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蓉
泰興市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225400
外周血造血干細胞與骨髓造血干細胞均具有自我更新、向髓細胞系與淋巴細胞系分化的能力,移植后能夠持久重建宿主的免疫及造血功能〔1〕。隨著醫(yī)學技術逐步發(fā)展,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已逐步成為白血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疾病癥狀,提高患者存活率〔2-3〕。相關研究顯示〔4〕,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中易出現不良反應,其中枸櫞酸鹽中毒發(fā)生率高達69%,會阻礙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工作開展,甚至對采集數量及采集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臨床應采用有效護理措施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進行有效監(jiān)督和管理,從而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采集質量〔5〕。有關研究表明〔6〕,將全程護理管理應用于手術患者護理中,能顯著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程護理管理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質量及患者不良反應的影響。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泰興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6例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納入標準:行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意識清晰且具備正常溝通能力者;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精神障礙者;存在藥物過敏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對照組33例,年齡10~65歲,平均(46.58±5.56)歲;男19例,女14例;疾病類型:急性白血病10例,淋巴瘤12例,骨髓瘤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高中以上15例。觀察組患者33例,年齡11~65歲,平均(46.53±5.57)歲;男18例,女15例;疾病類型:急性白血病9例,淋巴瘤13例,骨髓瘤1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7例,高中以上16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兩組患者均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為患者講解采集流程、采集配合要點、注意事項,獲得患者及家屬配合;采集過程中嚴格遵從無菌操作原則及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流程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密切監(jiān)測患者采集中有無不良反應,并及時反饋至主治醫(yī)師處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全程護理管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組建護理管理小組 由護士長、主治醫(yī)師、主管護師、責任護士組成護理管理小組,護士長統(tǒng)一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為資料收集方法、造血干細胞采集標準流程、采集方法、護患溝通技巧、采集質量評估方法、全程護理管理框架等,各組員考核合格后進入干預階段。小組成員相互配合,查閱相關文獻,調查既往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中的護理不足,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共同制定全程護理管理方案。
1.2.2全程護理管理方案實施 (1)采集前干預:采集前通常存在采集準備不充分及患者采集相關認知不足等問題,導致采集質量不高。因此采取以下護理管理措施:①采集環(huán)境準備。采集室配備電視、電腦等電子設備,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采集環(huán)境,并于采集前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對采集室地面與物體表面消毒,維持采集室整潔、安靜、溫度舒適,冬季特別注意保暖工作。②采集評估。每日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常規(guī)、血凝常規(guī)、電解質水平等,詳細了解患者年齡、疾病特點、合并基礎疾病、疾病史等,評估患者各項資料,排除采集禁忌證,對采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提前預防。采集前1 d常規(guī)口服氯化鉀緩釋片3 g/d及葡萄糖酸鈣口服液30 ml/d,提高血清鈣、鉀濃度〔7〕。③健康宣教。采用多媒體形式為患者集中講解造血干細胞采集相關知識,包括采集目的、方法、采集配合要點、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指導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采集前1 d避免飲酒,禁食油膩食物,保持睡眠充足,囑咐患者采集前忌空腹,排空尿液。(2)采集中干預:采集時患者通常會出現緊張、焦慮情緒,部分患者會伴有全身關節(jié)疼痛、乏力、納差等不良反應。因此采取以下護理管理措施:①心理護理。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細胞前,向患者講解每步操作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同時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主動與患者聊天,并給予其鼓勵及支持,必要時為患者播放輕松音樂,轉移其注意力,確保采集工作順利實施。②不良反應預防。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脈搏及體溫等,若出現不適癥狀及時向主治醫(yī)師反饋,并給予口服葡萄糖酸鈣20 ml/次,1次/h。(3)采集后干預:采集完畢后,做好傷口護理,定期檢查患者電解質,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壓等情況,并做好飲食及心理指導,同時囑咐患者多休息,保持愉悅心情,避免過度勞累、劇烈運動,適當進食易消化、清淡食物,必要時輸液補充循環(huán)血量。(4)院外指導:患者出院后,為患者推送電子版疾病管理指導手冊,主要內容包括用藥、飲食、健康鍛煉等,定期以電話形式了解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況,及時給予癥狀處理,同時調查患者對采集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做好詳細記錄。
①不良反應:統(tǒng)計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主要包括四肢/口唇麻木、疲乏、枸櫞酸鹽中毒、皮膚黏膜出血4項,總發(fā)生率=(四肢/口唇麻木例數+疲乏例數+枸櫞酸鹽中毒例數+皮膚黏膜出血例數)/總例數×100%。②采集質量:主要包含平均采集次數、采集達標率。③ 護理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患者采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采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采集質量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采集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具有操作簡便、痛苦小、供者無需麻醉、移植后造血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被廣泛應用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8〕。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前需先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待患者預處理完成后回輸,可有效促進患者造血和免疫系統(tǒng)重建,但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中護理不當會降低采集質量,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進而影響患者治療效果〔9-10〕。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傳統(tǒng)護理中,護理人員通常依據臨床經驗實施各項護理操作,缺乏有效的采集質量管理措施,導致整體采集質量不理想〔11〕。有關研究表明〔12〕,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實施科學合理質量管理,可顯著提升采集質量,降低采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護患糾紛率。全程護理管理是指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進行護理管理,其目的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數量與質量,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13〕。有關研究表明〔14〕,將全程護理管理應用于介入治療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本研究將全程護理管理應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患者護理中,結果表明,全程護理管理能明顯降低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采集成功率,提升患者對采集護理工作滿意度,此結果與既往研究相符〔15-16〕。分析原因:既往的常規(guī)護理中,護理人員通常依據臨床經驗實施常規(guī)宣教及基礎護理措施,但多數患者疾病認知水平不高,易出現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從而導致整體采集質量不理想。本次研究將全程護理管理理念應用于觀察組患者采集中,①不良反應方面:通過采集前環(huán)境準備、采集評估等措施,可為患者提供舒適、無菌環(huán)境,提前排除禁忌證,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同時結合采集時預防不良反應的措施,及時發(fā)現并處理異常情況,從而顯著降低患者采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②采集質量方面:通過調查既往采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問題,對患者采集前、中、后的全過程實施針對性護理管理措施,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患者采集認知水平;同時結合心理護理、預防不良反應措施等,可有效提升護患配合度,規(guī)避采集護理風險,提升采集護理質量。③護理滿意度方面: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采集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為其提供舒適、溫馨的采集環(huán)境,采集時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為其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促進護患建立友好關系,提升患者對護士操作滿意度,同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下降會提升患者采集舒適度,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實施全程護理管理干預后,能有效降低患者采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患者采集質量,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