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到來,新媒體改變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人們更習慣利用移動端設備進行碎片化的數字閱讀,紙質圖書的閱讀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其需求,這導致圖書總出版體量大幅縮小、銷售收入下降、讀者流失嚴重,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深受沖擊。圖書出編輯想要適應行業(yè)的新發(fā)展,需要打破傳統的圖書出版工作思路,了解市場行情,提高選題策劃能力、圖書宣傳推廣能力、信息反饋能力等,通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發(fā)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文章主要分析新媒體時代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以此來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夠為圖書編輯的轉型發(fā)展提供相應的借鑒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圖書編輯;核心競爭力;數字化出版;選題策劃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7-0229-03
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新媒體發(fā)展。新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傳統的圖書、報刊漸漸被數字化的電子書、電子期刊取代,人們逐漸習慣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數字化閱讀。
這主要是因為紙質圖書攜帶不太方便,加之人們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開展紙質閱讀活動,所以他們更愿意選擇便利的數字化、碎片化閱讀方式,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1]。
接下來,筆者將對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一)缺乏復合型編輯人才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圖書行業(yè)的讀者流失嚴重,圖書銷售額也不斷下降,這對圖書編輯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影響。
想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步伐,圖書編輯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yè)能力水平,拓寬業(yè)務范圍,優(yōu)化圖書出版模式。但目前,我國許多圖書編輯的專業(yè)能力還不夠,只具備單一的傳統圖書編輯能力,沒有熟練掌握甚至完全不了解數字化出版技術、圖書音頻化處理技術,這直接導致圖書編輯的工作受到很大限制。
編輯人員專業(yè)能力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復合型編輯人才缺乏,并且大部分編輯由于長期工作,形成了固化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很難在圖書出版工作中進行創(chuàng)新[2]。
(二)市場份額被壓縮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國網民隊伍不斷壯大。就當前而言,年輕人比較依賴網絡社交,不愿意開展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將大部分休息時間放在互聯網娛樂活動上。
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逐漸發(fā)展壯大,網絡讀者數量與日俱增,傳統圖書市場份額被嚴重壓縮。線上圖書市場份額逐年增加,線下圖書市場份額不斷減少,在2016年至2020年間,線上圖書銷售的市場份額從38.18%上升到64.09%,而線下圖書銷售的市場份額則從61.82%下降至35.91%。
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的市場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如果圖書編輯始終未掌握圖書數字化出版技術,不能拓寬圖書的數字出版發(fā)展渠道,傳統出版行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必然更加惡劣,受擠壓現象會更加嚴重。
(三)出版社機制不合理
圖書出版行業(yè)是我國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很多出版社由事業(yè)單位轉為了企業(yè),其目的是突破傳統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工作機制,探索更多的發(fā)展模式,增強出版社的市場競爭力。
但在實際工作中,出版社的工作機制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圖書的出版程序非常煩瑣,需要層層篩選、判斷,最后再作決策,這導致整個出版社的工作效率都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出版社的薪酬制度不合理,雖然盈利高,但員工的薪資待遇低,員工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下降。另外,員工的工作考核機制也不完善,考核結果受人員主觀影響大,考核缺乏公正性和科學性。
(四)圖書出版產業(yè)鏈被打破
在圖書出版行業(yè)中,出版產業(yè)鏈較為完善,即作者→出版社→印刷廠→書庫→發(fā)行商→零售商→讀者。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的這條產業(yè)鏈也被打破。在數字化閱讀時代,數字化圖書出版行業(yè)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平臺迅速發(fā)展起來,形成了作者→出版/零售→讀者的現代化、扁平化產業(yè)鏈[3],這對傳統圖書出版產業(yè)而言是顛覆性的改變。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圖書出版社想要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需要打破傳統的圖書出版理念,促進編輯理念的多元化發(fā)展,推動傳統出版行業(yè)的數字化發(fā)展,以此提高編輯的核心競爭力。
(一)促進編輯理念的多元化發(fā)展
編輯想要獲得質的提升,首先要轉變工作理念。編輯理念是指導編輯開展圖書出版工作的重要內在推動力,是編輯開展工作的基礎。但在傳統的編輯工作中,圖書出版理念是單一的、線性的,編輯以文字工作為主,通過紙質出版來傳遞信息。
雖然書稿文字的準確性能夠得到保障,但是圖書的呈現形式單一,閱讀起來枯燥呆板,很難長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形式靈活多樣,多媒體技術為數字化閱讀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讀者能夠隨時隨地利用移動設備開展數字化閱讀,閱讀的字體、翻頁形式、圖書選擇都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因此,編輯要改變傳統的工作理念,改變傳統的圖書出版模式,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了解讀者的閱讀需求。編輯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分析讀者的閱讀偏好及閱讀習慣,根據其閱讀喜好調整圖書選題,打造精品圖書[4]。
(二)推動編輯工作流程的數字化發(fā)展
1.將信息化建設滲透工作環(huán)節(jié)
在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中,編輯對圖書的處理僅限于內容的排版編輯等,其處理工作是單一而扁平的,這一工作模式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行業(yè)發(fā)展需求。因此,編輯要加快工作流程的數字化建設,利用現代化媒體技術優(yōu)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圖書編輯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對現有的編輯工作流程進行梳理,并優(yōu)化相應工作環(huán)節(jié)。
除此之外,圖書編輯還應學習相應的數字化出版模式,熟悉數字化辦公軟件,打破傳統的改稿模式,推進改稿模式的數字化進程。在線改稿模式能使編輯和作者更加便利地交流。
在審稿、策劃的過程中,圖書編輯也要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改變傳統的紙質審稿模式,將稿件在電腦上轉成Word文檔,利用Word的文檔校對功能快速掃描出文檔中的錯別字詞,從而對錯別字進行校正。
2.加強資源整合
圖書編輯通過互聯網收集各種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從中挖掘出最具出版價值的內容。具體而言,編輯要充分利用出版社的人力、物力、技術、信息等資源,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對一些沉淀的人力資源,要適當調整工作內容,從而發(fā)揮其價值,避免人力資源沉淀的情況發(fā)生。同時,可以周期性地組織頭腦風暴會議,集思廣益,發(fā)揮出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以保證圖書出版選題決策的科學性。圖書編輯還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信息傳播渠道,以整合性思維應對未來消費者的各種閱讀需求[5]。
(三)提高自身的市場判斷能力
1.了解市場圖書需求
圖書出版行業(yè)與文化相關,其本身以服務讀者為旨歸,以專業(yè)性的文化生產為工作核心。圖書作為文化商品被發(fā)行上市,售賣給讀者,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完成獲利。而想要提高圖書的銷售,圖書編輯需要具備相應的市場判斷能力,把握圖書市場熱點,了解圖書受歡迎的程度,再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出版圖書的題材。
2.找準編輯定位
在新媒體時代,編輯的市場主導和審核職能被弱化,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出版行業(yè)越來越重視讀者的需求,圖書市場逐漸從“賣方市場”轉變?yōu)椤百I方市場”。在這一轉變中,圖書編輯人員要找準自身的定位,打破傳統的編輯主導意識,建立新的服務意識及經紀人的意識,在編輯的工作中融入經紀人的觀念,以此調整工作重心。在傳統編輯工作中,重心在書稿的審讀和編輯加工上,而在新媒體時代,編輯要轉變工作重心,把握市場流行趨勢。
同時,要堅持出版社的獨特定位,不能跟風出版,要根據市場受眾的讀書偏好,有針對性地調整圖書選題,制定具有特色的圖書出版戰(zhàn)略[6]。
(四)提高選題策劃能力
“出版社的藝術就在于將合適作者的書稿在合適的時間帶入合適的市場”, 從這句德國的行話中可以看出,出版社的圖書編輯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圖書篩選、整合能力之外,還要具備相應的選題策劃能力。新媒體時代,編輯要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鑒別有價值的信息,準確找出更受市場歡迎的熱點圖書題材。只有圖書題材更符合讀者的閱讀偏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激發(fā)讀者的購買欲望。
(五)加強與讀者的互動
新媒體時代,圖書的出版渠道很多,出版方式除了傳統的紙質出版,還有數字化出版,并且數字化出版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數字化出版模式下,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書城和平臺購買圖書,并在圖書評論區(qū)留言,參與互動。部分數字化書城甚至與時俱進地開發(fā)出了標注功能和彈幕功能,即對書中的某一段落進行標記評論,其段落尾部會出現尾注,點進尾注就可以跳轉評論界面,和許多讀者一起討論這段文字。閱讀時打開彈幕功能,段落的評論就會以彈幕的形式在屏幕上方飄過。這些方式都大大強化了與讀者的互動。
1.拓寬互動渠道
傳統媒體出版行業(yè)要積極建立與讀者的互動平臺,利用互動加強與讀者的溝通,增強讀者黏性。具體而言,傳統圖書要積極拓寬數字化出版渠道,利用數字化出版平臺拓寬互動渠道。此外,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上開通出版社的官方賬號,及時更新圖書出版的相關信息。還可以通過內容運營為讀者提供相應的圖書反饋建議平臺,通過搜集讀者的評論了解圖書的市場反饋[7]。
2.構建讀者交流平臺
為了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出版社編輯可以建立相應的官方QQ群或微信群,在出售的圖書中附贈寫有入群方式的卡片。
官方群的內容以讀書交流、故事討論為主。圖書編輯人員作為群主和管理人員,要維持好群里的聊天秩序,為讀者營造一個清朗的、有序的圖書交流環(huán)境,讓志同道合的書友能夠在群里暢所欲言,互相交流讀書心得[8]。
同時,編輯也要及時將出版社的圖書出版信息更新在群里,以起到圖書宣傳的作用。在一些節(jié)假日,還可以在群里發(fā)放一些優(yōu)惠券和抽獎福利,給群里的讀者以相應的優(yōu)惠。
(六)強化版權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共享是其較為明顯的特點,但這一特點給傳統圖書出版行業(yè)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強大的信息共享功能使很多出版圖書的內容被泄露,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直接獲取圖書資源,而無需購買書籍,這對出版社和作者而言,是一種侵權行為[9]。因此,圖書編輯要強化版權意識,針對互聯網上各種盜版書籍進行維權,維護作者和自身的權益。除了書籍盜版之外,抄襲問題也屢見不鮮。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作者涌現,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經常抄襲其他書籍的內容,這是一種侵權行為。
因此,圖書編輯還要加強對出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不斷增強版權意識,積極維護作者、出版社及讀者三方的權益[10]。
在新媒體時代,圖書編輯想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就要了解數字化出版行業(yè)的運行原理,掌握市場動態(tài),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充分尊重讀者需求。要在打破傳統媒體出版模式的基礎上,保證圖書質量,做好版權維護工作,加強與讀者的互動。
只有根據新媒體時代的市場特點調整傳統圖書出版工作的模式,編輯人員才能更好地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迎會.新時代圖書出版單位的高質量發(fā)展與規(guī)范化:從《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談起[J].出版廣角,2019(7):30-33.
[2] 米小鴿.全媒體時代圖書編輯基于核心能力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路徑探析[J].科技傳播,2022,14(5):12-15.
[3] 王高陽.圖書編輯到書店交流學習之必要性淺析:以廣西出版?zhèn)髅郊瘓F有限公司為例[J].出版廣角,2021(2):62-64.
[4] 鄭葉琳.全媒體時代大眾圖書營銷策略分析:以《20-30歲,我拿十年做什么?》為例[J].出版參考,2020(12):68-69.
[5] 王真真.基于媒體融合的期刊出版流程再造:以某學術期刊為例[J].中國報業(yè),2021(18):74-77.
[6] 李文玉.全媒體時代編輯美學的發(fā)展與實踐:基于學術創(chuàng)作、編輯、傳播的討論[J].傳播與版權,2020(1):21-25,32.
[7] 馮婷,楊寧巍.數字出版時代單一型責任編輯到復合型責任編輯的轉變:以長江出版?zhèn)髅郊瘓F為例[J].出版參考,2020(4):68-72.
[8] 吳貫一.論全媒體出版環(huán)境下圖書編輯創(chuàng)新理念與角色的轉型[J].新聞傳播,2020(17):75-76.
[9] 劉一琳.全媒體出版時代圖書編輯的核心競爭力打造[J].辦公室業(yè)務,2022(6):52-53.
[10] 劉菲.全媒體出版時代圖書編輯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J].傳媒論壇,2018,1(6):97,99.
作者簡介 李龍飛,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圖書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