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芳
(魯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珍貴精神財富。它所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蘊,有助于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錘煉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紅色文化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膠東地區(qū)紅色歷史悠久,保留下來的紅色遺址遺跡、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等都是進行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思政教育通過知、情、行等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升華為做人的品德,知是情的基礎,也是行的先導;情影響知的提高;行是知的目的。本文從知、情、行三方面詳細闡釋如何把膠東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就目前而言,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仍舊是教師的課堂講授。紅色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首先就是要走進課堂,讓學生形成理論認知。當前,很少有院校把紅色文化作為專題課程開設,在涉及紅色文化知識的時候,教師大多都一帶而過或泛泛而談?;诖?,高校應著力建設紅色專題教育,建構紅色課堂。但是,課堂的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按部就班地逐步開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探尋紅色文化進課堂的切入點。進入大學后,青年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心理上也相對成熟,不再滿足于填鴨式教學。因此,教學手段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教師應該多采用情境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方式輔助講課。
膠東地區(qū)有著獨特的自然地理優(yōu)勢,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大一與大二年級的學生處于對紅色文化的初步了解階段,學??梢越M織班級每周舉行一到兩次的紅色主題班會,通過班會系統(tǒng)地解說膠東紅色文化歷史,將紅色火苗播撒到每個青年學生心中。紅色班會的講解可以令老師與學生交替式進行,老師的專業(yè)講解與學生的形象表達形成合力,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紅色理論的認知。大三與大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了解與提高階段。為了使學生深入地感受膠東紅色文化,學校應組織編寫紅色思政教材,讓紅色教材進課堂。教材應主要闡述膠東的革命歷史與革命前輩的風范,增強學生對這片紅色沃土的親近感、認同感和自豪感。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膠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師們聯(lián)合編著了《膠東紅色文化概論》一書,學校還專門設立了“膠東紅色文化史論”這門課程,并以該書作為教材,帶領學生走進膠東、了解膠東,發(fā)揚膠東精神。
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充實紅色底蘊時,必須為大學生們拓展紅色書籍的種類和內容。
地方紅色書籍的開發(fā)和編撰要視條件而定。
首先,當地必須具備豐富的紅色資源。以膠東地區(qū)為例,該地區(qū)以煙臺市為中心,煙臺市正是山東的革命發(fā)源地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后,當時的煙臺各縣開展了抵制日貨運動,引起反日熱潮。1920年,煙臺海軍學校的李之龍、郭壽生等人自發(fā)地組織同學們閱讀《新青年》等革命書刊,傳播了啟蒙運動的星火。此外,其他地區(qū),如蓬萊在革命歷史中也有自己的身影,1937年,中共蓬萊縣委成立了“蓬萊戰(zhàn)地服務團”,成為當地抗日救亡的主體。膠東地區(qū)豐富的紅色文化史料為紅色書籍的撰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2015年,“膠東紅色文化叢書”正式出版。這套叢書共16冊,對膠東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進行了詳細展示和深入探究。當地高校可以將這套叢書引入學校,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從中攝取紅色營養(yǎng),拓展自己的認知。
其次,紅色書籍的編纂要以學生為中心。紅色文化覆蓋面很廣,涉及內容很多。編者應事先通過學校充分調研學生的需求,找到他們的興趣點與薄弱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編輯。在書本開發(fā)的過程中,內容的安排應與學生所處階段應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相符合。在成書后,必須交由相關教育部門認真審查,再決定是否予以大范圍刊行。
最后,紅色書籍以革命歷史和革命人物為主題,愛國主義是貫穿全書的主線。紅色文化的“紅”代表的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紅色書籍區(qū)別于其他書籍的最明顯特征。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紅色書籍內容形式的多樣化。上文中提到的“膠東紅色文化叢書”,內容涉獵廣、學術性強,以文字為主,可將其作為紅色教材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它缺少趣味性,高校可以充分提取地方特色,開發(fā)以漫畫或圖片為主要形式的紅色書籍,結合趣味性與真實性,易于閱讀和傳播,能夠使高校利用紅色文化育人的效果達到有意義與有意思的雙重組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善于抓典型,讓典型引路和發(fā)揮示范作用,歷來是我們黨重要的工作方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革命英烈的敬佩之情,他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做出了卓越貢獻,雖然他們已經遠去,但卻鮮活地印在人民的記憶中。
紅色榜樣是大學生的精神引路人,高校要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深化楷模精神的內涵。據統(tǒng)計,僅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膠東地區(qū)就有7.6萬名革命烈士英勇捐軀。他們當中有戰(zhàn)斗英雄、民兵骨干、支前模范和巾幗英雄,這些不同群體的英雄形象是膠東紅色資源的精神寶庫。在全民族抗戰(zhàn)進行到最艱辛的時候,膠東抗日根據地也面臨著日寇的殘酷“掃蕩”和封鎖。八路軍為了全身心投入戰(zhàn)斗,把自己剛出生或是年紀幼小的孩子交給當地農婦撫養(yǎng)。這些農婦稱被稱為“膠東乳娘”,她們不辭勞苦、嚴格保密,承擔了極大的風險。面對敵人的集中掃蕩,她們有的全家出動,有的以命換命,保護了八路軍的后代與烈士遺孤。她們是母親,是默默奉獻、堅毅頑強的母親,更是令人敬佩的表率,用生命守衛(wèi)了革命的大后方。她們這種舍己為公、誠信守諾的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是一種激勵。
像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比比皆是,如理琪、任常倫、夏侯蘇民、于化虎等英雄,不應被遺忘。高??梢蚤_展紅色英雄宣講活動,讓學生認識紅色榜樣、賡續(xù)榜樣精神,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能。
回望歷史,滄海桑田,紅色故事歷久彌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奔t色故事對時代新人的感召是顯著的,這里所說的紅色故事,不僅包括英雄事跡,還包含紅色小說,它們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生動載體。
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職責就是站在理論的視角鑄魂育人,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上,教師可通過紅色故事展現近代中國的探索過程,使課堂教學具象化。教師把紅色典故穿插在思政課堂中,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闡明紅色故事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加強課堂的實效性。
例如,張連珠是膠東地區(qū)優(yōu)秀的黨政干部。他被捕入獄后,面對敵人的收買利誘和殘酷刑罰,絲毫沒有泄露黨的秘密。最終,他英勇就義,年僅31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上,教師分析為什么張連珠始終不向敵人妥協(xié),究其根本,在于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故事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感同身受,受到英雄人物的感召,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運用馬克思主義邏輯思維解決問題。
宋奕認為,講好“紅色故事”要注重情感認同與形象塑造。倚重紅色故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注重故事本身的精細化,堅持以內容為王。情節(jié)是構成故事的基本要素,要看故事講得好不好,先看情節(jié)的設計是否緊扣主旋律,是否引人入勝。其次就要看外在形式,即講解者本身的肢體語言、神情與表達方式。例如,講述膠東地區(qū)支前模范唐和恩和他的小竹竿故事的時候,其情節(jié)的設計應該偏重小竹竿背后的故事。在講述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同學們展示一根刻滿地名的竹竿,引起聽者的興趣;繼而逐漸深入,解釋為什么竹竿上會刻滿了地名并以此引出唐和恩給前線運送糧食過程中發(fā)生的事跡。此外,膠東地區(qū)的紅色小說也是紅色故事的豐富資源,如馮德英的“三花”、峻青的《黨員登記表》等,它們的語言風格都體現了濃厚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故土情結,是思政育人的優(yōu)秀素材。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發(fā)展路徑。在高校中開展紅色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大學生的志氣、底氣、骨氣。教師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方針,即帶領學生走進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和歷史人物的居住地。學生們設身處地地體驗革命精神,比紙上談兵更為真實、深刻、有效。高??梢韵韧诰虮镜丶t色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將教學場所延伸到本土紅色紀念館和紅色舊址,利用實踐這個大課堂傳播紅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博物館考察時說:“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蹦z東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紅色遺跡數量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煙臺、萊陽、萊州、威海等城市。位于煙臺市的高校,可以將課堂拓展到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它是煙臺黨性教育基地的主要場館,分為膠東近代屈辱與抗爭史、革命斗爭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史、改革開放進程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五個區(qū)域。陳列館運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營造出具有震撼力和沖擊力的教育氛圍。將教學場所擴展到實踐大課堂,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局限性,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7周年的儀式上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當代青年大學生要回顧過去、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培養(yǎng)自身的前瞻視野。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fā)展,文化的傳播媒介也逐漸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不再僅依賴于教師講授,高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不斷豐富傳播方式,達到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比如,學??梢赃\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校內排練并演出“紅色膠東”實景劇,所有演出者皆從學生中選拔。在觀演的過程中,觀眾可以與演員接觸,甚至有機會參與表演。學生不僅是觀演者,還是劇中人,每個人都可以融情入景,聆聽那個時代的青年告別家鄉(xiāng)、參加革命的感人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紅色文化的精神在無聲中浸潤了學生的心田,達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的主力軍。學校內部每個院系都有自己的宣傳媒介,學院可以與網絡新媒體平臺合作,開發(fā)紅色文化專題教育網站,拓展大學生的紅色視野。“90后”“00后”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并樂于體驗新事物。有的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制作再現雷神廟戰(zhàn)斗的微視頻、創(chuàng)編《馬石山十勇士》紅色微電影等發(fā)揚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鼻嗄暌淮菍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讓紅色文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每一代人的使命與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