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增福 趙亮 王鵬 王云峰 趙浩然 張玉寶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ancreatoduodenectomy,PD)切除范圍廣,涉及消化道重建,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30%~50%,不僅延長病人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1-3]。探討如何降低PD后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自體組織如肝圓韌帶、鐮狀韌帶或大網膜等常被用于PD中包裹或覆蓋胰腸吻合口及胰周主要血管。我們采用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應用肝圓韌帶加強胰腸后壁吻合,應用鐮狀韌帶包裹胰周重要血管,以預防PD后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旨在探討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在PD中的應用價值。
回顧性分析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肝膽胰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2月759例實施開腹PD或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08例(53.8%),女性351例(46.2%)。年齡<60歲者281例(37.0%),≥60歲者478例(63.0%)。PD患者683例(90.0%),PPPD患者76例(10.0%)。病灶位于胰腺者382例(50.3%),膽總管末端113例(14.9%),壺腹部158例(20.8%),十二指腸106例(14.0%)。惡性腫瘤592例(78.0%),良性及交界性腫瘤167例(22.0%)。自2019年1月起我科室PD或PPPD中行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根據(jù)是否應用該技術,將患者分為無包裹加強組(2016年1月—2018年12月387例)和包裹加強組(2019年1月—2021年12月372例),所有患者及家屬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實施PD或PPPD;(2)年齡18~80歲;(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接受新輔助或轉化治療后實施PD或PPPD;(2)既往肝圓鐮狀韌帶切斷、切除;(3)術中聯(lián)合其他臟器切除;(4)臨床資料缺失。
黃疸病人不常規(guī)術前引流減黃。術前合并膽管炎、術前總膽紅素超過或預計手術時超過300 μmol/L者進行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或膽道內支架引流。
兩組患者均行標準的PD或PPPD。胰腸吻合采用端側黏膜對黏膜吻合;膽腸吻合采用端側間斷或連續(xù)吻合;胃腸吻合采用吻合器結腸前側吻合。
包裹加強組應用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1)探查確定病灶可切除后,游離準備肝圓鐮狀韌帶。將肝圓韌帶自腹壁切斷,沿腹壁向頭側游離鐮狀韌帶至第二肝門前方,轉至肝表面繼續(xù)游離至肝圓韌帶根部;(2)胰腸吻合前,胰腺斷端游離1 cm,將肝圓韌帶平鋪于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前表面與胰腺之間。此時,鐮狀韌帶自然垂于門靜脈右外側,將鐮狀韌帶展開后,經Winslow孔牽其末端由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后方包繞至肝固有動脈、胃右動脈殘端、胃十二指腸動脈殘端及肝總動脈前方,繼續(xù)包裹完成后韌帶周邊絲線縫合(圖1)。若寬度不夠,可劈裂肝圓韌帶增加韌帶寬度,包裹時漿膜面向外;(3)縫合胰腸后壁時,縫針自胰管后方胰腺實質入針,刺入肝圓韌帶后自韌帶內穿出,縫至對應空腸漿肌層,以加強后壁,使吻合更加堅實、確切。無包裹加強組不采用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其余步驟與包裹加強組相同。
圖1 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
(1)患者基本特征:年齡、性別、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評分(ASA)、上腹部手術史、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血清白蛋白、是否膽道引流及腫瘤位置、性質、病理類別;(2)術中資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切除類型、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方式、胰腺質地及主胰管直徑;(3)術后資料:臨床相關性胰瘺(Clinically related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CR-POPF)、膽瘺、乳糜漏、胰腺術后出血(Post-pancreatectomy hemorrhage,PPH)嚴重程度、PPH時間、PPH位置、延遲性胃排空障礙、腹腔感染、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率、90天再手術率、PPH相關90天再手術率、90天死亡率及術后住院時間;(4)晚期PPH資料:晚期PPH部位、晚期腔外PPH嚴重程度、晚期腔內PPH嚴重程度、止血措施、晚期PPH病死率及晚期腔外PPH病死率。
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如PPH、CR-POPF、膽瘺、乳糜漏、腹腔感染、延遲性胃排空障礙等,均參照國際胰腺外科研究小組(ISGPS)及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制定的標準進行界定[4-6]。
應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絕對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高血壓及糖尿病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評分、上腹部手術史、術前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術前總膽紅素、術前血清白蛋白、膽道引流及腫瘤位置、性質、病理類別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切除類型、門靜脈及腸系膜上靜脈切除重建方式、胰腺質地及主胰管直徑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資料比較[n(%)]
與無包裹加強組相比,包裹加強組CR-POPF及C級胰瘺發(fā)生率明顯降低(10.2%vs.15.2%,P<0.05;1.6%vs.4.1%,P<0.05),B/C級及C級PPH發(fā)生率更低(3.2%vs.7.2%,P<0.05;1.3%vs.4.1%,P<0.05),晚期PPH發(fā)生率更低(5.1%vs.9.6%,P<0.05),腔外PPH發(fā)生率更低(4.8%vs.8.5%,P<0.05),腹腔感染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率更低(7.0%vs.11.6%,P<0.05;12.1%vs.17.3%,P<0.05),90天再手術率及PPH相關90天再手術率更低(2.4%vs.5.4%,P<0.05;1.6%vs.4.4%,P<0.05),術后住院時間更短(16.4 ± 6.1vs.18.6 ± 6.9,P<0.001)。兩組患者在膽瘺、乳糜漏、A級PPH、B級PPH、早期PPH、腔內PPH、延遲性胃排空障礙、90天死亡率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資料比較
與無包裹加強組相比,包裹加強組晚期腔外PPH發(fā)生率更低(3.2%vs.7.0%,P<0.05),未發(fā)生胃十二指腸動脈殘端及門靜脈出血(0.0%vs.2.1%,P<0.05;0.0%vs.1.6%,P<0.05),B/C級及C級晚期腔外PPH發(fā)生率更低(2.7%vs.5.9%,P<0.05;1.3%vs.4.1%,P<0.05)。止血措施方面,與無包裹加強組相比,包裹加強組晚期PPH侵入性治療及再手術者更少(1.6%vs.5.7%,P<0.05;1.1%vs.3.4%,P<0.05)。與包裹加強組相比,無包裹加強組存在胃十二指腸動脈及胃右動脈殘端出血,介入栓塞止血率更高(1.6%vs.0.0%,P<0.05)。兩組患者在晚期腔內PPH、晚期腔內PPH嚴重程度、A級晚期腔外PPH、B級晚期腔外PPH、非侵入性止血、內鏡止血、晚期PPH病死率及晚期腔外PPH病死率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晚期PPH資料比較[n(%)]
研究顯示[7],胰瘺、腹腔出血及感染是PD患者術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胰瘺是導致腹腔出血及感染的主要根源。目前,尚無某種技術或措施能夠完全避免胰瘺的發(fā)生[8]。胰腺斷端胰管靠近背側,相較于胰腺前壁,后壁胰腺實質薄弱且缺乏膜組織包裹,吻合時縫合實質少、掛線困難,更易導致縫線切割損傷而發(fā)生后壁瘺。另外,術區(qū)裸露的胃十二指腸動脈及胃右動脈殘端、肝固有動脈、肝總動脈、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上動脈鉤突分支等血管極易受胰液腐蝕出血?;谝陨辖馄侍攸c,我們將取材方便、質地堅韌、富有血供的肝圓及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用于預防PD后胰瘺及出血。一方面,利用肝圓韌帶加強胰腺后壁使后壁吻合更加堅固牢靠;另一方面,包裹的鐮狀韌帶阻隔了腐蝕性胰液及感染性積液與重要血管的接觸,避免了腐蝕性血管出血。
本研究顯示,包裹加強組CR-POPF及C級胰瘺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無包裹加強組。Iannitti等[9]單純應用肝圓韌帶包裹胰腸吻合口,57例包裹患者中僅5例(8.8%)發(fā)生胰瘺。另一項研究應用大網膜進行胰腸吻合口包裹,包裹組CR-POPF及再手術率明顯降低(8.1%vs.19.0%,P<0.05;1.2%vs.7.9%,P<0.05)[10]。得益于對CR-POPF的預防,包裹加強組腹腔感染率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率更低。
早期PPH主要與手術操作相關[11]。腔內PPH主要源于吻合口未確切止血、吻合口潰瘍、胃黏膜應激性潰瘍或胰腺斷端出血等。本研究兩組早期及腔內PPH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晚期腔外PPH主要由胰液腐蝕所致。有研究顯示[12],術后胰瘺是PD后晚期腔外PPH的唯一獨立風險因素。與非CR-POPF的PPH相比,CR-POPF所致PPH發(fā)生率更高、治療難度更大、病死率更高[13]。本研究中,與無包裹加強組相比,包裹加強組能明顯降低B/C級、C級、晚期、腔外PPH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晚期腔外PPH發(fā)生率。Shah等[14]應用大網膜包裹胰腸吻合口,同時降低胰瘺及PPH發(fā)生率(4.0%vs.17.4%,P<0.05;0.0%vs.6.5%,P<0.05)。 本研究中,無包裹加強組胃十二指腸動脈殘端和門靜脈出血分別占晚期腔外PPH的29.6%和22.2%,占明確出血部位的晚期腔外PPH的 42.1%和31.6%。而包裹加強組無一例發(fā)生上述血管出血。并且,多項研究結果均顯示預防性包裹胃十二指腸動脈殘端能明顯降低PPH發(fā)生率[15-17]。但上述研究均只對血管殘端進行保護,故未能降低胰瘺及腹腔感染的發(fā)生率。
PPH的治療措施應依據(jù)出血時間、程度、部位及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個體化選擇。A級PPH可保守治療,B/C級腔內PPH可內鏡下止血,而發(fā)生于胰腸吻合口者則需要手術止血。早期B/C級腔外PPH多需剖腹探查止血。晚期B/C級腔外PPH多由胰瘺腐蝕所致,多需積極侵入性干預。此時患者常合并腹腔感染,吻合口水腫、腹腔粘連嚴重,容易出現(xiàn)副損傷,處理較為棘手[18]。本研究中,與無包裹加強組相比,包裹加強組PPH相關再手術率明顯降低,晚期PPH接受侵入性治療及再手術者明顯減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介入栓塞止血創(chuàng)傷小,是治療動脈出血的首選方法[19]。但有再次出血及積血加重感染或堵塞引流管的可能。因此,在權衡創(chuàng)傷與止血效果的同時,不能忽視剖腹探查止血的優(yōu)勢,剖腹探查不僅能更徹底地止血、重新規(guī)劃引流,還能清除腹腔內積血、針對性地修補胰腸瘺口或胰液體外引流等去除出血危險因素[20]。
綜上所述,肝圓鐮狀韌帶一體化包裹加強技術能夠降低PD后CR-POPF及晚期PPH發(fā)生率,尤其能夠降低C級胰瘺、B/C級及C級晚期腔外PPH的發(fā)生率。并同時降低病人腹腔感染、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及再手術率,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科室六個醫(yī)療組,不同醫(yī)療組間圍手術期處理、切除過程及吻合方式基本一致。不過,醫(yī)療組間難免存在較小差異,且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偏倚影響結論,有必要開展大樣本單醫(yī)療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