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義,王 壬,許 穎
(1.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醫(yī)院口腔科 北京 102300;2.北京市健宮醫(yī)院口腔科 北京 100032)
前牙是應力集中處,前牙缺損不僅影響面部美觀,還會影響前牙功能[1]。隨著人們對牙齒美學的追求日益提高,其對前牙區(qū)的修復不僅關注于恢復牙的形態(tài)和功能,還對牙體色澤、美觀有著較大的需求[2]。而在前牙全瓷冠修復時,為了美觀常需設計為齦下邊緣,可造成粘接劑殘留,并對牙齦產(chǎn)生刺激,損害牙齦組織。相關研究指出,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減輕牙齦組織損傷[3]。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是指應用排齦線使牙齦組織回縮,暴露牙體預備完成線,可準確、清晰地反映牙體預備后牙頸部組織形態(tài),避免牙齦緣壓傷的出現(xiàn),減輕對全瓷冠就位的影響[4]。但目前對于是否需要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尚存在爭議。故本研究旨在探究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對前牙牙體缺損患者牙體美容修復效果的影響,以期為前牙牙體缺損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以2018年5月-2020年2月筆者醫(yī)院就診的126例前牙牙體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非隨機對照試驗設計,經(jīng)樣本量估算,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納入63例患者。對照組男34例,女29例,年齡27~58歲,平均(42.05±6.19)歲,其中上牙41顆,下牙22顆,剩余牙本質(zhì)高度0.9~1.5 mm,平均(1.17±0.12)mm;觀察組男37例,女26例,年齡25~59歲,平均(42.94±6.27)歲,其中上牙44顆,下牙19顆,剩余牙本質(zhì)高度0.8~1.5 mm,平均(1.10±0.15)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單顆前牙缺損者;②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③牙周組織健康,無嚴重牙周病、晚期牙周炎及牙周溢膿。
1.3 排除標準:①合并口腔腫瘤等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者;②患牙存在牙周急性炎癥者;③存在牙隱裂等牙合功能異常者;④合并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者;⑤冠根比例失調(diào)者;⑥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治療者;⑦入組前2個月內(nèi)有抗生素服用史者;⑧嚴重出血性疾病者。
1.4 方法:對照組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不進行排齦處理,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牙體預備,形成頸緣淺凹形肩臺,唇側(cè)位于齦下0.5 mm,寬1.0 mm,使舌側(cè)與齦緣平齊,采用德國DMG公司的硅橡膠印模材料及槍混型輕體印模材料印模,臨時冠粘固,于7 d后試戴修復體,調(diào)節(jié)修復體的鄰接關系及咬合關系,粘固全瓷冠,粘固后刮除多余粘接劑;觀察組應用美國ULTRAPAK公司的編織排齦線及專用排齦器,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均按常規(guī)單線排齦,于全瓷冠試戴合適后,用排齦器按順時針壓入基牙與游離齦之間,干燥、隔濕基牙,然后用樹脂粘接劑粘固全瓷冠。囑兩組患者定期回院復診,隨訪時間為治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年。
1.5 觀察指標
1.5.1 治療效果:于修復后1年評估療效[5]。成功:外觀、顏色、咀嚼功能正常,邊緣密合性好,無牙周袋、無牙根斷裂、無樁斷裂及松動或脫離等,X線顯示牙根區(qū)域無陰影。
1.5.2 咬合力及咀嚼效率: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0 d采用咬合力測試儀器(東莞市智取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型號:ZQ-009)檢測患者咬合力,采用吸光光度法檢測患者咀嚼效率,囑其將質(zhì)量為4 g的去皮花生米放入口內(nèi)正常咀嚼30 s,然后將咀嚼物吐入容器內(nèi),并反復漱口,漱口水也一并收集入容器內(nèi),用蒸餾水稀釋至2 000 ml,充分攪拌后靜置2 min,取1/3懸濁液,將樣本放入721型分光光度計,在590 nm波長處測量其吸光值,測量3下取其平均值。
1.5.3 牙齦相關指標:①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采用目測加探查法檢測齦緣附近的菌斑厚度和量,分為4級。0級為無菌斑,3級為存在大量菌斑;②出血指數(shù)(Bleeding index,BI):將鈍頭牙周探針探入齦溝或牙周帶內(nèi),取出探針30 s后觀察有無出血情況及出血程度,分值范圍為0~5分,得分越高表示出血越嚴重;③牙周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用牙周探針沿著牙齒長軸觀察牙唇頰側(cè)最深的牙周袋深度。
1.5.4 美觀度:采用紅色美學指數(shù)(Pinkestheticscore,PES)及白色美學指數(shù)(White esthetic score,WES)評價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的牙體美觀度[6],PES評分包括近中齦乳頭、遠中齦乳頭等7個指標,WES評分包括牙冠形態(tài)、牙冠外形輪廓等5個指標,每項0~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牙體美觀度越高。
1.5.5 炎癥因子: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的齦溝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試劑盒由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6 并發(fā)癥:于末次隨訪時,統(tǒng)計兩組患者繼發(fā)齲、牙髓病變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量資料經(jīng)正態(tài)檢驗后用(±s)表示,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成功率為95.24%(60/63),大于對照組的74.60%(47/6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992,P=0.084)。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觀察組典型病例治療前后
2.2 兩組治療前后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比較:治療前,兩組咬合力及咀嚼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咬合力大于治療前,咀嚼效率高于治療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比較 (例,±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比較 (例,±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BI、PD、PL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I、PD、PLI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相關指標比較 (例,±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相關指標比較 (例,±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BI/分 PD/mm PLI/分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0.65±0.10 0.78±0.15* 1.77±0.13 1.52±0.14* 1.65±0.12 0.57±0.13*對照組 63 0.67±0.12 0.89±0.16* 1.73±0.11 1.61±0.16* 1.61±0.11 0.62±0.10*t值 1.016 3.981 1.864 3.360 1.950 2.420 P值 0.312 <0.001 0.065 0.001 0.053 0.017
2.4 兩組治療前后PES及WE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PES及W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S及WE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ES及WES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ES及WES評分比較 (±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PES WES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7.65±1.42 9.56±1.36* 6.51±0.51 8.05±0.55*對照組 63 7.49±1.45 8.75±1.71* 6.34±0.58 7.69±0.59*t值 0.626 2.946 1.747 3.543 P值 0.533 0.004 0.083 <0.001
2.5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IL-6、IL-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6、IL-8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μ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μg/L)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IL-6 IL-8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61.50±3.59 28.75±5.16* 139.08±9.24 64.05±6.47*對照組 63 60.39±3.71 32.51±5.38* 137.24±8.97 69.11±6.13*t值 1.707 4.003 1.134 4.506 P值 0.090 <0.001 0.259 <0.001
2.6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治療后,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前牙缺損不僅破壞了牙體形態(tài),還會對面容美觀度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7]。既往研究表明,對前牙缺損患者給予全瓷修復體進行治療,可起到提高牙體美觀度的作用[8]。而在進行前牙修復時,為提高美觀度,往往將修復體設計為略低于齦下邊緣,雖可達到美觀逼真的效果,但會對牙周組織造成機械損傷,促使菌斑聚集,可能會誘發(fā)牙齦炎癥,影響治療效果[9-10]。相關研究指出,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11]。排齦是一種采用排齦材料使游離齦邊緣發(fā)生無創(chuàng)的側(cè)向、垂直向移位,短暫地在各個方向上加大齦溝寬度,創(chuàng)造清潔、干燥、無滲出操作區(qū)域的方法[12]。但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成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不會明顯提高療效,與上述研究不符,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少有關,故后期需增加樣本量以進一步分析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對前牙缺損的修復效果。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BI、PD、PLI小于對照組,IL-6、IL-8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明顯減輕局部炎癥反應,改善牙齦健康狀況。其原因在于,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起到干燥、隔濕基牙的作用,可有效隔絕齦溝液和齦溝分泌物對粘固劑的稀釋作用,提高粘固效果,避免了全瓷冠與牙體組織界面間隙的形成,進而可減少牙齦炎癥的發(fā)生。另外,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避免盲目刮除齦溝內(nèi)的粘固劑,防止尖銳的機械間斷刮傷齦溝內(nèi)的上皮組織,這也是該修復方法可改善牙齦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13]。
口頜系統(tǒng)擔負著人體重要的咀嚼、吞咽等生理功能,直接關系著人們整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故恢復口腔咀嚼功能對于牙體缺損患者至關重要。全瓷冠是目前較為常用的牙體修復方法,目前認為,如何將瓷修復體與牙體進行牢固地粘接,是影響修復效果及牙體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14]。臨床經(jīng)驗指出,對前牙牙體缺損患者給予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治療,可改善患者咀嚼功能[15]。粘固前排齦可暴露基牙頸部肩臺,有助于徹底去除多余的粘接劑,減少局部機械刺激因素損傷牙齦組織,進而可促進咀嚼功能恢復。但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對比無明顯差異,表明兩種修復方法對前牙牙體缺損患者的咀嚼功能無較大影響,與既往研究結(jié)果不符,這可能與本研究患者均為單顆前牙缺損有關。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ES及WE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在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可提高牙體美觀度。這可能與該處理方法能減輕炎癥反應,促進咀嚼功能恢復有關。
綜上所述,對前牙牙體缺損患者給予全瓷修復體粘固前排齦治療,可提高牙齦健康水平及美觀度,減輕牙周炎癥反應。需注意的是排齦時間過長可造成組織不可逆的損傷,故需根據(jù)患者情況控制排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