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為鼠李科棗屬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很強,能耐寒耐熱,耐旱耐澇。其干鮮果既可以作食品也可入藥,營養(yǎng)成分豐富,經(jīng)濟價值高。為降低育苗成本, 縮短育苗周期,迅速擴大大棗繁育規(guī)模,嫩枝扦插育苗技術(shù)是大棗生產(chǎn)上常用的一種繁殖方法。本文從插條選擇,扦插時間,幼苗管理等方面介紹了嫩枝扦插的各項技術(shù)要點,以期為棗農(nóng)提供借鑒。
育苗地要求土壤肥沃、有良好的排灌條件、地勢平坦、與水源距離近、背風(fēng)向陽、有便捷的交通條件、土質(zhì)疏松、與樹木及高大建筑等距離較遠。扦插之前的2 ~3 天對育苗地進行平整,并做高床(以南北方向為最好),基質(zhì)選擇干凈、透氣性佳、含水量高的河沙(沙粒的最大直徑在3 毫米以下)為宜,沙床長度在50 米以下為好,寬、高分別為1.2米、15 厘米左右,沙床之間留25 厘米左右寬的作業(yè)溝,溝底鋪上沙或磚塊,便于后期開展扦插以及管理工作。扦插前,沙床做好消毒工作,可選用0.5%高錳酸鉀水溶液,按3 克/平方米左右的用量對準苗床噴灑消毒,要求噴勻、噴透,以確保土壤消毒徹底。24 小時后噴清水淋洗一次,3 ~4 小時后即可進行扦插。
1.采穗。大棗嫩枝扦插的插穗宜選擇半木質(zhì)化的二次枝或者棗頭,以下午2-4 時進行采穗為好,如果扦插的當天為陰天,則采穗的時間可適當延長。插條采集回來后要及時置于背陰、通風(fēng)處,要求按照一定順序擺放整齊,剪口位置要接觸到地面,切記采集的插條數(shù)不要過多,盡量當天采集、當天處理之后,當天進行扦插。插條處理前先將地面充分沖洗干凈,期間保持地面處于濕潤的狀態(tài),以避免插條失水過多而導(dǎo)致死亡
2.插穗制作。每根插穗的長度控制在6 厘米左右即可,不可過長,要求每個插穗上保留棗吊數(shù)1 個,每個棗吊上小葉數(shù)3 ~4 片。插穗上部的剪口要求平整,下部傾斜截斷,剪口平滑。插穗處理好后浸泡在提前盛滿清水的容器(不能為金屬材質(zhì))中,浸泡的穗條密度不可過大。之后在另一個干凈、提前消毒好的非金屬容器內(nèi)加入適量的ABT1 號生根粉和酒精度數(shù)超過60 度的白酒,攪拌混合均勻后加水,使ABT1 號生根粉濃度在200 毫克/千克左右。將之前浸泡在水中的插穗撈出置于混合好的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5 小時。ABT 1 號生根粉的用量因插穗量的不同而差異較大,生產(chǎn)中一般每克ABT 1號生根粉處理的大棗插穗數(shù)約為3 000 個。
3.扦插。大棗嫩枝扦插的時間以6 月中下旬為好,將處理過的插穗撈出即可進行扦插,以下午5時后扦插效果最好,此時氣溫較低、光照強度小,有利于降低插穗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如果扦插時為陰天,扦插的時間可適當提前。邊扦插邊噴水,扦插深度控制在2 厘米左右,確保刮風(fēng)不會發(fā)生倒伏即可,每平方米扦插的插穗數(shù)控制在300 條左右。
1.灌溉。扦插后在形成愈傷組織前,插穗無法從沙床內(nèi)吸收水分,其代謝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來自人工噴水。每次噴水不可過量,確保插穗不發(fā)生萎蔫即可。在一般情況下,每日上午10 時噴第一次水,到12 時噴第二次水。噴水時間每次2 ~3 分鐘。下午1 ~2 時,噴水間隔時間縮短,20 ~30 分鐘噴一次,噴水時間延長到3 ~5 分鐘。下午3時后,逐漸減下來。下午5 時后,停止噴水。遇陰天,不噴水。扦插7 ~10 天后插穗即可形成愈傷組織,此時噴水的量可適當增加,插穗根系萌生后需要進一步增加噴水的量。氣溫較低的早晚噴水量宜少、中午溫度升高可適當增加噴水量,降雨天氣、夜間不需要噴水。插穗根系大量萌生后,每天灌透水一次即可。
2.除草與施肥。當扦插的沙床上有雜草萌生出來后,及早進行清除,以免根系發(fā)達的雜草對插穗根系萌發(fā)產(chǎn)生不利影響。形成愈傷組織之后選擇0.2%葉面肥800 倍液等對準插穗進行噴施,噴施時間以晚上為好。插穗根系萌生后,用復(fù)合肥25 克/平方米左右施入。
3. 有害生物防治。大棗扦插苗病害的預(yù)防關(guān)鍵是做好苗床的消毒,可選擇一些廣譜性藥劑開展防治,效果較好,如0.4% ~0.6% 高錳酸鉀600 ~1000 倍溶液、0.5% 多菌靈600 ~1000 倍溶液、0.5%百菌清1000 倍等,每10 天噴一次苗床,連噴3 次。
扦插的沙床上濕度較大,易發(fā)生線蟲。如果發(fā)現(xiàn)插穗下方剪口位置有線蟲,可選擇4%~5%溴氰菊酯800 ~1200倍液對準插穗下方噴施,一般晚上噴藥效果更好,噴藥后再噴水一次,以沖走葉面上的藥劑,之后進行扦插。
4.起苗與防寒。幼苗抗寒能力相對較弱,在冬季風(fēng)大且干冷的地區(qū)的沙床上不能安全越冬,需要轉(zhuǎn)移到地窖等保暖處。因此在入冬前的10 月下旬進行起苗,將苗按照10 株一捆的標準捆在一起,整齊地擺放在提前放好干凈沙子的泡沫箱等容器內(nèi),用沙覆蓋苗木的根系,灌透水一次,之后連泡沫箱一起放置背陰處,12 月后轉(zhuǎn)移到地窖中,確保苗木可以安全越冬。
1.移栽。扦插苗在地窖中防寒越冬后的翌年4 月中下旬即可進行移栽。選擇與育苗地相當?shù)牡貕K進行移栽。地塊選好后深翻土壤,深度在20 ~25 厘米,經(jīng)過充分整平、耙細后做成寬50厘米左右的壟。如果土壤較為干燥,要提前灌透水一次,待水分充分滲透后再進行移栽。移栽之前如果發(fā)現(xiàn)扦插苗的根系過長,可先將其剪掉一部分,長度保留在15 厘米左右,之后在提前做好的壟溝內(nèi)進行栽植,株距約為10 厘米。移栽時扶正幼苗、確保根系舒展,上提苗木并踏實土壤。底肥選用磷酸二銨,每公頃施225 ~300 千克。移栽結(jié)束后再進行一次灌溉,待水充分滲透到土壤中、地表稍干時進行松土。移栽苗生長季加強除草松土、灌溉、病蟲害防治等管理。為了促使移栽苗盡早木質(zhì)化、提高苗木的質(zhì)量,可在8 月中旬摘心,為苗木的株高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一般經(jīng)過摘心處理的移栽苗株高可達到1 米、地徑約10 毫米。
2.越冬。幼苗移栽后在干冷且風(fēng)大的地區(qū)冬季易出現(xiàn)干梢等問題,影響苗木的質(zhì)量,情況嚴重的還可導(dǎo)致移栽苗發(fā)生凍害、出現(xiàn)死亡。因此應(yīng)在10 月底開始起苗,提前將假植溝挖好,對移栽苗進行假植處理。假植溝選擇向陽背風(fēng)處,要求地勢稍高,假植溝的長度隨移栽大棗苗的數(shù)量而定,深、寬分別為1 米左右。假植溝的一側(cè)要求為斜面,傾斜角度在45°左右,以便于移栽苗往溝內(nèi)轉(zhuǎn)移。在起苗之前需要在苗的樹干基部上方3 ~4 厘米的位置將二次枝剪掉,以免損傷到苗木的樹干,修剪時要求剪刀鋒利、剪口平滑,一來降低剪口的失水幾率,二來為移栽苗的假植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起苗時確保移栽苗有完整的根系、樹干上無機械損傷。結(jié)合苗木的規(guī)格進行分級,按照10 株捆成一捆的方式打捆,并按照不同的苗木等級分別儲藏在假植溝內(nèi),用0.3%左右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過的細河沙將苗木的根系掩埋住,沙子的含水量要求以手握成團、撒手散開為度。需要注意的是,假植溝的底部需要先用厚5 厘米的沙子鋪上,按照一層苗木、一層沙子的順序逐層進行,每層苗木的根系均要接觸到濕潤的沙子,以能夠保濕。最后一層覆蓋沙子,高度比苗木原來根際的土痕處高3 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