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蒙盛(浙江省寧波市新城第一實驗學校,寧波 315040)
小敏(化名),女,小學三年級學生,文靜乖巧,成績較好,在班里擔任中隊委員,是個讓老師省心的孩子。她這學期接連幾次偷拿班級、老師和同學的物品,班主任對她進行了好幾次語重心長的批評教育,但均不見效。
小敏媽媽告訴班主任,其實家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小敏的這一行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小敏經常會從外面帶回些造型奇特的筆、橡皮、玩具及貼紙等,但沒玩幾天就都丟在一個角落里不管了。發(fā)現(xiàn)這件事后,她很生氣,跟小敏說想買什么就直接對父母說,不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從小偷針長大偷金,會進監(jiān)獄的……小敏每次承認錯誤的態(tài)度都很好,可過沒幾天又會犯老毛病。為此,她還打過小敏,但效果都不好。小敏媽媽很無奈,家里明明什么都不缺,對孩子在物質上幾乎有求必應,可為什么她總去偷拿那些自己也不太感興趣的“破爛玩意兒”?
為什么是小學一年級開始偷拿東西,而不是幼兒園?小敏上小學后家人對她的養(yǎng)育方式或態(tài)度發(fā)生了哪些改變?在小敏身上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生活事件?帶著這些疑問,我撥通了小敏媽媽的電話。
小敏媽媽告訴我,小敏從小就是家里的寶貝,她喜歡的漂亮衣服、看中的新玩具,家人總是盡量買給她。后來有了妹妹,比她小四歲,但奶奶、爸爸、媽媽對她的愛絲毫沒有減少。要說她的生活發(fā)生了什么改變,那就是小敏是奶奶帶大的,以前晚上也同奶奶一起睡,所以她跟奶奶最親。上了小學一年級后,媽媽認為小敏長大了,就讓她自己一個人睡,而奶奶則跟妹妹一起睡。為這事小敏也鬧過,但大家都沒有依她,最后她也只能作罷。當姐妹倆平時發(fā)生爭吵時,爸爸、媽媽和奶奶會要她讓著妹妹,畢竟妹妹還小,不懂事,如果她不讓著妹妹,家人就會訓斥甚至打罵她。
妹妹的出生導致家庭重心轉移,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顧,吸引了家人的主要注意力;當姐妹倆爭吵時,家人的不公正態(tài)度更是讓小敏產生了錯覺——家人愛的是妹妹,自己不再是受人寵愛的小公主了;上了小學一年級后,與小敏關系最親密的奶奶不能陪小敏睡了,要去陪妹妹……這些變化讓小敏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合理的認知: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愛我了。年幼的她缺乏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方法,而人類的行為往往受到成長經驗所積累的各種意識、無意識的影響。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小敏偷拿東西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她以此來消除自己焦慮的情緒。如果這時一味指責、批評她,就壓制了她的心理需求,不但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還會使她形成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
因此,要改變小敏的問題行為,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疏導她的負面情緒,糾正她的不良認知,同時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建議家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更有安全感。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我制訂了有針對性的輔導方案。
小敏內心積壓了很多不良情緒,輔導的第一步就是對小敏進行情緒疏導,引導小敏將內心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將負面情緒釋放出來,緩解心理壓力。
第二天,我請小敏到心理咨詢室聊天。一開始她很緊張,局促不安地低著頭,雙手握拳。我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跟她聊雙休日報了什么培訓班、誰負責接送、古箏考了幾級等,并不時地夸贊她。等她放松下來,我問她有了妹妹后是開心多還是生氣多,她愣了一下,然后說開心多,雖然現(xiàn)在兩個人會吵架,但自己多了個玩伴,等妹妹懂事了,兩個人團結起來別人就不會欺負她們了,以后還可以一起逛街、看電影,一起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從她的表情可以看出,這些話是平時父母對她的“引導”,而非發(fā)自她的肺腑,看來她還是沒有放下防御,這可能是因為平時她跟父母表露真實想法時屢次遭到否定,于是她便把自己的內心隱藏、封閉了起來。如何跟她建立起信任關系呢?我開始聊我的原生家庭,聊我們三姐妹的事,她的眼睛漸漸亮了起來,于是逐漸敞開心扉,跟我分享她的故事:從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確實都很疼她,媽媽經常給她買新衣服、新玩具,帶她去游樂園玩,奶奶還給她做好吃的。有了妹妹后,妹妹經常搶她的玩具或打擾她,每次姐妹倆發(fā)生爭執(zhí),家人總會袒護妹妹,總是要她讓步;奶奶以前經常做她愛吃的紅燒雞腿和煎牛排,但后來不怎么做了,每餐燒的都是妹妹愛吃的菜。讀一年級后,媽媽也不大給她買新衣服了,還說“你現(xiàn)在是小學生了,平時穿的是校服,沒必要買新衣服”;也不給她買玩具了,說“現(xiàn)在要以學習為重,玩具是妹妹這么點大的孩子玩的”,而且連睡覺也不能跟奶奶一起睡了,奶奶說“等妹妹長大了,奶奶再跟你一起睡”……說完這些后,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然后雙手托腮定定地看著我,我們有了如下對話。
師:你覺得媽媽和奶奶了解你的感受嗎?
小敏:不了解,我跟她們說她們的做法不對時,她們反而說我不懂事。后來我也不想跟她們說了,沒用的。
師:如果給家人打分,0分表示你對家人的做法很不滿意,10分表示對家人的做法非常滿意,你會給奶奶、爸爸、媽媽和妹妹分別打幾分呢?
小敏:奶奶和妹妹5分,媽媽、爸爸4分吧。
通過對“三只松鼠”企業(yè)進行案例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雖然創(chuàng)業(yè)營銷戰(zhàn)略可分為機會導向、超前行動、創(chuàng)新性、風險承擔、關注顧客、資源整合和價值創(chuàng)造7個部分,但在企業(yè)應用中并非全部采用,而是根據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采用,并且創(chuàng)業(yè)營銷戰(zhàn)略的實施會通過二元創(chuàng)新這一媒介對新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產生影響。
師:如果他們的表現(xiàn)能達到9分甚至更高,你希望他們做些什么呢?
小敏:奶奶每星期能跟我睡兩個晚上,哦,一個晚上吧;給我燒我愛吃的雞腿和牛排。爸爸媽媽不要總叫我讓著妹妹,要耐心聽我講話,處事公平些。妹妹……
晚上,我把小敏的想法告訴了小敏媽媽,小敏媽媽表示很吃驚,也很自責這幾年忽略了小敏的感受。家人只感覺小敏讀小學后性格越來越暴躁易怒,有一點兒不如意就發(fā)脾氣或哭,爸爸媽媽也哄過,后來就沒耐心了,小敏一不聽話他們就打罵。發(fā)現(xiàn)她拿東西后,一開始只是簡單批評一下,沒有引起重視,后來發(fā)現(xiàn)小敏拿東西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便一味打罵,但收效甚微。之所以一直沒把這件事告訴老師,是擔心老師和同學知道了會瞧不起小敏,給她貼上“小偷”的標簽。家人現(xiàn)在心急如焚,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跟小敏媽媽分享了二胎家庭中長子女的心理與行為變化、二胎家庭教育問題及教育對策等,告訴她當兩個孩子發(fā)生沖突時,父母要把主導權還給大孩,要給予孩子處理矛盾的空間,讓他們在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中,學會表達和得到領悟。我建議小敏媽媽組織一次家庭會議,跟小敏的爸爸、奶奶談一談小敏的問題行為及背后的原因、每個家庭成員需要做出的改變等;然后邀請小敏一起參加家庭會議,會議中只字不提小敏的問題,而是請她說說她對家人的看法和期待,家人適時檢討一下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通過協(xié)商,最后全家人達成一致意見。
在小敏的世界里,家人對她的關愛所剩無幾,她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家庭的中心,成了多余的人,而這一切改變都是因為妹妹的出現(xiàn),所以她對妹妹是不接納的。父母簡單的說教非但沒有效果,反而使她更厭惡妹妹。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通過心理輔導糾正小敏的錯誤認知。
1.用團體心理輔導疏導情緒
在小敏所在班級上“家有二寶”團體心理輔導課時,我把學生分成了三大組,分別是大寶組、二寶組和獨生子女組。大寶組、二寶組或分享或吐槽自己與兄弟姐妹的日常互動和內心想法、感受,獨生子女組則站在中立的視角,理性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動體驗、心靈溝通及交流匯報中,小敏發(fā)現(xiàn)大家原來跟她有一樣的困惑,由此減輕了心理壓力,并嘗試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問題,學習怎樣正確處理與家人之間的關系。
2.尋求例外,克服消極思維定式
小敏抱怨說自己在家不受重視,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請小敏每天記錄父母和奶奶為她做的事,讓她找出例外,引導她發(fā)覺事情其實沒有她想象中那么糟糕。
小敏:我覺得有了妹妹后,我在家變得不重要了。我每天放學回家寫作業(yè)請求媽媽陪著時,媽媽總會說她要給妹妹講故事、陪妹妹搭積木……
師:有沒有什么時候媽媽放下了妹妹,單獨把時間留給了你?
小敏:雙休日我去培訓班時,媽媽開車接送我。
師:看來并不像你說的有了妹妹后媽媽便不再關心你了。回憶一下,還有什么時候媽媽會放下妹妹,全身心地陪在你身邊?
小敏:當我生病時,媽媽會帶我去醫(yī)院,到家后給我量體溫、削蘋果,還關心地問我好點兒了沒。還有……
師:現(xiàn)在你覺得媽媽對你怎樣?她還愛你嗎?
小敏:(沉默良久)愛。
這次的輔導非常有效,小敏的“有了妹妹后,自己變得不再重要”的想法有了松動,她意識到“家人對妹妹的照料是削減了對自己的愛”的想法是不合理的,這種不合理想法使她忽略了父母對她的陪伴和關愛。她表示愿意改變自己,多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家人。
四次輔導后,小敏的變化很大,她沒有再出現(xiàn)偷拿東西的行為。第六次來輔導時,我讓她給家人打分,她給奶奶和妹妹都打了10分,給媽媽打了9分,給爸爸打了8分,用她的話說對家人非常滿意。班主任也反映小敏比之前樂觀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進步,期末還評上了三好生。
回顧此案例,表面看起來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根源在于家庭對孩子感受的忽略。妹妹出生前,家人對小敏非常寵溺,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妹妹出生后,家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妹妹身上,對小敏的關注度隨之下降。另外,家人對她和妹妹的不同態(tài)度加劇了她的不滿和失落情緒,她認為原本屬于自己的關懷和愛都被妹妹奪走了,自己完全被忽視了。這種想法讓小敏出現(xiàn)心理失衡,引發(fā)了問題行為。小敏的行為其實只是在向家人發(fā)出信號:請你們多關注我,我需要你們的關愛。要想改變孩子,必須先改變孩子所在的家庭系統(tǒng),媽媽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孩子的養(yǎng)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要先促使媽媽做出改變,進而優(yōu)化整個家庭系統(tǒng)。
輔導無定法,靈活最重要。輔導者要把來訪者當成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因為輔導者不會比來訪者更清楚他的世界里發(fā)生了什么,什么樣的解決方式對來訪者來說更有效。在心理輔導工作中,很多時候,我會“放空”自己,引導來訪者說出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接納他們的情緒,將他們的問題外化,幫助他們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為自己賦能,充滿信心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