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興
上海市莘莊中學
201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涯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各區(qū)、各校要按照各學段生涯教育的實施重點,通過開設專門的生涯教育課程或結合相關學科內容,有效推進生涯教育的相關工作。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為高中階段及未來發(fā)展作好準備,上海市莘莊中學(以下簡稱“我?!保┖茉缇烷_設了專門的生涯教育課程,并建立了學校統一的生涯教育信息化平臺,為每位教師和學生開設賬號,引導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將生涯教育理念落實到全方位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進行從高一到高三的有針對性的生涯探索,著力構建全員育人、全課程育人的教育格局。
其中,生涯應變力是學校生涯教育信息化平臺中一個重要的測評維度,是指個體應對生涯發(fā)展中可預測的任務,以及生涯情境中不可預測的變化的準備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生涯發(fā)展能力[1]。它包含的 4 個維度分別為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每一維度都有一個核心的問題,需要個體作出回答,即“我有未來嗎?”“誰擁有我的未來?”“未來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嗎?”[2]
具體來說,生涯關注指個體能夠為未來生涯任務作好準備。缺乏生涯關注的學生會缺少對未來的計劃和準備,通常會表現為對各種學習任務和未來發(fā)展的“不關心”,甚至消極悲觀。
生涯控制是指個體相信他們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決定和自我負責的。缺乏生涯控制的個體會寄希望于讓他人幫自己作決定,或者在面對重要選擇時猶豫不決,難以決策。
生涯好奇是指個體能夠對未來可能的自我和環(huán)境進行積極探索。缺乏生涯好奇的學生會對自己的未來生涯和可能的自我有很多不真實的想象。
生涯自信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生涯問題解決能力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它掌管和監(jiān)控著個體的生涯認知與生涯行為的發(fā)展歷程[3]。缺乏生涯自信會阻礙學生的生涯實踐行為,影響生涯目標的達成,對學生的生涯發(fā)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每一學年,學校均會對學生的生涯應變力的現狀進行測評,將其作為衡量學生“生涯準備”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4],幫助學校快速地了解學生生涯發(fā)展的現實狀況,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展后續(xù)的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深化學校的信息化生涯教育實踐。
本研究的調研對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級的全體學生,施測人數共924名。其中,排除未完成或信息不全面的學生后,有效學生數為804名,有效率為87.01%。其中,男生402人,女生402人;高一年級學生482人,高二年級學生322人。
本研究采用由Savickes(2012)編制,侯志瑾、梁湘明等人(2012)翻譯完成的生涯應變力量表(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hina Form)[5],包含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4個維度,每個維度下設置6個問題,共24道題目。該量表采用5級計分,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數為0.93。
先采用學校的生涯教育信息平臺進行統一測評,后采用 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對生涯應變力各人口統計學變量之間的差異采用t檢驗,其中,p<0.05為差異顯著。
學生生涯應變力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生涯應變力得分情況
研究發(fā)現,學生在滿分為5分的表格中,在“生涯好奇”維度的總分均值為4.05±0.58;“生涯自信”維度的總分均值為4.00±0.61;“生涯關注”維度的總分均值為4.12±0.61;“生涯控制”維度的總分均值為4.17±0.56,均處于較高水平。學生在4個維度的得分情況由高到低依次是生涯控制、生涯關注、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由此可見,學生普遍有為自己的生涯負責并作好準備的意識,但解決生涯問題的信心相對不足,對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行為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為進一步分析學生的生涯應變力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以學生的年級為自變量,生涯應變力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學生生涯應變力在年級上的t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對比不同年級的學生,高一與高二年級學生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關注、生涯控制上的差異均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可見在本研究中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的生涯應變力發(fā)展水平相當。
以學生的性別為自變量,生涯應變力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學生生涯應變力在性別上的t檢驗結果
表3顯示,對比男生群體與女生群體,女生在生涯關注上的得分顯著優(yōu)于男生,而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上,男女學生的差異并未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梢?,相比女生,男生對自身生涯發(fā)展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與朱倩雨、張燁桐、王子妃、樊瑞婷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即我國高中生的生涯應變力整體水平較高,并且生源地為城鎮(zhèn)、經過生涯教育課程干預、有過實踐經驗的學生的生涯應變力會顯著性提高[6]。
這說明,我校的生涯教育實踐成效明顯,但學生的生涯應變力仍有一定的提升余地。在后續(xù)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專題性的生涯教育課程、實踐活動等方式,繼續(xù)強化學生的生涯應變力,特別是目前學生得分相對較低的生涯自信力和生涯好奇力。
本研究發(fā)現,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的生涯應變力水平相當,目前暫無顯著差異。關于這一點,國內外不同學者的研究結論并不統一。例如,Brotheridge、Hirschi等的研究發(fā)現,年級并不影響生涯適應力的發(fā)展;Rottinghaus、鄧碧會的研究認為,年級高的學生生涯適應力水平也偏高[7];張燁桐、王子妃等的研究證明,生涯應變力隨著年級增長有先增后減的趨勢??梢?,年級對生涯應變力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這說明,生涯應變力的提升速度可能會比較緩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方式開展生涯教育,以期實現幫助學生不斷提升生涯應變力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在生涯關注維度,女生的得分顯著優(yōu)于男生;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三方面,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國外研究通常認為性別并不影響生涯應變力的發(fā)展;而國內大多數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生涯適應力水平明顯高于女生(李亞真,2005;吳淑琬,2008;馬逸倫,2012;樊瑞婷,2021)[8];王子妃的研究結果則和本研究的結論完全一致。這也說明高中生生涯應變力發(fā)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這說明,需要尊重與關注學生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為其提供一定的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指導。
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到來自學校的支持越多,他們的生涯應變力水平就越高[9]。
同時,生涯應變力還具有三個典型特點:第一,它是可以培養(yǎng)的能力,通過生涯困境或危機來彰顯;第二,它是一種能夠幫助個體“前進”的能力;第三,它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10]。
由此,啟示我們在后續(xù)的教育教學中作出以下調整。
通過調研可以看出,我校學生的生涯自信力屬于生涯應變力4個維度中最弱的一項。
而由專職的生涯教師開設的生涯課程是落實生涯教育的基本保障[11],也是直接提升學生生涯應變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們可以在專門的生涯教育課程中,聚焦“生涯自信”力,增加一些專項指導活動,幫助學生通過精確的自我分析、積極的自我評價等,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針對全體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中,專門設計一節(jié)自信心主題的課程,引導學生以成長型思維積極看待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提升自我效能感;或者在生涯教育信息平臺上,設置一節(jié)測評報告解讀課,引導學生客觀看待自己當前的優(yōu)勢能力和弱勢能力,并給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
與生涯自信力的整體得分接近,生涯好奇力也是學生急需提升的一項能力。
因為高中生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方法,生涯認知會比較零散,且大多屬于預想狀態(tài),他們很容易出現將理想與現實混淆的情況[12],所以普遍會存在由于生涯探索不充分而導致的生涯好奇力較弱的現象。
因此,我們可以在班級管理中,為學生推送相關的生涯資訊或資源,并鼓勵學生基于當下的學習任務,自主使用學校生涯教育信息平臺上的探索類信息。
例如,可以引導高一學生在選科之前,了解不同學科的特點,包括相關的專業(yè)、職業(yè)、能力要求等;引導高二學生提前了解不同的升學路徑、高考政策,關注新興職業(yè),進行職業(yè)體驗等,不斷厘清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確立初步的職業(yè)意向,為高三的志愿填報作好準備。
調研結果中男生的“生涯關注”力顯著低于女生的這一情況,啟示我們要在普遍關注全體學生的基礎上,突出對男生生涯關注力的輔導。
由于高中生處于埃里克森(E.H.Erikson)人格發(fā)展八階段中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階段,以及舒伯(D. E. Super)生涯發(fā)展的探索階段初期,因此,容易存在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準確,規(guī)劃被動、盲目、從眾等特點[13]。
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班會、團體輔導、個體輔導等活動中,適當多關注男生的表現,引導他們通過暢想未來、尋找偶像或榜樣等方式,找到自己獨特的目標,激發(fā)起內在動力。同時,指導學生在生涯教育信息平臺上多做記錄和總結,形成規(guī)劃和管理生涯的習慣,為實現目標作好準備。
整體上來看,我校學生的生涯控制能力比較良好,屬于生涯應變力中的優(yōu)勢能力。
雖然從調研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為自己負責的意識和態(tài)度,但是當前的新高考政策與多變的外部世界都對學生的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幫助學生持續(xù)鍛煉他們的生涯決策能力,讓他們在應對自我、學業(yè)、未來、關系等一系列的決策問題時,能夠更加自信和自如。
例如,我們可以在選科前,引導學生對選科的風險作出全面的分析,多方面地了解不同的選科組合的可能結果,積極面對多種選擇,學會理性決策。選科后,幫助學生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根據新環(huán)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狀態(tài),并努力將自己的選擇結果變成最優(yōu)結果。或者讓學生提前在生涯信息平臺上通過模擬選科、志愿填報等,不斷練習,強化自我的決策能力。
除了在專門的生涯課程、班級管理、團體輔導、個體輔導中幫助學生提升生涯應變力之外,我們還可以把對學生生涯應變力的培養(yǎng)融入日常的學科教學中。
生涯應變力的培養(yǎng)需要將社會需求和個人選擇有機結合,是青少年基于對自我各方面與環(huán)境各要素的認識,在做出行動的過程中而形成的[14]。而很多高中生并沒有建立起當下的學習和未來發(fā)展之間的關聯,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就是在為未來作準備,這種做法很難幫助他們形成持久的發(fā)展動力。而學科教學恰好是幫助學生建立起這種認知和內在動力的最佳場景。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學科教材中自帶的各種生涯教育素材和信息平臺上的相關信息,如各種人物或主角的生涯故事、前沿的科技知識、知識的職業(yè)應用場景等,自然地幫助學生建立起當前的學科學習和未來職業(yè)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通過簡單的知識拓展和問題追問,引導學生基于教學內容自主進行一些深度探索;還可以將一些優(yōu)質的生涯融合課程或案例上傳至生涯教育信息平臺,逐漸積累,形成學校系統化的線上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科教學中融合生涯教育,“潤物細無聲”,不但能提升學生的生涯應變力,還能使學科教育真正發(fā)揮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的作用,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與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非常契合的,是我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
最后,除了學校的教師之外,我們還需要依靠家長的力量,共同助力學生生涯應變力的提升。
有研究發(fā)現,父母對孩子的生涯發(fā)展采取支持的做法,會促進孩子進行職業(yè)探索,提升其生涯應變力;若父母過多地干預,則會對孩子的生涯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15]。因此,我們也需要培養(yǎng)家長的生涯教育意識。例如,可以在家長課堂上,向家長分享學生生涯應變力的測評現狀,提示家長要特別保護孩子的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如不要刻意打壓孩子的自信,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支持孩子進行生涯探索,結合自己的資源為孩子提供職業(yè)體驗的機會等。在與家長進行單獨溝通時,可以基于孩子的個人測評報告,引導家長為生涯關注力或生涯控制力相對比較弱的學生多提供一些自主安排時間、自主選擇及參與家庭生活決策的機會,家校合力提升學生的計劃能力和決策能力。
綜上,生涯應變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項短期或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長期工程、系統工程。生涯教育實踐更是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層層滲透,將生涯教育的理念和信息化的方法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借助學校全體教師的共同力量,才能達到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