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珂嘉 閆 倩
(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鎮(zhèn)江 212013)
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社會性,應從語言和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語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語言,語言中性別差異一直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日語作為一種性別差異明顯的語言,從日語語言的角度考察性別差異,可以了解日本社會中男女不同的說話方式及語言表達,以及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地位的高低。對于這種語言上的性別差異產生的原因做進一步的探討,有助于加深對日本社會文化的理解。
在日語中,根據說話人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區(qū)等的不同而區(qū)別使用的詞語叫作位相語,即社會差異導致不同的語言形式。日語中存在的許多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便屬于位相語的一種,并且在具體使用中存在明顯的區(qū)別。從日語的語音語調、文字詞匯和語言特色上,都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出說話人的性別。
在語音方面,由于生理上的差異,男女在發(fā)音、音色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男性聲帶振動的振幅小,所以聲音聽起來低沉渾厚,而女性聲帶振動的振幅大,所以聲音往往高亢尖細。另外,在非正式場合,日本的男性和女性常常會發(fā)生一些不同的語音變體。男性常把あ段、お段假名變成え段假名,例如將「やばい」(不妙的)發(fā)成「やべえ」,「かたい」發(fā)成「かてえ」,「すごい」(厲害的)發(fā)成「すげえ」,「おもしろい」(有趣的)發(fā)成「おもしれえ」;女性則常脫落輔音音節(jié),發(fā)生撥音或促音變,「わからない」(不知道)發(fā)成「わかんない」,「あたたかい」(暖和的)發(fā)成「あったかい」,「している」(知道)發(fā)成「してる」。在語調方面,女性在說話時語調變化豐富,感情色彩更加濃厚,而且句末傾向于使用升調,以不確定的語氣來征求同意,促使對方回答。如「いいお天気だね」(天氣真好)。而男性在句末處則更傾向于使用降調,以命令式的表達達到強調自我的目的,所以語氣顯得比較強烈。如「だめだ。そんなの」(那樣不行)。
(1)人稱詞
首先,關于第一人稱代詞,一般情況下男女均可使用「わたし」(我)這種說法,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中,還可以用表示自謙的「わたくし」,這種說法比較嚴肅、認真。男性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有「おれ」、「ぼく」、「わし」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男子氣概。而女性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有「あたし」、「あたくし」、「うち」等,能夠表現(xiàn)出女性的嬌柔委婉、禮貌客氣。其次,日語中盡量避免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但仍有多種表達,「あなた」(你)是最普通的說法。如男性經常使用「おまえ」、「きみ」、「てめえ」、「きさま」,顯得比較粗俗、自大。而女性經常使用「あなた」、「あんた」、「おたく」等詞。妻子可以稱呼丈夫為「あなた」,「あんた」則是由「あなた」音節(jié)脫落而成。最后,日語的第三人稱代詞,除了最常見的同時也是男女共用的「さん/さま/くん/ちゃん」這些接尾詞之外,指代那個人時,男性可能會說「そいつ/こいつ/あいつ」、「やつ」,而女性則會說「あの方/この方」,相對男性比較隨便的說法,女性的表達更為含蓄。
(2)終助詞
日語的終助詞也是男女有別的,通過句末表達也可以判斷出說話人的性別。終助詞一般是接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強調、感嘆、命令、判斷、疑問等語氣。比如,通過以下對話我們能夠立即分辨出說話人的性別。―冗談じゃないわ。この寒いのに。―溫水だから平気だよ。―水著持ってないもの。―買えばいい。―いやよ、プールなんて。較之男性使用的終助詞「だ」、「だぜ」、「ぜ」、「ぞ」、「さ」、「な」、「だろ」、「だぞ」、「だよな」,女性往往會使用「わ」、「よ」、「ね」、「の」、「ねえ」、「でしょ」、「こと」、「もの」等終助詞。一般來說,男性使用的終助詞表示強烈的主張、判斷或確認,包含吩咐、命令、警告的語氣,有一種強勢的感覺。因為男性在和關系好的朋友交流時,使用這種粗俗的表達,更能夠體現(xiàn)出其關系的親密,從而增強同伴意識,拉進與聽話人之間的距離。而女性所使用的終助詞判斷語氣較弱,顯得柔和委婉、親切可愛。即便是面對熟悉的人,通過使用這種不確定的表達,能夠調和與對方的關系,引起對方的共鳴。
(3)感嘆詞
在日語中,男女在感嘆的使用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常用「はあ」、「おい」、「やあ」、「ほう」等語感強烈的感嘆詞,女性常用「あら」、「まあ」、「おや」等語感柔和的感嘆詞。另外,男性在生氣或不滿時會自然地說出「あほ」、「ちくしょう」、「くそ」、「ぶっ壊す」這樣粗魯且?guī)в形耆栊缘脑捳Z,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而女性從小被教育不要讓感情外露,學會隱忍,而且要說話溫柔委婉,所以女性不會使用這些不雅的詞語,取而代之使用的是「いやだ」、「そんな」、「ちょっと」這種中性的表達。
日語語言中的性別差異也體現(xiàn)在語言特色之中。第一,在說話語氣上,男性傾向于命令、斷定的口吻,說話簡單直接,明確自己的愿望。而女性則談吐溫柔、委婉,表達含蓄曖昧,多為營造和諧的氣氛。第二,在句子結構上,男性多用倒裝句,以突出強調說話的重點,以主張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與此相對比女性常用省略句,窺探出日本人的性別意識和價值取向,通過曖昧委婉的表達來避免語言中的矛盾和沖突。第三,在敬語使用上,女性常用鄭重語和尊敬語,借此表現(xiàn)出自身的恭敬、柔和的姿態(tài),雖然男性也使用敬語,但僅限于一些特殊場合,才對長輩、上司等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使用。
語言、性別和社會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性別差異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反映到語言中,在與語言緊密相連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語言。涉及性別差異的日語語言的一些表現(xià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的社會現(xiàn)實,表明日本人對男女性的不同評價和看法。有助于理解日本人的性別意識和價值取向,從而引出值得我們思考的有關性別的社會問題。
語言有標記和無標記之分,無標記是指語言中常見的,一般來說不言自明的,有標記是指需要特別說明的。許多職業(yè)稱謂會涉及有標記和無標記這一問題,當提及某一職業(yè)時往往會加上性別的區(qū)分。比如“機長”一般多為男性,所以不必說“男機長”,所以是無標記的。大多數的職業(yè),特別是政治、軍事、交通等行業(yè)一般默認為男性,當女性進入這些行業(yè)時需要特別說明,所以是有標記的。和漢語相似,日語往往在職業(yè)稱謂前加上「女」、「女子」、「女性」、「婦」、「女流」這些字眼來區(qū)分性別。例如,「ドクター」、「外科醫(yī)」、「醫(yī)師」通常指代男性,「女醫(yī)」指女醫(yī)生,「女優(yōu)」指女演員;「女子アナ」指女播音員;「女性社員」指女職員;與男警察的「警官」相對,女警察用「婦警」;與男作家的「作家」相對,女性作家用「女流作家」。這些職業(yè)稱謂體現(xiàn)出社會上男性占據優(yōu)勢地位,女性處于較弱的地位,社會總是習慣性以男性為第一視點描述,在前面加“女”字來強調女性的性別,除了傳遞出客觀的信息之外,仿佛有一種質疑女性工作能力的意味。
日本夫妻之間的稱呼除了常見的「夫」、「妻」,日本人在向他人提到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時,妻子會用「主人」、「旦那」來稱呼自己的丈夫,因為日本男性作為一家之主,在家庭當中占據支配地位,女性聽從其吩咐,維護其顏面,所以用敬稱來稱呼自己的丈夫。與此相對,丈夫會用「家內」、「女房」來稱呼自己的妻子,看起來像是妻子要待在家里,負責家務、伺候丈夫的樣子,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男は仕事、女は家事」“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價值觀。夫妻之間的稱呼中體現(xiàn)了日本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會責任。
日語中對家庭成員的稱呼跟漢語相同,「夫婦」「父母」「子女」「兄弟姉妹」這些詞的語序都是先男后女,先描述男性再另外附加上女性。另外,日語中指代兄弟姐妹時,可以將姐妹二字省去,「兄弟」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兄弟和姐妹兩層意思。語言本身不會造成性別歧視,以上這些詞都是長期的社會文化所造成的既定結果,但是反觀這些詞語多多少少能看出人類社會是以男性為核心的,存在著對男性偏袒和對女性不公的現(xiàn)象。
日語中不乏能夠體現(xiàn)出性別差異的俗語諺語。比如「男は松、女は藤」(男人是松樹,女人是藤蔓),意味著男性要頂天立地,女性則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所處的不同地位?!改肖隙刃亍⑴蠍蹕伞梗幸?,女要嬌)這一諺語是日本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各自品質的不同要求,作為男性應當勇敢堅強,有男子漢氣概,作為女性應當品德賢淑、性情溫柔。
日語中有很多對女性批評、對男性贊揚的表達。提起女性,如有「女三人寄れば姦しい」(三個女人一臺戲),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就會大吵大鬧,非常聒噪?!概沃獝{は鼻の先」(婦人之見),形容女性沒有智慧,見識短淺,「女子と小人は養(yǎng)い難し」(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認為女子心胸狹窄,很難相處,這些都是對女性的輕視和負面評價。而對于男性的描繪,如「男は裸百貫」(男人白手起家)形容男性積金累玉,建立財富,「藁で束ねても男は男」(男人窮也有窮的尊嚴)肯定男人個人的價值,不容小覷,「男子の一言、金鉄の如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些都是對男性的積極和正面評價。而對女性好的評價,會用男性來比喻,「男勝り」(巾幗不讓須眉),「男顔負け」(誰說女子不如男);對男性不好的評價,則會用女性來比喻,「女の腐ったよう」(沒出息的男人)形容男人不爭氣,做事優(yōu)柔寡斷,「女に負けてななふぐり」(男人娘娘腔),要求男性要有陽剛之氣,由此得知日本社會觀念中對不同性別成員的不平等對待,對男性更多的是贊美和褒揚,對女性更多的是偏見和歧視。
以上對日語語言的使用和表現(xiàn)出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列舉和說明,之所有這樣的語言活動和語言表現(xiàn),是因為語言受到人類個體、文化歷史、社會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分析探究導致日語語言中存在性別差異的原因,總的來說,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生理原因、心理原因、歷史原因、社會原因。
由于生物的本能,男女在身體構造上存在先天不同。第一,男女的性染色體不同。人體中一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也就是男女都相同,另外一對為性染色體,這對性別的劃分起到決定作用。性染色體使得男女性體內分泌的雄性和雌性激素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男女在性格方面有所不同,男性做事比較勇敢、堅決,思考問題也偏于理性,女性則更加溫柔、細心,考慮問題偏于感性,這些性格同時也體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第二,男女的發(fā)音器官具有不同特點,男性聲帶長且厚,女性聲帶短且薄,這造成了男性和女性語音語調的不同。第三,有研究表明,在說話時男性和女性大腦的活躍范圍不同,男性單側大腦活躍,而女性左右半腦都很活躍,所以女性表達出的情感更加豐富細膩。不論語種和人種,這些都是導致語言性別差異的生理原因。
語言不僅是社會的產物,同時還受到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影響。首先,社會心理對于性別差異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日本人的性別意識中,人們對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印象,正如前文提到的「男は度胸、女は愛嬌」所說那樣,男人要有男子漢氣概,女性要有女性獨特的柔美氣質,這些是在人們的社會觀念中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人們將這種社會心理融入自己的意識當中,導致他們在心理上認為男性就該粗獷、堅定,女性就該柔弱、委婉,進而表現(xiàn)在語言上。其次,日本人所受的家庭教育也會影響其性別意識。日本的孩子從小就會被父母教育要做到「男らしい」或者「女らしい」,這促進了孩子的自我性別認同,另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父母和周圍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社會共同的性別意識。
中國的儒家思想提倡“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規(guī)范女性的言語和行為,以維護封建階級統(tǒng)治,其中就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日本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尤其是在江戶時代,朱子理學在日本備受推崇,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滲透到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當時日本處于幕府統(tǒng)治之下,制定了嚴密的“士農工商”社會等級制度,武士階層擁有很強的勢力。武士采取世襲制,家中無男丁的話便由女婿、養(yǎng)子、侄子等男性繼承家門,同為武家出身的女兒卻不能成為武士,且在出生時身份地位就比男性要差,這可以說也是男尊女卑思想的體現(xiàn)。在男尊女卑的思想的影響下,室町時代,宮中高級女官創(chuàng)造出了隱語「女房詞」,原本是指女性的生理現(xiàn)象等,為回避給人帶來的不清潔的感覺而使用的一種含蓄而委婉的表達。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較以往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仍舊根深蒂固。
日本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男女的社會分工便有很大的不同。明治政府更是制定過“男主外,女主內”的分業(yè)原則,長此以往,這種觀念深入人心。男性在社會體系當中處于主導地位,是家庭經濟的來源,掌握一定的支配權,所以在語言上占有優(yōu)勢,所以會提出很多要求,講話語氣也比較生硬,還有很多粗俗的表達。女性處于從屬地位,依賴于男性而生存,其言語行為也是受到種種限制。在社會交際中,女性應該表現(xiàn)出順從、恭敬的姿態(tài),體現(xiàn)在語言風格上是含蓄委婉、優(yōu)雅柔和,富有情感色彩,追求女性氣質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與男性的和諧相處,這也更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必然會導致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現(xiàn)象。
本文從日語使用中的語音語調、文字詞匯和語言特色,分析了男女性用語的不同特征,從日語表現(xiàn)出的職業(yè)稱謂、稱呼用語和俗語諺語,探討了日本社會對男女性的不同評價。語言與社會,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語言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社會的發(fā)展又不斷影響著語言的變化。作為日語學習者,在準確地理解和運用男女性用語的同時,也要學會借助語言分析其中體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更多地認識和了解日本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