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弟,歐 寧
(賀州市人民醫(yī)院骨關節(jié)與運動醫(yī)學科,廣西 賀州 542899)
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主要指關節(jié)軟骨因退行性病變、遭受外力破壞或繼發(fā)性骨質增生等因素而產生的膝關節(jié)炎癥,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患者多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即關節(jié)腫脹、僵硬及疼痛等)。內側髕旁入路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KA)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手術方式,該術式開展期間存在較大的出血量,術中常用全程扎止血帶方式以控制術中出血、減少患者出血量、保持術野清晰,為骨與骨水泥之間的粘合提供干燥環(huán)境,從而縮短手術時間;但臨床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患肢存在明顯的疼痛、腫脹、麻木及感覺異常,嚴重可引起神經麻痹,不利于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1]。近年來,臨床又提出適當半程使用止血帶,可避免對患肢神經、肌肉造成持續(xù)性壓迫,從而有效預防止血帶使用期間各種不良情況的發(fā)生[2]?;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側髕旁入路TKA患者術中采取半程扎止血帶方式的實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賀州市人民醫(yī)院行內側髕旁入路TKA的109例患者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齡51~79歲,平均(64.05±4.28)歲;病程4~16年,平均(10.13±1.75)年;其中患肢為右側27例、左側22例、雙側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52~78歲,平均(65.07±4.26)歲;病程5~15年,平均(10.09±1.86)年;其中患肢為右側26例、左側21例、雙側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符合內側髕旁入路TKA手術指征者;初次開展TKA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髖部、足踝部疾病者;合并下肢靜脈血栓者;合并糖尿病、重度貧血、凝血功能障礙者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①兩組均開展內側髕旁入路TKA:麻醉后,沿患者膝前正中皮膚作一切口,使自脛骨結節(jié)至股四頭肌肌腱的支持帶暴露,再從股四頭肌肌腱頂點中內1/3處縱向切開股內側肌,并沿髕骨內緣切開關節(jié)囊直至脛骨結節(jié)內側,屈膝、進入關節(jié)腔,依次切除增生滑膜、髕下脂肪墊后,將髕骨外移,再將周圍增生骨贅咬除,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及內外側半月板,注意確保內外側軟組織平衡;隨后行屈膝位截骨,使用髓外定位系統(tǒng)實施脛骨截骨(后傾3°~5°)、使用髓內定位系統(tǒng)開展股骨截骨操作(外翻5°~7°),咬除骨贅、適當松解韌帶、關節(jié)囊及軟組織后選擇規(guī)格合適的假體進行安裝、固定,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凝藥低分子肝素、抗生素。②止血帶的使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止血帶的壓力及時間進行設置[壓力通常設定為250 mmHg(1 mmHg=0.133 kPa)、時間預先設定90 min],具體壓力值結合患者年齡、肢體周徑大小、局部組織厚薄及局部動脈收縮壓進行適當調整;待麻醉完畢、確認手術部位后,先將袖帶內氣體排空,再套于患肢大腿近端,開始綁止血帶,注意確保止血帶的松緊度適宜(以可容納l指為合適)。對照組患者全程使用止血帶,自切皮前開始驅血,并對驅血時間進行詳細記錄,告知術者及麻醉師,以明確止血帶的壓力設定值;術中密切關注患者術中出血情況,依據(jù)實際病情變化調整止血帶壓力值;假體安裝完畢骨水泥凝固后,進行引流管留置,縫合切口,縫合處使用無菌敷料進行覆蓋,再使用彈力繃帶對術側肢體進行從足底至大腿根部的包扎;在閉合切口并包扎完畢后,按照壓力遞減的方式(250 mmHg→150 mmHg→0 mmHg)逐步松開止血帶。觀察組患者僅于假體安裝前,直至彈力繃帶包扎后結束過程中使用止血帶,松止血帶方式與對照組相同。③注意事項:松止血帶操作開展前與麻醉師溝通,讓其對患者血壓進行合理調節(jié),控制平均動脈壓在60~70 mmHg或收縮壓在 90~100 mmHg。術后均持續(xù)觀察至患者出院。
1.3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長、止血帶使用時長、隱性失血量及總失血量,其中總失血量=血紅細胞丟失總量/圍手術期平均紅細胞壓積(Hct)×1 000;顯性失血量=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量=總失血量+輸血量 - 顯性失血量。②分別于術后當天及術后3、6 d采用便攜式肌力測試儀(美國HOGGAN,型號:MicroFET3)測定兩組患者患肢股四頭肌肌力,并使用皮卷尺對其手術前后大腿周徑變化情況進行測量,計算大腿腫脹率[大腿腫脹率=(術后大腿髕骨上緣10 cm處周徑 - 大腿髕骨上緣10 cm處周徑) / 術前大腿髕骨上緣10 cm處周徑×100%]。③分別于術前與術后7 d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送檢,分成兩份,其中一份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公司,型號:COBAS 8000)檢測血沉(ESR)、血紅蛋白(Hb)水平,另外一份以2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④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貧血、皮膚瘀斑、血栓形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隱性失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止血帶使用時長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手術時長、總失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長(min)隱性失血量(mL)總失血量(mL)止血帶使用時長(min)對照組55 75.33±5.16 516.85±59.16 993.27±110.65 67.94±13.92觀察組54 74.54±5.40 379.40±49.08 971.25±110.67 26.75±8.03 t值 0.781 13.189 1.039 18.87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及大腿腫脹程度比較術后當天到術后6 d兩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均逐漸升高,且術后3、6 d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術后當天,兩組患者股四頭肌肌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當天到術后6 d兩組患者的大腿腫脹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術后當天及術后3、6 d觀察組均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及大腿腫脹程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及大腿腫脹程度比較(±s)
注:與術后當天比,*P<0.05;與術后3 d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股四頭肌肌力(Nm) 大腿腫脹率(%)術后當天 術后3 d 術后6 d 術后當天 術后3 d 術后6 d對照組 55 26.75±1.69 49.89±4.86* 81.93±4.17*# 6.22±1.01 7.34±1.18* 4.71±0.84*#觀察組 54 27.12±1.73 58.73±6.52* 89.05±4.39*# 5.15±1.07 6.49±1.26* 3.90±0.71*#t值 1.130 8.036 8.683 5.370 3.636 5.43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的Hb水平均顯著降低,而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ESR、血清CRP水平均顯著升高,而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Hb:血紅蛋白;ESR:血沉;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shù)Hb(g/L) ESR(mm/h) CRP(mg/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55 134.27±4.90 101.31±2.04△ 14.35±0.96 35.79±6.95△ 7.14±0.48 68.95±1.46△觀察組 54 134.05±4.13 107.23±2.67△ 14.51±0.92 30.42±6.72△ 7.29±0.43 63.01±2.34△t值 0.253 13.022 0.888 4.100 1.717 15.9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而兩組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TKA術式盡管具有療效佳、預后良好等優(yōu)勢,但其對KOA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導致術中出血量、失血量過多,出血量過大會掩蓋手術視野,嚴重時可能影響手術的順利開展,故臨床早期提出應用止血帶以控制出血情況,以保持創(chuàng)口清潔,并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但全程使用止血帶持續(xù)壓迫可引起局部肌肉組織缺血水腫,進一步可壓迫神經組織,導致腿部神經出現(xiàn)缺血缺氧、代謝紊亂情況,最終引發(fā)神經損害,不利于KOA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4]。
有學者提出,使用半程使用止血帶的方式止血,即僅在安裝假體至切口縫合包扎完畢使用,減少對肌肉和神經的壓迫,因而可減少隱性失血量,并有效減輕TKA患者術后疼痛腫脹的程度[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隱性失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止血帶使用時長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3、6 d觀察組患者的股四頭肌肌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術后當天及術后3、6 d觀察組患者大腿腫脹率均顯著小于對照組,表明相比于全程扎止血帶方式,采用半程扎止血帶方式能夠減少隱性出血量,改善患者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減輕其患肢腫脹程度,促進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觀察組總失血量略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總失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表明半程使用止血帶不影響總失血量。分析其原因為,使用止血帶并不能減少手術的總失血量,全程扎止血帶雖然可顯著減少術中失血量,但是不利于對術中損傷血管進行及時止血,導致術后隱性失血量也明顯增加,表現(xiàn)為術后引流量增加,總失血量不變;而半程扎止血帶前半程未使用止血帶,雖然術中出血量增加,但是可幫助術者及時發(fā)現(xiàn)髕下脂肪墊及其他血供相對豐富的軟組織的出血點,利于術者對顯性出血點進行結扎電凝止血,能減少術中出血和術后引流量,這也是半程組總失血量略低于全程使用止血帶的原因[6]。
肌肉組織因受到止血帶的壓迫,動脈無法充盈,且靜脈回流受阻,影響血流運行,使患肢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待貫通后將引起反應性病理性充血,致使軟組織出血,且患肢缺血狀態(tài)可激活纖維蛋白,增加受損組織出血量,術后松開止血帶將造成血液外滲,增加術后隱性失血量,患者體內Hb含量下降,導致患者貧血,患者術后感染風險增加[7]。止血帶造成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再貫通后可對組織造成缺血再灌注損傷,增加炎癥因子釋放,ESR、CRP是檢測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當機體發(fā)生感染、炎癥反應時,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比例升高,紅細胞易于粘連而成團形成緡錢狀紅細胞,導致ESR加快;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在應激、創(chuàng)傷、感染等造成組織損傷時,肝細胞受到可溶性細胞刺激因子的作用快速合成CRP,因此CRP與組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的H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ESR、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而兩組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采用半程扎止血帶方式能夠減少Hb水平下降,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其原因為,長時間使用止血帶阻斷下肢血流運行,患肢血液瘀滯而處于高凝狀態(tài),易增加術后血栓形成的風險;同時半程扎止血帶在使用止血帶前,已電凝處理了絕大多數(shù)出血點,而全程使用止血帶可加重切口附近組織細胞損傷,致使患者抵御病菌侵襲能力較低,感染概率升高;此外,全程使用止血帶將增加術后隱性失血量,導致患者貧血,并且使肢體腫脹瘀斑嚴重,局部及軟組織中積血可導致感染發(fā)生,炎癥反應明顯,不利于患者預后[9]。
綜上,相較于全程扎止血帶方式,采用半程扎止血帶方式能夠減少隱形出血量,改善患者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減輕其患肢腫脹程度,減少Hb流失,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