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可心
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留學生)進行的語言教學,我國對外漢語事業(yè)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1976年教育部批準成立留學生教育本科專業(yè)。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對外漢語教學至今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眾所周知,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決定了語言教學的文化傳播屬性。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語言的文化屬性也日益凸顯。因此,以傳播學視角介入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不僅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現狀,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傳播學理論對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開展進行優(yōu)化,促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在全球化背景下長足穩(wěn)健地發(fā)展。
由吳莉所著的《傳播學視閾內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一書,基于傳播學的研究視角,運用傳播學的理論方法,圍繞漢語國際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展開論述。本書在綜述傳播學的相關知識、梳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實踐案例,詳盡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傳播性質、漢語國際教育的受眾和傳播媒介等問題,并提出強化對外漢語教學、優(yōu)化漢語國際教育的具體思路。
根據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傳播”指人類使用符號,通過某種媒介來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語國際教育也屬一種傳播行為。與此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傳播的功能,因此,從傳播學角度出發(fā),漢語國際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實踐活動,而這其中,對外漢語教學就是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傳播行為中最具有教育性質和語言性質的部分。本書基于傳播學視角,結合以往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對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播做了深入探討,系統論述了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傳播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各國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漢語國際教育不僅是漢語學習和漢語推廣的教育實踐行為,更是一種文化推廣的傳播行為,是促進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經過了幾十年的打磨,無論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還是教學實踐的組織,都經歷了從自發(fā)到自覺,從無序到有序的發(fā)展過程。未來的漢語國際教育必須要在圍繞語言教學這個中心點展開教學實踐的同時,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與輸出,范圍既不能過窄也不能過寬,而應該是一種張弛有度的與語言教學融為一體的教育行為。本書還提到,目前漢語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對教學性質把握不夠準確、文化傳播內容隨意性較大、教師文化立場搖擺不定等不足。為此,在明確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傳播屬性之后,我們還應該基于傳播學的理論方法對漢語國際教育做出改革和優(yōu)化,逐步建立以語言知識掌握和語用能力提升為淺層目標,以文化傳播為深層目標的教學機制。
書名:傳播學視閾內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作者:吳莉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1月定價:47.00元
一般來講,完整的傳播活動包括傳播者、受傳者(受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和反饋等五個要素,本書在細致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別對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傳播活動的五要素進行了說明,對受傳者和傳播媒介做了全面的剖析,并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給出了具體的優(yōu)化思路。母語非漢語的漢語學習者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受眾,也是這一文化傳播活動的關鍵一環(huán)。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受眾可以分為預期受眾、現實受眾和潛在受眾三類,并且受眾的群體背景(母語、國民性等)和媒介接觸目的都會直接影響漢語教育文化傳播的效果。因此,從受眾這一思考角度出發(fā),若要優(yōu)化對外漢語教學,就要充分認識不同類型受眾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將漢語學習成本和學習收益之間的比例保持在合理區(qū)間,不斷充實傳播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漢語教育應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促進傳播方式、教材編寫和教學方式的現代化,加快與紙版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輔助資源和學習平臺的開發(fā)與利用。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平臺,打造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增強對外漢語教學的雙向互動,從而優(yōu)化對外漢語教學效果和文化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