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杰,楊照輝,王萬慧,王 璐,楚希杰
(1 洛陽理工學院環(huán)境工程與化學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2 洛陽市體育運動學校,河南 洛陽 471002)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千千萬萬中華兒女接力奮斗、“擼起袖子加油干”。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2016年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都指出:“要加強課堂教學的建設管理,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1];2016年12月,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3];2018年9月,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高校必須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進一步重申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過程,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4];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5],強調從戰(zhàn)略高度認識和把握好“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意義。
根據中國知網的檢索結果,截止2021年12月,與“課程思政”主題相關的文獻共2.82萬篇,與“化學課程思政”主題相關的文獻共988篇,與“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直接相關的文獻有60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
大部分研究是針對不同章節(jié)和知識模塊,挖掘具體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6-7]、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8-10]、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11]、愛國主義精神和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12]。
(2)思政元素的融入與教學設計
在挖掘和梳理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邢彥軍等[13]提出實施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主要路徑,包括調整課程設置、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無機化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融合; 李慧等[14]提出將專業(yè)發(fā)展前沿、與專業(yè)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綠色化學的思想以及化學發(fā)展史等內容融入無機化學及實驗課程中;陳沛等人[15]提對教學大綱的修訂和教案的編寫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確保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基礎課程的有機融合;李玲等[16]提出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和相關教學改革的舉措,并對專業(yè)教師素質提出了要求;朱國賢等[17]提出通過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方法,以實現(xiàn)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的“三位一體”教育目標。田振芬等[18]提出從課程特點、課程內容及實驗課程三方面出發(fā),發(fā)揮課程特色,構建無機化學課程育人機制;2020年,陸道坤[19]詳細論述了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提出立足課程思政教學總目標,遵循“目標設計-內容開發(fā)-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的路線;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設定應遵循“專業(y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專業(y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單次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路線。課程思政的內容開發(fā)應以“專業(yè)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為目標,遵循“上行-下行”復合路線;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設計要針對不同主題和課型確定,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管理,應以效果為目標;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應立足學生發(fā)展,以過程評價為主,側重質性評價和描述評價,并通過評價來改進教學。
在西方國家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沒有專業(yè)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但與之相似的有公民課和法律課,在這些課上通過宣傳本國的法律和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來達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道德教育。1993年,Thomas Lickona[20]認為教師要創(chuàng)建一個道德社區(qū),向學生講解道德與紀律、培育課堂民主,通過課程傳授價值觀,強調合作學習。在美國還有潛在課程理論, 潛在課程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克遜在其《課堂中的生活》一書提出的,也被稱為隱性課程、無形課程,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huán)境有意或無意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理念。2017年,Bandini[21]就潛在課程的相關問題對25名哈佛醫(yī)學院學生進行了小組調查,并對8名哈佛醫(yī)學院教員進行了訪談,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潛在課程在對醫(yī)學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國外潛在課程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自“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之后,全國高校掀起課程思政建設的熱潮,但還存在一些誤區(qū),一定程度阻礙了課程思政的有效推進。對于《無機化學》課程思政來說,絕大多數(shù)研究僅局限于思政元素的簡單發(fā)掘和機械融入,出現(xiàn)了思政目標模糊、實施主體單一、思政內容簡單拼接和思政評價淺表化等問題[22]。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依托以黨建為保障、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提出課程思政改革具體的工作思路和實施辦法,分層次、分階段逐步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協(xié)同共進,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做到在課程中潛移默化植入思政基因,逐步打造無機化學“黨建+課程”的育人品牌,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堅持“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強化黨建引領功能,依托基層黨支部(教研室),深入開展《無機化學》課程育人建設工作,讓黨建工作成為課程育人工程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實現(xiàn)黨的建設與業(yè)務發(fā)展“同向同行、雙融雙促”。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課堂陣地建設優(yōu)勢,將“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潛移默化植入紅色基因,全面占領課堂陣地,對學生進行的思政教育,力爭實現(xiàn)習總書記所要求的“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最終形成無機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整體布局(圖1)。
圖1 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改革思路和整體布局Fig.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deas and overall layou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構建系統(tǒng)的體制機制,成立學院教學委員會、督導組、專業(yè)系與課程三級管理架構,建立《無機化學》課程思政育人工作責任小組,組建包含課程教師、專職思政人員(如輔導員)和學生代表的項目實施團隊。在項目團隊內部,根據教學大綱中不同章節(jié)知識點和思政元素分類成立思政工作小組,深入挖掘思政融入的結合點和教學滲透的具體方式方法,形成一套完備的課程知識點融入思政元素的課堂教學資源表,形成無機化學課程思政育人計劃清單與方案,經項目實施團隊集體討論修訂后形成方案,提交給學院教學管理機構(學院教學委員會、督導組等)審議通過,交由項目實施團隊實施。
(1)夯實黨建平臺基礎,創(chuàng)建“黨建+課程”育人品牌
強化支部黨建工作基礎,堅持落實完善“三會一課”制度和教學研討活動,深化思政育人理念與無機化學課程教學過程的融合,定期舉辦課程思政研討活動和思政育人黨日活動,實現(xiàn)對全體師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
在學校“1+20+X”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引領下,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將黨建工作與業(yè)務發(fā)展同向同行、雙融雙促,探索并夯實以黨建為引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三位一體”育人模式,逐步打造《無機化學》“黨建+課程”育人品牌,通過政策引領和多種形式的研討、培訓,使每位團隊老師逐步實現(xiàn)從“要我課程思政”到“我要課程思政”的內動力轉變,以達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目標,逐漸實現(xiàn)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知識傳授,逐步實現(xiàn)課程育人目標,進而支撐專業(yè)培養(yǎng)總目標,從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完善平臺建設和資源建設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和“洛理無機化學”微信公眾號中除教學知識點外,還為學生提供包含思政育人內容的學科動態(tài)(115篇)、學者生平(16篇)、視頻資料(21個)和自測練習(1948道題)等資源,擴大知識領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建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試題庫,采用自編教材,立足區(qū)域產業(yè)特色和資源優(yōu)勢,科教創(chuàng)融合“以應用為中心”創(chuàng)新理論和實驗內容,指導學生參與課外競賽活動。
根據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在前期思政元素挖掘和“堆積”的基礎上[23],繼續(xù)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建立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體系。
(1)“再挖掘”構建知識模塊
繼續(x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針對課程中薄弱環(huán)節(jié)(章節(jié))在項目團隊內成立工作小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家的幫助下,通過合作深入分析和發(fā)現(xiàn)各知識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礦藏”。
(2)“再梳理”形成體系圖譜
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家合作,依據思政課程的知識體系邏輯,通過梳理,形成《無機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和圖譜。
(3)“再融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在已形成的知識體系和圖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整合設計教學內容,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真正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重新規(guī)劃、整合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再開發(fā)”,尤其對于課程中薄弱環(huán)節(jié)(章節(jié))中的思政元素“再挖掘”,對整體的思政元素進行“再梳理”,形成《無機化學》課程的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和圖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課堂講授過程中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實現(xiàn)思政元素的“再融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在《無機化學》課程整體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的“再挖掘”、“再梳理”和“再融入”過程作為每個教學周期中常態(tài)化的工作,將學生思政目標的達成作為考核評價的一部分,持續(xù)進行和改進,從而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huán)。同時,在契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完善和豐富講義、教案、課程資源等方面的內容。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之上[23],構建以黨建為引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繼續(xù)從學生和教師兩個維度出發(fā),深入挖掘專業(yè)課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廣泛實施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
3.5.1 重點:思政元素“靶向”融入
以黨的建設為政治保障,以《無機化學》課程為載體,針對課程目標中的思政目標,即對教學內容進行“再科研”,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優(yōu)化、重構課程內部的知識體系,完善教學資源;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理論知識點所蘊含的一個個小的思政元素,精心設計教學案例,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植入思政基因。
3.5.2 難點:思政育人內涵“順滑”切入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在不影響專業(yè)知識內在邏輯表達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成”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具體的課程知識點,做到水到渠成、潛移默化,具體嘗試操作如下方法[19]:(1)問題創(chuàng)設,即由某節(jié)課涉及專業(yè)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或促成小組討論;(2)事件或案例導入,即與本節(jié)課專業(yè)知識點相關的事件,從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維度切入,闡述其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促進討論;(3)故事導入,結合有故事的專業(yè)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在遵循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根據該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開展模塊化教學,分為化學反應一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和實驗設計能力培養(yǎng)三部分,教學內容及時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將知識點、科技成果和思政元素三者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始于行業(yè)要求(化學原理)、敬于情感要求(思政元素)、終于應用要求(方案設計);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教學模式,將“學生為中心”和“德融課堂、鹽溶于湯”的理念貫穿始終,以案例和問題為導向,采用分步誘導和互動討論,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主動性。
表1 無機化學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與幫扶學生統(tǒng)計表(模板)Table 1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Objective Achievement and Student Statistical Table (Template)
依據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全過程考核(附件4),總成績包括形成性評價(實驗操作、報告、作業(yè)和學習習慣,40%)和結果性評價(期末考試,60%),建立學生成績分布詳細報告,同時為了考察課程思政建設效果,我們在期末課程質量分析報告中,建立《無機化學》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與幫扶學生統(tǒng)計表(如表1所示,以我校應用化學專業(yè)2020級學生為例),對目標達成較低的學生進行重點幫扶。
學校每年定期開展學生評教和校內同行評價(圖2)工作,成績優(yōu)異,呈逐年向好的趨勢。同時,為實現(xiàn)全員育人的目標,針對課程育人的改革情況開展微信問卷調查(如圖3所示),每份問卷包含11道題目,調查對象包括在校學生、學生家長、校內外同行教師、用人單位和社會媒體。
圖2 近三年學生評教和同行教師評價成績 (數(shù)據來自MYCOS教學質量管理平臺)Fig.2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peer teachers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Data from MYCOS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platform)
全面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家長的預期是開展課程育人工作的基礎,依據《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對我校應用化學、環(huán)境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等相關專業(yè)學生和家長開展問卷調查活動,參與學生623人,家長172人。
圖3 課程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影響和啟發(fā)作用Fig.3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調查結果顯示,96.21%的學生認為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影響和啟發(fā)作用大(如圖3所示),說明學生普遍認為《無機化學》課程思政的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家長也看到了學生思想的提升(如圖4所示)。但是,一些老師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思政元素生硬代入、案例單一雷同、學習評價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如圖5所示),因此,需要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有針對性,在課程中才可以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的。
圖4 課程育人助力下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升程度Fig.4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with the help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圖5 專業(yè)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Fig.5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為進一步加強與其它高校的交流,了解企業(yè)用人需求,培養(yǎng)與社會對接的人才,針對同行教師和用人單位及社會媒體開展問卷調查,參與對象包括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等校內外同行教師459人,用人單位及社會媒體67家。
圖6 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現(xiàn)狀Fig.6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developing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調查結果顯示,專業(yè)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已有58.77%的教師已開始嘗試在課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如圖6所示),同時可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加深與思政課教師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常態(tài)化的培訓機制等方式來提升專業(yè)課教師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如圖7所示)。
圖7 提升專業(yè)課教師思政政治教育意識和能力的途徑Fig.7 Channel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有55.24%的用人單位將政治覺悟和思想品德作為評價員工的第一標準(如圖8所示),作為學生進入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無機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對學生進行課程育人的作用非常大(如圖9所示)。
圖8 評價員工的第一標準Fig.8 The first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employees
圖9 對《無機化學》課程育人的認可度Fig.9 Recogni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education
但是,用人單位提出,專業(yè)課中的專業(yè)課教學內容不要太理論化,教學內容取材于大眾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或者貼近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具有典型性和真實性,能夠經常更新,與時俱進(圖10)。
圖10 專業(yè)課中思政教學內容及特點Fig.10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四類調查問卷結果體現(xiàn)出《無機化學》課程育人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政素質,顯示了社會對學生思想教育要求的迫切性和專業(yè)課程開展育人的必要性。同時,調查問卷活動不僅是教學效果的評價,更是常態(tài)化的教學“問診”,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改進過程中,提高了課程的影響力和社會參與度,開啟全員育人的模式。
“立德樹人”乃教育之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提出“黨建+課程”育人品牌,對教學內容進行“再科研”,優(yōu)化、重構課程內部的知識體系,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以知識點為載體,將德育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潛移默化中既激發(fā)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又強化對思政元素的認知;將課程思政改革作為三全育人中“課程育人”的重要抓手,開啟“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模式,調動全體師生將思政育人的理念貫穿到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知識傳授,完成課程的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建設帶動了教學團隊建設,成立學院教學委員會、督導組與專業(yè)系三級管理架構,建立課程育人工作小組,優(yōu)化師資隊伍建設結構,從而促進專業(yè)團隊和學科團隊建設;課程建設帶動了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教學過程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將知識點、科技成果和思政元素三者有機融合,不但使得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潛移默化中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從而促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