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煜 宋兆寬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2)
2021年12月3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電視畫面向全國人民致以新年賀詞,透過電視畫面,習近平總書記身后書架上的一張照片引人注目。
在這一舉國關注的電視畫面中,照片的嵌入為何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紙媒新聞市場被擠壓、生存空間縮減的前提下,新聞照片如何完成自身的維度與屬性轉變,從而在電視新聞的市場中找到一席之地?官方媒體在重大電視報道中利用照片來構建畫面的模式,這在維度上對照片進行了怎樣的創(chuàng)新定義?
通過剖析傳統(tǒng)照片媒體的工具維度,解析新聞照片在與電視新聞碰撞與妥協(xié)中的維度轉型,進而提出傳統(tǒng)媒體的再媒介化方向。
照片,是經過顯影、定影后的人物、事件或場景圖片,是現實在信息場中的投射,具有直觀和形象的特征。維度,從哲學上講是人們思考、表述某事物的思維角度,即事物不同概念的集合。有學者將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分為價值理念、目標導向、實踐方略、制度建設四個維度。
事物的維度并不會被人為地增加或減少,新聞媒體任一維度的凸顯,都是以實踐需要為旨歸的。在以報紙為核心的新聞報道中,照片通常被置于工具的維度加以考量,重點被關注的是補充內容、提示要點的作用。一幅具有沖擊力、感染力的照片,可以作為整篇報道的領頭羊,統(tǒng)領全文??傮w而言,在報紙時代,照片的工具維度呈現出如下優(yōu)勢。
照片與常規(guī)的文字媒體、聲音媒體不同,它具有紀實功能,能百分之百地錄入畫面,且只要不被裁剪,信息就不會變形和缺失。因此,它能夠對新聞事實進行比較完整的錄入與再現,將包含的關鍵要素分毫不差地轉述給受眾,解決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失真與變形問題。此外,在重大新聞報道中,照片能將新聞信息全部留存,為之后的考證與回溯提供依據。
新聞話語是有抽象層次的,抽象層次是單個代碼中編輯信息量的規(guī)范。單句的抽象層次越低,所傳達的信息量就越具體細致,也就越容易理解。拼音文字作為一種話語藝術形式,具有比電視畫面、網絡畫面更高的抽象層級,解讀難度更高,并且,受眾在閱讀文字時自主發(fā)掘信息的機會較少,對內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文字。
照片卻完全不同。首先,照片的抽象層次相當低,它的含義能夠被受眾輕易理解。其次,照片具有話語隱性和意義模糊性,賦予受眾挖掘信息的權利,受眾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新聞事件中的蛛絲馬跡,形成自主認知,這與受眾只能被動等待“投喂”的文字報道相比,具有天然的巨大優(yōu)勢??梢哉f,照片增加了受眾解讀內容的自由度,有照片參與的媒體環(huán)境相較于單一的文字報道,更利于受眾對信息的理解。
新聞事件的核心意義之一在于接近性,對利益相關的事件報道往往追求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照片作為一種視覺文本,能夠讓受眾在直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視覺激活感性,產生對新聞事件的“感覺”,并與新聞報道形成情感上的互動。比如,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新聞攝影作品 《香港見聞:市民為執(zhí)勤警察點贊,警察感謝市民支持》,通過一張香港市民為執(zhí)勤警察豎起大拇指的照片,融千言萬語于方寸之間,使受眾深受感動。因此,報紙媒體在大多數新聞報道中都有照片的身影。
照片對新聞事實具有關鍵作用,新聞報道準則就對照片的處理作了嚴格規(guī)范:既不能遮掩、裁剪關鍵要素,也不能通過改變照片顏色、形態(tài)的方式使關鍵信息變形。
然而,隨著電視技術的推廣與近十年網絡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文配圖”報紙市場受到了電視新聞畫面的沖擊。電視新聞具備照片的優(yōu)勢:直觀度高、保真度強,電視畫面的動態(tài)也能傳達出更多的信息量,因此,照片這一媒體形式在其履行工具維度屬性的市場中遭到了電視新聞畫面的擠壓。
時代在改變,許多既有媒介的作用域和功能域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隨著重大主題報道中用戶的情感需求越來越顯著,一部分照片媒體形式與電視新聞融合,誕生了新的維度——意涵維度,照片作為電視新聞畫面的素材之一,融入新的媒體環(huán)境,成了一種新媒體要素。
電視新聞畫面在網絡平臺上的大量涌現,一方面割據了報紙的市場,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報紙中許多元素的重構與轉型。比如,拼音文字轉變?yōu)槎喾N活潑的藝術字體;平面單調的表格轉變?yōu)榭梢暬畔D表;傳統(tǒng)的排版模式轉變?yōu)榭晒┎僮鞯腍5等;甚至報紙的受眾也在傳播地位上轉變?yōu)樾旅襟w的用戶。
但是,上述轉變大多數為功能上的轉變,仍然未脫離本身的工具維度,媒體應基于用戶需求不斷完成從工具維度向意涵維度的轉型。比如,北京冬奧會的標識藝術字“冬”,就是弱化了文字的信息功能,重點關注其內在意義。然而,照片在電視畫面盛行的媒體時代,在保留原有的工具維度的基礎上,也開始了基于敘事內容情境的意涵維度轉型。
1.基于場景的用戶中心情境
用戶中心情境即基于用戶的身份特征與生活規(guī)律,通過感知用戶所處的空間與環(huán)境、用戶的實時狀態(tài)、用戶的生活慣性與社交氛圍,來決定哪種信息輸出方式最容易被受眾接受,再通過GPS技術與可穿戴設備讀取用戶的實時數據,結合用戶的個人行為模式進行分析,并推送個性化服務。用戶中心情境多基于智能媒體構建的互聯網空間,用戶在與媒介的交互中體驗場景,強調用戶主體與媒介主體的共存,具有“媒介化社會”與“數字化生存”的鮮明特質。
2.基于畫面編排的敘事內容情境
敘事內容情境即敘事者為了獲取期望中的用戶反映而創(chuàng)建出的文本語境,某種意義上和場景情境一樣,都是為了滿足傳播客體即用戶的需求。但是,敘事內容情境是為了滿足用戶的偏好而對新聞生產流程做出的改變,通過對新聞報道畫面、視角、素材、畫面、語言文字別出心裁的選用、處理與編排,來提高受眾對新聞的興趣,也包括新聞報道中依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種類媒體的多樣采用。本文主要探討照片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從工具維度轉入電視新聞敘事內容情境的意涵維度。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成為多中心化的輿論場,新媒體新聞傳播從“單方面的灌輸”轉變?yōu)椤坝脩糁鲗У墨@知”,強調用戶的主體地位。比如,學者何純、張海寅提倡新聞不僅僅要簡單地讓用戶達到信息獲知,還應塑造適合受眾接收信息的內容情境。敘事內容情境構造意涵的必要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內容情境增添新聞溫度
新時代的新聞具備比以往更豐富、更多元化的信息內涵。因此,新媒體新聞中的內容情境逐漸向多元化、復雜化轉變,對新聞現場蘊含的“意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新聞報道情境的意涵化。當今,新聞報道開始積極地整合Vlog、短視頻、網絡語言等媒體形式,它們所履行的并非是報道事實的功能,而是構建全篇報道的“情境”。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期間,網民“陳小桃momo”創(chuàng)作的卡通畫 《全國美食為熱干面加油》得到了各大媒體的轉載,其實這張卡通畫的新聞信息量遠不如一篇通訊或消息,但是各大媒體對它的轉載,就是借助圖片素材構建敘事內容情境和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思路的。
2.內容情境增強新聞體驗
多種媒體形式介入新聞報道不僅會引發(fā)內容層次的疊加,還會引發(fā)“蒙太奇效應”,進而為用戶提供全新的新聞感知體驗;而同一電視新聞時段內包含的信息量不斷擴容,能夠使用戶從新聞情境中發(fā)掘出不同的意義。例如,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 《生命緣·永生》,講述了武漢ICU病房全力搶救重癥患者的故事,穿插著醫(yī)生與現場記者的同期聲,讓受眾既能從觀看的新聞畫面中獲知新聞事實,也能從同期聲中品味新聞客體人物的情感、狀態(tài)等要素,進而使新聞具有了人性與溫度,增強了受眾的新聞感知體驗。因此,媒體人在構造電視新聞畫面時,應不遺余力地創(chuàng)造敘事內容情境以構建新聞產品的意涵。
新聞媒體將照片作為一種素材加入電視新聞的畫面中,完成敘事內容情境的構建。在這種情況下,照片失去了作為新聞照片傳達新聞信息的工具屬性,它在新維度——意涵維度下的屬性,就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作家老舍在1936年所著的《相片》,就指出照片除了具有記錄事實的屬性之外,還兼有“意涵”屬性。老舍在文中提到:相片不僅是對過往信息內容的形象化記錄,還是一種回憶媒體,它承載了具備情感可供性的內容情境,滿足了受眾的情感所需。
在這種情況下,照片的文本意義并不會被高度關注,值得關注的只有它產生的“氛圍感”。這種“氛圍感”不是工具維度中用戶與單個媒體之間的“情感互動”,而是由多幅照片構建的畫面與用戶之間的互動。
作為過去事實的內容載體,照片的意義超出了反映事實的一般范疇。簡單來說,照片具有“圖騰”的屬性,是歷史的象征物。它作為過去事件的代表,承載了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的交織,它的存在就呼喚著人的感動。因此,照片與常規(guī)的新聞載體不同,它具有“雙重投影”的特質,具體來說:照片既能反映現實,又能建構人們的想象;既是視覺模式,又是情感思維模式;既能傳遞信息,又能承載意義;不僅能作為報道內容的組件反映新聞事實,還可以作為新聞畫面中的環(huán)境要素,構建更富影響力、吸引力的新聞場景,使新聞親切可感。
因此,照片在報紙媒體、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媒體中的嵌入,不僅是一種要素多樣的新聞內容生產模式,還蘊藏著新聞生產實踐中媒介融合與媒體轉型的先進邏輯。在當今媒體環(huán)境中產生新的運作機制,迎合了受眾對新聞內容與新聞意涵兩個方面的要求。
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用戶需求的擴張是相依相生的。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用戶的需求標準,用戶的需求又反過來促進媒介形式的改革。比如,用戶的情感需求促使諸多媒體功能發(fā)生了轉變,進而將照片這一媒體形式的維度轉型引入了大眾視野。
在理想中,新技術的發(fā)展不會消滅任何一種既有的媒體形式,只會將其用創(chuàng)新的手段裹挾于應用中,促成媒體形式作用的改變與維度的創(chuàng)新,服務于受眾的信息需求,這便是舊媒介的再媒介化。
正如文字可以弱化其信息屬性,強化其象征屬性,照片也可以弱化其工具維度,從意涵維度的層面上融入場景??傮w來說,諸多媒體形式都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需求的變化誕生出其新的維度。因此,傳播形式的與時俱進、傳播效果的不斷增強以及媒體人對媒體形式新維度的不斷發(fā)掘和應用,永遠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