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君,周 琴,鄒小梅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燒傷與皮膚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32)
電燒傷是導致手指深度燒傷的常見原因,其損傷可達深筋膜。手是人類常用勞動器官,各種動作都需要各手指間的相互協(xié)調完成。手掌側皮膚在感覺及拿捏物體等精細動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手背皮膚則在手指屈伸中具有主要作用,而手部電燒傷后,不僅存在皮膚及軟組織損傷,同時還伴有肌腱、神經等重要組織器官的壞死等,因此,對于手部深度燒傷患者的治療,不僅需要修復其創(chuàng)面,還應注重手部外觀及功能的恢復。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手部燒傷術后功能、外觀的注重,皮瓣移植不再單純以皮瓣成活、創(chuàng)面修復為目的,更注重術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1]。而如何采用理想的皮瓣修復手部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是臨床工作中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鼠神經生長因子具有促進神經元的分化、增殖、再生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對神經損傷具有一定的恢復作用[2]。基于此,本次研究觀察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腹部超薄皮瓣修復手部深度電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筆者醫(yī)院收治的116例單純手部深度電燒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jù)非隨機臨床同期對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n=61)與對照組(n=55)。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s]
1.2 納入標準:①手部深Ⅱ度、Ⅲ度電燒傷者;②年齡≥20歲;③需行植皮手術治療;④燒傷后48 h內治療者;⑤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字同意。
1.3 排除標準:①具有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或影響病情基礎疾病者;②有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者;③患有免疫功能缺陷者;④未完成全部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完善相關術前檢查,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并進行創(chuàng)面清理及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處理。
對照組給予腹部超薄皮瓣修復術: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對肉眼可見的所有壞死、變形組織清除后進行完全止血,根據(jù)患者清創(chuàng)后創(chuàng)面面積及患者術后同側手臂擺放的舒適程度設計腹部隨意型皮瓣,沿設計線依次切開皮膚表層、淺筋膜,在真皮下保留3~5 mm脂肪層,掀起皮瓣,用組織剪修剪脂肪層,僅留皮下薄層脂肪顆粒,可見真皮下血管網,超薄皮瓣修剪完成后轉移覆蓋創(chuàng)面,供瓣區(qū)直接拉攏縫合,皮瓣轉移術后用手術貼膜或繃帶將上肢進行貼胸包扎,無須石膏固定。皮瓣蒂部覆蓋單層凡士林油紗行半暴露處。術后1周首次換藥,及時清除薄紗下積液,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同期根據(jù)醫(yī)生指導進行血運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規(guī)格18μg,國藥準字S20060052)肌內注射,18微克/次,1次/天,共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皮瓣融合時間、皮瓣成活率及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治療前、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神經傳導速度差異,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半年手功能(手部整體功能、掌指關節(jié)及近位指關節(jié)活動度)及生活質量水平情況。
皮瓣成活率=植皮愈合面積/總植皮面積×100%。神經功能根據(jù)美國脊髓損傷協(xié)會(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評分標準[3]進行評估,其中針刺覺和輕觸覺最高分各為112分,運動檢查最高分為100分。采用NeuroEXamM-800C型肌電圖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以燒傷處為中心,選擇離中心10 cm內的神經進行檢查。采用上肢功能測試(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4]評估手部整體功能,分為6個等級,級別越高,手部功能恢復越好。采用BSHS-A[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軀體、心理、社會及一般健康狀況4個領域。量表條目得分由低到高分別為0~4分,各領域初始得分為該領域所有條目得分總和,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比較:兩組皮瓣融合時間、皮瓣成活率及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典型病例見圖1。
表2 兩組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比較 (例,±s)
表2 兩組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比較 (例,±s)
組別 例數(shù) 皮瓣融合時間/d 皮瓣成活率/% 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d觀察組 61 11.56±2.13 75.69±5.57 28.65±8.33對照組 55 12.36±2.43 77.14±5.89 27.78±8.59 t值 1.889 1.362 0.553 P值 0.061 0.176 0.581
圖1 觀察組典型病例治療前后
2.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治療后2個月,兩組針刺覺、輕觸覺及運動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針刺覺 輕觸覺 運動觀察組 61 治療前 56.61±5.33 57.75±5.52 40.32±4.69 治療2個月后 95.32±6.67*# 95.49±7.51*# 90.18±10.52*#對照組 55 治療前 57.13±5.52 56.69±5.73 40.67±5.11 治療2個月后 87.95±6.72* 87.83±8.14* 83.62±10.31*
2.3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治療后2個月,兩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均明顯加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m/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m/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感覺神經 運動神經觀察組 61 治療前 27.89±6.62 31.52±6.58 治療2個月后 39.86±7.78*# 61.42±7.78*#對照組 55 治療前 27.68±6.54 31.69±6.67 治療2個月后 33.59±6.73* 51.35±8.11*
2.4 兩組手功能比較: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手部整體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掌指關節(jié)及近位指關節(jié)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手功能比較 (±s)
表5 兩組手功能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手部整體功能/級 掌指關節(jié)活動度/°近位指關節(jié)活動度/°觀察組 61 3.31±0.32 79.23±10.52 92.68±15.53對照組 55 2.15±0.43 65.59±9.88 83.59±14.47 t值 15.685 7.176 3.362 P值 0.000 0.000 0.001
2.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BSHS-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6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關系 一般健康狀況觀察組 61 26.53±5.59 48.46±7.11 61.42±6.54 38.92±5.33對照組 55 21.39±5.31 42.34±6.98 53.52±5.79 33.45±5.58 t值 5.064 4.669 6.857 5.39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高壓電導致的手部損傷往往需要截指或截肢,可保留手指的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散在,且其創(chuàng)面可能出現(xiàn)肌腱、指骨、組織外露等,因此需要采用皮瓣及時修復[6]。但是手是人體主要的勞動器官,各種勞動均需要手指間的緊密配合。因此在修復創(chuàng)面的同時還需注重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研究顯示,以下腹部作為皮瓣供應區(qū),具有瘢痕隱蔽,膚質良好、供瓣區(qū)可拉攏及縫合等優(yōu)點,且修復的患指外形良好,在遠端皮瓣移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赡苁浅∑ぐ旰穸容^傳統(tǒng)皮瓣明顯減少,可降低血供負荷,加速血管化,且外形美觀,能保留手指長度,并避免皮瓣修復術的臃腫[8]。鼠神經因子是神經系統(tǒng)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之一,可促進神經元的分化、增殖等,調控神經細胞遞質,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對創(chuàng)面修復無明顯效果。
神經損傷是多數(shù)燒傷患者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可影響患者預后。而神經的修復與再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其結果與神經損傷程度及治療方法密切相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神經傳導速度快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鼠神經細胞因子具有以下作用:①能抑制神經細胞的凋亡,拮抗神經毒性,并可持久保護受損神經元;②可穩(wěn)定細胞內鈣離子水平,減少缺血對細胞產生的影響。另外,左飛[9]在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皮瓣修復術治療電燒傷創(chuàng)面一文中也指出,鼠神經生長因子可有效修復患者神經損傷。
由于手部解剖結構復雜,且深度燒傷又可損害血管、神經、肌腱等組織器官,導致燒傷后極易發(fā)生手部功能障礙。有學者認為,手部深度燒傷患者恢復期出現(xiàn),瘢痕攣縮、畸形和功能障礙等原因可能與其未盡早進行手術治療,或手術范圍小、植皮片太厚以及未進行系統(tǒng)功能鍛煉有關[10]。皮瓣修復術雖然能有效修復損傷部位,但由于吻合不完全、血供不良等原因,容易導致微循環(huán)中性粒細胞黏附和血管痙攣,促使微血管形成血栓等,影響神經功能的再生和修復,最終影響患者手部功能[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半年,觀察組患者手部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可有效促進患者手部功能恢復。分析原因為鼠神經生長因子能改善血供,刺激神經,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而且通過局部注射方式給藥,能促使藥物濃度集中于創(chuàng)面部位,進一步加深對神經的刺激作用。另外,結合腹部薄皮瓣修復術能降低血供負荷,加速血管化。本次研究還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BSHS-A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良好的神經傳導速速及功能,對于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腹部超薄皮瓣修復手部深度電燒傷創(chuàng)面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及神經功能,促進手功能的恢復,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