李鵬程
(三明市梅列陳大國有林場,福建三明 365000)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 Hook.]是南方林區(qū)主要用材樹種。其生長迅速,樹干圓滿通直,材質優(yōu)良。福建省閩西北地區(qū)經(jīng)營杉木林歷史悠久,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是林農喜愛的人工造林樹種的首選,造林面積大。據(jù)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福建省杉木林面積達到135.67萬hm2,占全省森林的16.72%[1],在林業(yè)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明市是杉木生長中心產區(qū),杉木生長快、適應性強,是主要人工造林樹種,甚至出現(xiàn)了多代連栽的現(xiàn)象。研究結果表明,營造杉木大面積純林,尤其是多代連栽會導致嚴重的地力衰退,林分生產力下降[2-6]。如何科學、有效地解決杉木經(jīng)營中存在的問題,在林業(yè)生產中有著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營造杉木闊葉樹混交林是三明地區(qū)林業(yè)發(fā)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經(jīng)營模式,有研究表明一些杉木闊葉樹混交林對改善土壤肥力有積極意義[7-10],但有關杉木米櫧混交林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尚鮮見報道。
米櫧[Castanopsiscarlesii(Hemsl.) Hay.]系殼斗科栲屬大喬木,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建群種之一,樹冠開展,枝繁葉茂,生態(tài)適應性強,能夠培肥土壤,有很強的涵養(yǎng)水源和碳匯能力。諶小勇[11-12]研究表明,24年生米櫧人工林,有機碳儲量259.84 t/hm2,是優(yōu)良的環(huán)境保護樹種。涂育合等[13]研究表明,米櫧生長較快,樹干通直,木材材質優(yōu)良,氣干密度0.625 g/cm2,屬于硬木類木材,堅果可食,同時還是正紅菇(RussulavinosalindblFr.)的宿主植物,經(jīng)濟價值較高。筆者對杉木米櫧混交林土壤肥力進行了測定與分析,揭示其保肥培肥的能力,旨在為解決杉木地力衰退提供合理的混交組合和理論依據(jù)。
陳大國有林場位于三明市區(qū)西北部(117°30′~117°47′E,26°14′~26°25′N),處于武夷山脈東伸支脈與戴云山脈交接地帶,屬于中亞熱帶大陸性兼有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常年平均氣溫19.6 ℃,>10 ℃積溫6 550 ℃,常年平均降水量1 820 mm,降水量大于蒸發(fā)量,空氣相對濕度79%,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林地土壤主要為發(fā)育于花崗巖的山地紅壤,土層深厚,發(fā)育狀況良好,地帶性林分為常綠闊葉林。試驗林位于陳大國有林場溪垅工區(qū)4林班5大班6小班和9小班,海拔350~450 m,均為東南坡,坡度20 ℃左右。原為杉木林,2015年皆伐。主要植被有苦竹(Pleioblastusamarus)、五節(jié)芒(Miscanthusfloridulus)、黃瑞木(Adinandramillettii)、紫金牛(Ardisiajaponica)等,林地為較肥沃立地類型(Ⅱ 類地)。
2015年底在采伐跡地上,經(jīng)過清雜,按照1.8 m×1.8 m塊狀整地,穴規(guī)格50 cm×50 cm×30 cm。2016年春營造杉木米櫧1∶1混交林,混交方式為株間混交。杉木采用相同的1年生裸根苗,米櫧苗采用容器苗。容器苗育苗方法:米櫧種子經(jīng)濕沙層積貯藏,待種殼微微開裂,露白后,密播在高20 cm細沙土苗床上,苗床細沙土采用硫酸亞鐵30 g/m2消毒。培育至5月上旬,小心取出芽苗,同時在根長3 cm處剪斷(切根),用5 000倍萘乙酸溶液蘸根后,移到容器袋中種植。容器規(guī)格為4.8 cm×10.0 cm,無紡布,基質為泥炭土60%+杉木屑20%+黃心土20%。按照常規(guī)方法育苗后,于第2年春季起苗,上山造林。幼林撫育管理采用常規(guī)方法。林分郁閉前,每年除草松土2次,第1次在6—7月,第2次在9—10月。在混交林林分中建立3個標準地,標準地面積為20 m×20 m。同時在相鄰林地(約150 m)同一坡面,立地條件相似的杉木純林中(株行距同樣為1.8 m×1.8 m,苗木為1年生實生苗)建立相對應的3塊標準地。幼林撫育管理方法與混交林處理相同。
2020年底分別在杉木米櫧混交林和杉木純林中,按照“X”形,建立5個1 m×1 m的土壤剖面,混交林土壤剖面建立在杉木與米櫧中間,杉木純林建立在杉木與杉木中間。在0~20、20~40 cm土層采用容重圈和普通飯盒取土樣。土壤肥力測定方法[13]: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采用容重圈法,土壤團聚體采用機械篩分法。土壤結構體破壞率采用下式計算:
結構體破壞率=
土壤養(yǎng)分分析:先將同一標準地5個剖面的同一層次土壤混勻后進行主要養(yǎng)分分析[14],取平均值。有機質含量采用硫酸重鉻酸鉀法測定,全氮含量采用硫酸重鉻酸鉀法消化蒸餾滴定法測定,全磷含量采用目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氮含量采用蒸餾滴定法測定,速效磷含量采用鹽酸-氟化銨法測定,速效鉀含量采用四苯硼鈉比濁法測定。利用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3.1 土壤容重由表1可知,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容重為1.096 g/cm3,杉木純林0~20 cm土層土壤容重為1.128 g/cm3,混交林比杉木純林下降2.8%;混交林20~40 cm土層土壤容重1.227 g/cm3,杉木純林20~40 cm土層土壤容重1.253 g/cm3,混交林比杉木純林下降2.1%。由此可見,0~20 cm土層土壤容重降幅大于20~40 cm土層。0~40 cm土層土壤容重比較表明,混交林比杉木純林土壤容重輕。土壤容重是表示土壤緊實狀況的重要指標,其大小取決于土壤結構和壘結情況?;旖涣滞寥廊葜刂到档停f明混交林地土壤較為疏松多孔。
表1 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主要物理性狀
杉木系淺根性樹種,根系穿透力較差,米櫧則是深根性樹種,根系穿透能力較強。杉木與米櫧混交林分,深根性的米櫧樹種根系向深層穿插后,根系更新、死亡,遺留在土壤深層,有利于改善土壤容重,也為杉木根系擴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杉木純林土壤容重增加,與傳統(tǒng)杉木經(jīng)營密度較大,大量根系密集分布在土壤表層有關。集中分布的大量根系對土體產生了擠壓,致使土壤容重變大。這種變化必然影響細根分布的深度和均勻性,進而影響林木對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最終導致生長量下降。
3.2 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不同粒級混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的土壤粗細狀況影響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運動,也影響?zhàn)B分的轉化,還影響土壤結構類型。在土壤組成結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由表1可知,混交林0~20和20~40 cm土層>0.25 mm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成分別為69.84%和65.07%,與杉木純林同一土層比較,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分別增加5.6%和0.4%。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增加意味著土壤膠結能力增強,能夠形成更多通氣狀況良好的土壤結構,從而影響水、肥、氣、熱諸因子的協(xié)調,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抗沖能力?;旖涣?~20和20~40 cm土壤結構體破壞率分別為13.0%和16.4%,比杉木純林分別降低16.7%和3.0%。混交林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增加及土壤結構體破壞率降低與米櫧、杉木樹種特性有關,米櫧雖然是常綠樹種,但每年都有大量枯枝落葉掉落,回歸土壤表面,且米櫧枯枝落葉易分解,增加了土壤有機膠結物。杉木為針葉樹種,葉壽命長,結構緊密。掉落時枝葉連在一起,不易接觸土壤,枝葉又含有防腐物質,不易分解,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利用,即使分解有機膠結物含量也較低,多為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還易引起土壤板結和pH降低。
3.3 土壤孔隙狀況由表1可知,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分別為6.87%和54.80%,而杉木純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分別為6.14%和52.62%,混交林比杉木純林分別增加11.9%和4.1%,20~40 cm土層分別增加8.5%和1.5%。這表明杉木與米櫧混交后,土壤孔隙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各層土壤結構和壘結狀況有向好變化的趨勢,說明混交林具有良好的通氣狀況,土體構造變得疏松、多孔,有利于水分滲透和養(yǎng)分輸送,可以更好地保水蓄肥。
3.4 土壤水分狀況土壤水分狀況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水分參與林木生長發(fā)育的整個過程,對林木生長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杉木米櫧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田間持水量分別較杉木純林0~20 cm土層增加2.3%、20.2%和11.6%;杉木米櫧混交林20~40 cm土層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田間持水量分別較杉木純林20~40 cm土層土壤增加9.7%、7.0%和8.2%,表明杉木米櫧混交林土壤水分狀況優(yōu)于杉木純林,同時也說明杉木與米櫧混交后,使得土壤養(yǎng)分狀況得到改善和協(xié)調,顯然米櫧的混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杉木與米櫧樹種之間林木生長的差異,使得林分結構呈現(xiàn)垂直方向疊加及水平方向的交叉。林分郁閉度提高不僅可以減緩地表徑流,保護水土,同時還減少了水分蒸發(fā)和蒸騰散失,使得混交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能力,晝夜?jié)穸群蜏夭钭兓^平緩,有利于保護林分的熱量不流失。
表2 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水分性質
3.5 土壤養(yǎng)分狀況林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養(yǎng)分,其主要來源于土壤。由表3可知,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含量分別為38.65、1.42和0.52 g/kg,比杉木純林分別增加24.1%、17.4%和6.1%;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為136.7、4.9和49.1 mg/kg,比杉木純林分別增加13.3%、6.5%和13.7%?;旖涣?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分別為25.37、1.05和0.48 g/kg,比杉木純林分別增加4.5%、1.0%和2.1%;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為97.7、4.5和40.5 mg/kg,比杉木純林分別增加2.1%、2.3%和1.0%。方差分析表明,0~20 cm土層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有機質、水解氮、速效鉀在0.05水平差異顯著,全氮、全磷、速效磷差異不顯著?;旖涣?0~4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與杉木純林相比差異均不顯著,但混交林均高于杉木純林。
表3 混交林與杉木純林土壤主要養(yǎng)分狀況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大小決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與之相適配的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是林木生長的要素??傮w分析表明,混交林土壤養(yǎng)分高于杉木純林,尤其在0~20 cm 土層土壤養(yǎng)分增加比較明顯,表明杉木和米櫧混交有利于提高土壤養(yǎng)分積累和供應,可以遏制或減緩林分地力衰退。
杉木是三明地區(qū)主要造林樹種,長期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速生豐產林培育技術措施,氣候、自然條件也非常適合杉木生長,但是長期單一樹種經(jīng)營模式,導致了土壤肥力下降,嚴重制約了杉木林的發(fā)展。楊承棟[3]研究表明,由于連栽杉木生長量存在逐代下降的現(xiàn)象,在同一單元林地上連續(xù)栽植杉木,第2代杉木林與第1代杉木林比較,生長量下降10%~15%,第3代與第1代杉木林相比,生長量下降40%~50%[3]。這種杉木林生長量一代不如一代,與杉木土壤養(yǎng)分消耗以及營養(yǎng)物質循環(huán)受阻有關。該試驗結果表明,米櫧與杉木混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林地地力衰退。
該研究結果表明,杉木米櫧混交林與杉木純林的土壤肥力存在差異,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容重下降2.8%,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增加5.6%,土壤結構體破壞率降低16.7%,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分別增加11.9%和4.1%,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分別增加24.1%、17.4%、6.1%、13.3%、6.5%和13.7%。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及田間持水量分別增加2.3%、20.2%和11.6%。20~40 cm主要土壤理化性質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變化幅度小于0~20 cm土層土壤。總之,混交林相比較于杉木純林土壤肥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遏制或減緩地力衰退,從而提高生產力,維持林地可持續(xù)經(jīng)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