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作林 慎 涵
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的第一張大型日報和中共中央機關報,創(chuàng)刊于1941年5月16日,終刊于1947年3月27日,共出2130期,歷時5年10個月零11天。《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初期,便被毛澤東寄予“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厚望,期冀該報既要擔負傳遞黨的聲音的主要角色,也要發(fā)揮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作用。然而,初期《解放日報》所刊文章嚴重游離于創(chuàng)刊初衷和指導思想。毛澤東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一錯誤傾向,及時提出了具體整改方案。1942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對《解放日報》實施整頓與改版,徹底克服《解放日報》存在的脫離群眾和背離實際的傾向。改版后的《解放日報》煥然一新,真正成為了“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初期,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宣傳報道,特別是對中華兒女英勇斗爭事跡的宣傳以及日本帝國主義暴行的揭露等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解放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在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組織群眾以及塑造中國共產黨的形象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與缺陷。質言之,此時的《解放日報》還未能成為真正的黨的輿論宣傳“喉舌”。
“完全黨報”是指由黨所創(chuàng)立的一切機關報均應受到中共中央的監(jiān)督,其出版工作均應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所刊文章不得違背黨的原則、政策和決議,機關報須完全成為“為黨立言”的宣傳武器。而早期的《解放日報》由于受共產國際長期領導的影響,加之《解放日報》的大多數(shù)編輯記者及領導層均有留蘇經歷,其辦報極度傾向于蘇聯(lián)的辦刊風格,每日所登載的文章大多以國際新聞為主,而對國內尤其是陜甘寧邊區(qū)情況的報道少之又少,沒有很好地履行黨報黨刊的使命,“缺乏黨性”成為《解放日報》最根本的問題,故而并沒有很好地履行好黨報黨刊的使命。如1941年毛澤東所作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此報告是整風運動的標志性事件,而《解放日報》卻只字未報。又如1942年,毛澤東為推進整風運動向縱深發(fā)展,先后做了《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的演說。然而,這兩篇極具政治導向性的文章卻沒有引起《解放日報》編委會的重視,僅以三百余字的“豆腐塊簡訊”,刊在報刊最不起眼的位置。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沒有擔負起當時整風運動“鼓手和先鋒”的角色,完全辜負了黨中央創(chuàng)刊初期“一切黨的政策通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的重托與厚望。
創(chuàng)刊初期的《解放日報》在版面上模仿世界大報的風格,奉行“一國際(登載國際重要新聞、社論);二國內(刊發(fā)國內重大事件);三邊區(qū)(報道陜甘寧邊區(qū)人民的斗爭情況);四本地(延安市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的編輯方針。這樣的版面編排,并非編委會新聞報道技術上的不成熟,而是體現(xiàn)了《解放日報》聚焦的重點是國際事件,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國際新聞唱主角,而黨的政策、決議、工作及陜甘寧邊區(qū)群眾斗爭的新聞卻淪為配角,這有悖于中共創(chuàng)立《解放日報》的初衷及其歷史使命。據(jù)統(tǒng)計,1941年5月至11月半年時間,《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的國際新聞達181條之多,而頭版頭條關于國內的新聞報道只有4條,其中2條還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國際問題的評論與聲明。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的創(chuàng)刊號中,頭版頭條刊載的是綜述性消息《蘇聯(lián)援華堅定不變》,而毛澤東為《解放日報》所作的《發(fā)刊詞》卻安排在不太顯眼的報刊左下角。此類事例諸多,也正是受制于這樣的版面安排,許多邊區(qū)政府制定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決策都無法登載在《解放日報》的頭版頭條,相關決議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
博古曾檢討說,早期《解放日報》編輯部“未能盡除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的余毒”“以巨大的篇幅登載枯燥乏味的論文和譯文”。早期《解放日報》存在著嚴重的“黨八股”問題,行文空洞乏味、所載文章脫離群眾。而《解放日報》的主要受眾是陜甘寧邊區(qū)群眾,彼時的邊區(qū)是一片教育荒土,“全邊區(qū)23縣將近200萬人口中,僅有小學120所,文盲占總人口的98%,中學生更是屈指可數(shù)”,即使是黨的干部,文化水平大多也不高,讀者以這樣的文化水平去閱讀《解放日報》登載文章中“赫爾國務卿政躬違和,迄今未愈,雖已銷假視事”之類的言論,閱讀興趣與理解程度自然不高。此外,早期《解放日報》“模式化”現(xiàn)象較為嚴重,即模仿蘇聯(lián)辦報風格,“一天一篇社論”,這樣的工作要求不僅無實效性,更是給《解放日報》的編輯記者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倉促評論,所撰寫出的文章自然便存在著“為論而論”的傾向。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然而,早期《解放日報》卻存在一種“客里空”模式的錯誤風氣,許多編輯記者在進行報道時并未深入一線,而是憑自己的想象或是道聽途說撰稿,以至于出現(xiàn)報道失實甚至錯誤報道的狀況。1943年,《解放日報》“某次在報道準備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胡宗南匪軍的數(shù)字時出了錯?!睂Υ耍珴蓶|提出了嚴肅批評,稱關于對敵斗爭的新聞報道,一個字也不能錯,錯了便是政治問題。1941年9月4日,《解放日報》第二版登載的《鄜縣城內家家戶戶紡紗聲》一文,完全與事實相悖,據(jù)實地調查,該縣城竟然無一輛紡車。這樣的報道雖屬個例,但是對黨報黨刊造成的影響卻是極壞的,報道失實以及錯誤報道會極大損害讀者對該報的信任度和忠誠度,不利于人民群眾團結在《解放日報》周圍。
毛澤東將改版前的《解放日報》視為“不完全黨報”,認為此時的《解放日報》僅是黨的“公告牌”,沒有完全承擔起黨報指導工作的全部職責。毛澤東批示,要通過改版變革,促進《解放日報》從“不完全黨報”向“完全黨報”轉變。毛澤東關于《解放日報》改版的要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增強黨性;二是登載內容必須緊密聯(lián)系群眾。
《解放日報》自創(chuàng)刊伊始,便一直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肩負著“團結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使命。毛澤東親自為《解放日報》挑選了一批政治強、懂業(yè)務的干部,抽調了一批思想和文筆兼優(yōu)的同志擔任編輯或記者,同時還為《解放日報》題寫報名并作了發(fā)刊詞。尤其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解放日報》社的經費開支非但沒有縮減,反而“在預算中加重總預備費”。然而,這樣一份根正苗紅的機關報,在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等方面上的意識卻非常薄弱,嚴重缺乏黨性和政治敏感性,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對延安整風運動的報道不及時,對根據(jù)地抗日斗爭與實際生活的宣傳不得力。為使《解放日報》能真正成為貫徹中國共產黨政策與反映邊區(qū)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黨報,1942年,毛澤東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解放日報》的改版問題。在毛澤東的倡議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決議,“同意毛主席指出今后《解放日報》應從社論、專論、新聞及廣播等方面貫徹黨的路線與黨的政策”??梢姡貧w與增強黨性、政治性是此次《解放日報》改版的首要目的。
“報紙能最高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斗爭就是報紙有最高的黨性?!秉h性原則是貫穿黨報工作的一條紅線?!督夥湃請蟆返母陌妫涫滓康木褪恰霸鰪婞h性”。毛澤東指出:“《解放日報》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國抗戰(zhàn)、我黨活動和根據(jù)地建設上面,要反映群眾的活動,充實下層消息?!贝送?,中共中央宣傳部也向各級黨政部門下發(fā)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明確闡述黨報的性質:“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942年3月31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guī)X主持召開《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充分聽取與會者的意見,號召大家在整頓“三風”中,要充分重視并利用好報紙媒介。1942年4月1日,根據(jù)毛澤東的意見,博古在《解放日報》改版后的第一期刊發(fā)社論《致讀者》,明確提出黨報的四點品質:即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和組織性;同時對《解放日報》前期工作做了深刻檢討,宣布《解放日報》自此進行徹底改革,力爭成為真正戰(zhàn)斗的黨的機關報。同年8月29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對《解放日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報社的日常政策,須在中央會議上報告、不得隨意在報紙上亂發(fā)文章,明確主體責任、決定由西北局協(xié)助中央?yún)⑴c《解放日報》管理,并將其作為機關報。在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共同努力下,《解放日報》社還落實了請示報告制度、稿件審查制度、問題稿件問責制度以及印刷廠校對制度等具體規(guī)定。在毛澤東一系列精密部署與切實有效指導下,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實現(xiàn)了從“不完全”到“完全”黨中央機關報的轉變。
報刊版面如何編排,不僅反映出該報刊的辦刊方針,同時也體現(xiàn)出該報刊對某類新聞的重視程度。早期《解放日報》雖作為黨的機關報,卻側重國際新聞和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宣傳,而忽視了當時的辦報環(huán)境以及讀者對象。此外,早期《解放日報》在“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qū)、四本市”“一天一社論”的固定版面模式下,對黨的政策宣傳以及對陜甘寧邊區(qū)人民斗爭和群眾生活的報道稀少,嚴重背離《解放日報》黨中央機關報的身份。
毛澤東早就意識到《解放日報》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的弱點與不足,在中央辦公廳工作的師哲也對早期《解放日報》的版面編排嚴重不滿,認為《解放日報》登載了大量的國際新聞,而關于邊區(qū)政府、人民生產生活的報道少之又少,對此,師哲向毛澤東寫信提出意見,毛澤東很快做出回復,并將師哲的信件交由中央政治局進行討論。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改造黨報的通知》指出:“如果報紙只是或者以極大篇幅為國內外通訊社登載消息”“不過是為別人的通訊社充當義務的宣傳員而已,這樣的報紙是不能完成黨的任務的”。在此文件的助推下,《解放日報》版面改革納入議程。
《解放日報》的改版,從形式到內容上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在版面形式上,取消了“天天有社論”的出版要求,對版面編排也作了相應調整,將報刊的頭版由國際版改為國內要聞版,第二版的國內版改為邊區(qū)版,第三版的邊區(qū)版調整為國際版,第四版的本地版調為綜合副刊。版面形式上的由外轉內,體現(xiàn)的是《解放日報》辦報理念的重大變化。通過對比《解放日報》1942年3月31日與4月1日的版面內容便可發(fā)現(xiàn)這種顯著變化,3月31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是《紅軍楔形攻勢猛進》,這里的“紅軍”指“蘇聯(lián)紅軍”,報道的是蘇德戰(zhàn)爭的情況;此外,當天版面頭條還有12條國際新聞。而4月1日改版后的《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則變成了《邊區(qū)會減征公糧草案決議》以及國內新聞10條。其次,在報刊內容上,從“言必稱希臘”轉到“以我為主”,出版內容也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中心和邊區(qū)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從1942年4月4日起,《解放日報》開辟了“整風運動”專欄,及時報道各個單位開展“三風”學習情況。在本埠報道中,貼近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是《解放日報》關注的重點,如1943年1月11日,發(fā)表社論《開展吳滿有運動》,總結吳滿有的生產生活經驗;1月25日,刊發(fā)社論《把勞動力組織起來》,強調實行勞動互助的重要性;2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米脂縣難民馬丕恩、馬杏兒父女在延安一年勞動獲兩年余糧的消息等等。
內容與形式上的破舊立新,是《解放日報》改版的重要內容,毛澤東在《解放日報》破舊立新過程中所提出的“以我為主”“不尚空談、深入群眾”等辦報方針成為新聞從業(yè)者必須遵守的工作準則,指導新聞報刊在惡劣環(huán)境中真正發(fā)揮戰(zhàn)斗作用。
早期《解放日報》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風氣濃厚。比如在形式上,堅持每日必須一篇社論,其中多以國際新聞為主。然而,此時《解放日報》社的編輯成員外文水平普遍不高,在撰寫社論過程中,編輯嘔心瀝血,工作強度極大。由中央宣傳部調任《解放日報》社任總編輯的楊松同志,就因長期撰寫社論,積勞成疾,致患肺病,最終病逝,年僅35歲。另一方面,為完成出版硬性要求,編輯部成員倉促評論,內容貧乏,導致一系列“湊數(shù)應付型”的社論頻出,指導性與參考性意義不強。此外,早期《解放日報》所刊載的文章八股風氣濃厚,不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照搬革命名詞與術語,“之乎者也”俯拾即是。毛澤東對此提出尖銳批判,必須把“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夸夸其談”等作風掃掉,革除主觀主義、形式主義。中共中央宣傳部也向各級宣傳部門下發(fā)了批判“黨八股”作風的相關文件。文件指出,如果只是把宣傳部的日常工作歸結于書報編排和通訊撰寫,把宣傳教育工作僅當成是空洞理論的搬運和販賣,這是“非常不正確”且“非常有害”的。在毛澤東的指導下,《解放日報》的文風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關于社論,毛澤東批示,《解放日報》的社論應懷揣著對黨負責、對群眾負責的正確態(tài)度認真撰寫、仔細雕琢,切勿敷衍了事、匆匆湊數(shù),“如果一時寫不出來,寧可一天不登”。這便解決了《解放日報》社論是重數(shù)量還是要質量的問題,質量大幅度提升的社論,增強了針對性與指導性,備受讀者喜愛。在文風上,樹立“五新文風”,即內容新、文字新、題材新、角度新和觀點新?!皟热菪隆保侵父陌婧蟆督夥湃請蟆吩趫蟮纼热萆?,多以邊區(qū)政府政策、工作路線和邊區(qū)群眾的生產生活為主,增強了《解放日報》的思想性。如1943年2月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西北局獎勵22名生產英雄,懲處失職人員的消息等?!拔淖中隆?,是指改版后的《解放日報》較多使用了群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性語言,便于讀者理解并擴大了傳播效果。如1943年2月14日,《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改造二流子》,“二流子”是地方土話,這樣的語言更易增進讀者的理解?!邦}材新”是指減少干巴枯燥的新聞戰(zhàn)報,多宣傳戰(zhàn)地上的感人事跡,“以情感人”,拉近與讀者距離。“角度新”是指在宣傳報道上,多角度切入、多維度展開,將正面與側面充分結合。“觀點新”則是一改過去新聞通訊者“宣傳員”“傳聲筒”的角色,堅持正確立場,作集中分析?!鞍验W耀時代新思想光輝的觀點及時吸收,充分融入時評的立意中”。在“五新文風”的助推下,《解放日報》的“黨八股”風氣得到有效遏制,緊密聯(lián)系群眾,真正充當了“政府喉舌”的角色。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黨報建設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原則,形成自己獨特的黨報理論,為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深化與發(fā)展作出了諸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
“黨報理論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核心,是他在集中全黨智慧基礎上的個性化理論創(chuàng)造”。毛澤東早在青年時期便注重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政治性、思想性宣傳,以至于在其成為共產主義者前后幾年的重大轉變時期,新聞媒體成為他從事革命活動的主要方式。1919年7月至8月,他主編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機關報《湘江評論》周報;1919年11月至1922年12月,擔任湖南《大公報》館外撰述員;1920年9月至1921年6月,參與《湖南通俗報》的編輯和撰稿工作等等。特別是毛澤東在擔任《大公報》館外撰述員期間,為其黨報新聞思想的形成打下厚實根基。1919年11月16日,《大公報》登載了當時僅22歲的女青年趙五貞因逼婚轎中自殺的新聞,引起毛澤東極大注意。毛澤東認為,趙五貞自殺身亡事件,是封建倫理制度壓迫下的悲劇。毛澤東就在次日的報紙上公開發(fā)文,指出該悲劇是“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意志的不能獨立、戀愛的不能自由,吾們討論各種學理,應該傍著活事件來討論。”青年毛澤東“傍著活事件來討論”的思想,即利用報刊圍繞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思想討論,潛移默化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達到了傳播某種思想的目的,這也為他后來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適合中國革命特點的黨報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1935年遵義會議后,在領導黨的媒體工作中,毛澤東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黨報與新聞思想。
毛澤東黨報思想是黨在中國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新聞工作的經驗總結,黨性原則、群眾路線辦報、典型報道等是毛澤東黨報思想的主要內容。
其一,“黨報姓黨”?!包h報姓黨”是毛澤東黨報思想的根本立場。毛澤東將黨報視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要求黨報上的每個字、每句話都代表黨,真正承擔起“黨的機關報”的責任,主動積極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由毛澤東欽點的《解放日報》社長博古在《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黨與黨報》指出,“一切要依照黨的意志辦事,一言一動一字一句都要顧到黨的影響”。這也折射出毛澤東黨報思想中黨報務必以貫徹、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使命的辦報理念。
毛澤東關于黨報“黨性”的論述,除了黨報要始終站在黨的根本立場上分析問題、組織報道以及主動承擔起政策宣傳任務之外,還要求黨報工作者要有政治敏感性,所撰寫的宣傳報道必須符合當時黨的政策或策略。如1942年9月至10月,由黨報或新華社分社發(fā)表或擬發(fā)表攻擊國民政府的文稿。為此,毛澤東專門起草了三份電報,討論聚焦了同一問題,即“使我們的宣傳完全符合于黨的政策”。當時,正處于“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黨報或黨的通訊社發(fā)表反對國民黨的文章似乎很革命,但是卻違反黨的當前政策,不利于黨的總體戰(zhàn)略。毛澤東一再強調:“務使通訊社及報紙的宣傳完全符合于黨的政策……克服宣傳人員中鬧獨立性的錯誤傾向?!边@里為“增強黨性”又賦予了新的含義,即宣傳報道要緊跟黨的步伐、符合黨的當前政策,這才是黨報具有黨性的體現(xiàn)。此后,毛澤東又多次強調了黨報黨性的原則,“各地黨報必須無條件地宣傳中央路線和政策”,各中央局和區(qū)黨委的報紙,“必須于每天出版之前,由一個完全懂得黨的正確路線和正確政策的同志,將大樣看一遍,改正錯誤觀點,然后出版?!薄督夥湃請蟆芬舱窃谶@樣的指導思想下,逐步增強了黨性和戰(zhàn)斗性。
其二,“人民辦報”。“人民辦報”是毛澤東黨報思想的組織方式。1948年,毛澤東對《晉綏日報》采編人員和新華社晉綏總分社記者的談話中指出,我們的報紙要“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shù)人關起門來辦?!睘榇?,毛澤東還提出了如何實現(xiàn)“人民辦報”的具體策略。
一是緊密聯(lián)系群眾。毛澤東對改版前的《解放日報》批評之一便是報刊空談理論不切實際。群眾的需求和接受水平本就是報刊出版工作應考慮的要點,若脫離了群眾,黨報便無法實現(xiàn)指導工作的任務。毛澤東在對晉綏邊區(qū)的黨報《抗戰(zhàn)日報》的指示中也曾談到,“本地消息,至少占兩版到三版……不是給新華社辦報,而是給晉綏邊區(qū)人民辦報,應根據(jù)當?shù)厝嗣竦男枰?lián)系群眾,為群眾服務),否則便是脫離群眾,失掉地方性的指導意義。”“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罕娭懒苏胬恚辛斯餐哪康?,就會齊心來做。”此外,毛澤東還建議《解放日報》設立群眾來信專欄,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群眾來信作為反映群眾生產生活的一手資料,是群眾思想的“晴雨表”。對此,毛澤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給人民來信以恰當?shù)奶幚怼?。充分體現(xiàn)出毛澤東緊密聯(lián)系群眾的辦報理念。
二是主張各級單位自主辦報,如機關、工廠、學校、連隊等等。毛澤東指出,“一個伙食單位,比如說有一百個人,出墻報一張,這里總有一個首長,他就要把墻報當作自己組織工作、教育群眾、發(fā)動群眾積極性的武器?!边@樣的主張即是說,各級戰(zhàn)線的實際工作者,都可以結合本單位現(xiàn)況,進行符合當?shù)貙嶋H的宣傳工作。如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報》登載了一組學習吳滿有的稿件,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與稱贊。底層勞動群眾登上中央機關報的頭版,這開創(chuàng)了報史的新紀元。
三是充分吸收黨外人士參加黨報編輯工作。毛澤東在抗戰(zhàn)時期就指出,《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黨的報刊,應充分吸取黨外人士的辦報意見,學習黨外人員在報紙上寫文章、寫通訊的方式與方法,進而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
四是要求黨的領導人親自為黨報撰寫文章。如朱德的《致西安胡宗南副司令和致蔣委員長的電文》、王稼祥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道路》等等。
其三,“典型報道”。毛澤東十分善于通過典型事例的報道展開學理討論,進而達到說服人和指導工作的目的。青年時期,毛澤東便萌生出“傍著活事件來討論”的新聞宣傳理念,而這也恰恰是典型事例的重要體現(xiàn)。后來,在指導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中,毛澤東通過典型報道的方式來改進早期《解放日報》空洞乏實的長篇論調。毛澤東關于新聞典型報道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是典型本體論,即選定代表特定價值的現(xiàn)實個體,包含人物或事件。所謂典型,是指真實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能集中代表同類中其他個體的特征,并且能夠高于同類事物的個體。特殊性、代表性、超越性是典型的主要特征。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報道勞動模范吳滿有的文章《連年開荒收糧特多》。毛澤東看到這條消息后,認為吳滿有形象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當時邊區(qū)人民的精神風貌,便立即發(fā)出號召,要求邊區(qū)農民向吳滿有看齊。在黨報的廣泛報道下,吳滿有成為當時邊區(qū)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解放日報》的改版到終刊,《解放日報》共樹立了600余名各領域的典型人物,這對于推動革命根據(jù)地的各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二是典型功能說。典型的功能是開展典型報道的價值所在。典型是個別的特殊的事物,但通過典型這個特殊的“點”,能夠了解時代特征,指導面上的工作。1944年,毛澤東批示,把申長林、陳德發(fā)等人的事跡寫進去廣為報道,“那么許多道理、典型就可以通過報紙去宣傳。這也是一個工作方式?!边@里他提到的申、陳均是陜甘寧邊區(qū)的勞動英雄。此外,毛澤東還倡導各方面做出成績的單位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fā)表其經驗,用以指導工作。
三是典型運作方式。典型運作方式是一個一般性的程序,需要明確目的、選擇典型等工序。一方面,要明確樹典型的目的是什么,圍繞目的開展典型的篩選;另一方面,典型的選用應著眼于全局,切實把握人民群眾的需要和時代的脈搏。1953年毛澤東多次批示:“凡典型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事例,應在報紙上廣為揭發(fā)……將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調查分析和表揚,使全黨都向這些好的典型看齊,發(fā)揚正氣,壓倒邪氣?!痹谡劦截瀼鼗橐龇〞r,他指出,“凡典型性的,都應當公開報道”。在我國新聞界廣泛流傳的“典型宜多,綜合宜少”的概括,反映的便是毛澤東強調通過典型報道指導工作的思想,相當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毛澤東在延安《解放日報》時期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列主義的黨報思想運用于中國的特殊環(huán)境,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報思想,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和成功的。黨領導下的通訊社、報紙和廣播電臺有力地充當了黨實現(xiàn)領導的武器,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
①方漢奇等:《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78頁。
②③????????????《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54、54、93、91、91—92、58、98、97、155、120、137、114、113—114、176頁。
④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58頁。
⑤《致讀者》,《解放日報》1942年4月1日。
⑥陳元暉:《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頁。
⑦《赫爾傳將辭職》,《解放日報》1941年8月7日。
⑧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
⑨楊放之:《解放日報改版與延安整風》,《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2期。
⑩許沖:《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新審視》,《韶關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賈夢夢、周光明:《作為話語的“完全黨報”: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解讀》,《國際新聞界》2020年第5期。
?《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冊),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118頁。
?本書編寫組:《胡喬木傳》,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頁。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367頁。
?岳頌東、王鳳超:《延安〈解放日報〉大事記(續(xù))(1941.5.14—1947.3.27)》,《新聞研究資料》1984年第Z1期。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頁。
?宋海兵:《把生命獻給延安〈解放日報〉的楊松》,《新聞采編》1994年第3期。
?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頁。
?《報紙和新的文風》,《解放日報》1942年8月4日。
?陳勇軍:《〈解放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黨史文苑》2012年第10期。
?李鐵:《論毛澤東的黨報思想》,《新聞愛好者》2008年第3期。
?毛澤東:《對于趙女士自殺的批評》,《大公報》1919年11月16日。
?博古:《黨與黨報》,《解放日報》1942年9月22日。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1318頁。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