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鵬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西營鎮(zhèn)紅星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26)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占據(jù)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作文教學涉及閱讀、寫作、理解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對小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要求較高,成為小學生的學習難點和教師的教學重點。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堅持以實踐為導向,不斷尋找讓學生愛上作文、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探索讓學生愛上作文的方法,需要站在實踐角度思考作文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和原因,為優(yōu)化語文作文教學提供依據(jù)。
第一,語文作文教學目標設計缺乏科學性。這是因為部分語文教師雖然關注整體目標的設計,但是卻忽視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育對象在作文學習方面的需求,使得整體教學目標脫離部分學生的實際,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效果。
第二,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這是因為部分語文教師將單向輸出作為作文教學的主要方式,更加強調作文技巧和寫作效率,在作文課堂上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使得作文教學脫離學生興趣,難以活躍學生的思維。
第三,忽視作文批改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作文批改方式局限于給學生的作文打分,并寫出修改意見,然而卻忽視了對學生能動性的發(fā)揮,使得學生作文修改出現(xiàn)思維固化、過度依賴教師的問題,最終導致作文教學效果不佳。
首先,讓學生愛上作文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寫作意識和寫作能力。科學的作文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愛上寫作,進而引導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自主積累寫作技巧和寫作素材,實現(xiàn)教育和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
其次,讓學生愛上作文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寫作興趣和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寫作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因素,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豐富、靈感無限,引導學生愛上作文,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或文學作品聯(lián)系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設計作文教學目標是實施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對作文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僅要關注整體目標的設計,更要以學生的詞匯量、書面表達能力、語文卷面水平等影響作文整體表現(xiàn)的因素為依據(jù),形成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化認識,在整體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分層設計,通過提高作文教學目標的科學性來滿足學生作文學習的訴求,讓學生真正愛上作文。
首先,教師要設計作文教學整體目標。設計整體目標的原則有兩點:一是整體教學目標必須與教材內容和教育要求保持一致;二是整體教學目標必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和寫作素養(yǎng)。以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我的課余生活》為例,要求分析課本中對學生回憶日常生活的引導,結合單元中關于動作描寫的技巧教學。教師可以將“回憶課余生活活動,引導學生建立起語文寫作和日常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熟練運用動作描寫、時間順序等寫作技巧”設置為整體教學目標,積極引導學生以“課余生活”為主題進行溝通討論。
其次,教師要關注作文教學的層次化目標。教師設計層次化教學目標的依據(jù)是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測評學生不同階段的作文學習表現(xiàn)、語文成績變化、書面狀況和寫作思路等,對學生的作文能力和層次形成初步的判斷,將整體目標進一步細化為層次化教學目標。例如,在《我的課余生活》作文教學過程中,確定整體目標之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能力制訂三個層面的目標:第一層面是能夠理解作文主題,并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寫作任務;第二層面是快速把握寫作主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并能夠快速成文;第三層面是不僅能夠完成當堂寫作任務,而且能夠保證書面寫作質量與內容質量,體現(xiàn)出寫作技巧和獨特思考,在寫作中形成對生活化作文的理解。
翻轉課堂是當前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旨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結合翻轉課堂設計教學方案,要求語文教師結合寫作教學的內容和目標,通過為學生布置展示作業(yè)、舉辦寫作分享會等形式突出學生在作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釋放學生的活力和天性,讓學生愛上作文。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分享式預習作業(yè)提高作文教學的趣味性。以“家鄉(xiāng)的習俗”寫作教學為例,基于學生對家鄉(xiāng)習俗了解不充分、需要提前做準備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分享式預習作業(yè):“回家預習語文園地,并在家長幫助下查閱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風俗習慣,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對文章進行構思,準備分享?!痹谙乱还?jié)課上,教師按照小組或座位的順序選擇幾個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家鄉(xiāng)習俗和寫作思路,并邀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共同完成作文的素材采集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在平等交流中活躍課堂氛圍,樹立關于寫作的正確認識。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寫作分享會的形式實施翻轉課堂。同樣以《家鄉(xiāng)的習俗》為例,在布置完分享式作業(yè)以后,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寫作并進行批改和評價,將作文重新發(fā)到學生手中,抽出一節(jié)課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交換閱讀作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評價推選出一篇作文參與分享活動。小組選擇一名學生朗讀所推選出來的作文,教師在所有小組分享結束后進行點評,明確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點,同時指出共同存在的問題,并詢問學生的修改意見,讓學生在掌握主動權的過程中愛上作文寫作。
情景教學法的核心要求是環(huán)境和氛圍的營造。寫作教學本身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多樣性、廣泛性的特征,要求學生準確把握和理解寫作主題,并能夠根據(jù)寫作要求寫出有內容、有深度的文章,體現(xiàn)自身整體性的語文水平。傳統(tǒng)語文教學課堂缺乏趣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視課堂氛圍的營造,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求語文教師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僅要關注寫作技巧和方法的傳授,更要從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入手,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育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寫作主題相一致的教學情景,烘托寫作氛圍。比如,在進行“寫寫家鄉(xiāng)的景物”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詢問學生的老家在哪里,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從中選取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搜索城市美景照片、視頻或者城市生活場景等,在正式開展寫作教學前向學生進行展示,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是哪幾個城市嗎?”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然后帶入主題:“這些城市不僅是一個個地方,更是很多同學的家鄉(xiāng),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有不同的景色……”接下來帶領學生討論家鄉(xiāng)的獨特景色,并運用成語和量詞進行表述,在濃厚的寫作氛圍中指導學生將所想內容轉化成文字,將對家鄉(xiāng)的情感融入作文之中。
除利用音視頻軟件之外,教師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來創(chuàng)設情景。比如,在進行“假如我是……”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小學生年齡較小、理想和目標多種多樣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向學生描述生活化的情景:“在你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或者是在你們更小的時候,一定有人問過你們長大了想干什么。那么現(xiàn)在,作為一名小學生,你們的理想和目標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理想,使學生在良性互動中積累寫作素材,逐步愛上寫作。
實踐活動既包括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實踐活動,也包括在年級范圍內或學校范圍內展開的實踐活動。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部分寫作對象或寫作內容缺乏實際體驗,需要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活動機會,將寫作和實踐結合起來。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直接感知寫作對象或寫作內容,從而降低了寫作難度,有利于學生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實感。結合實踐活動設計作文教學方案,一方面要求教師結合具體寫作任務和要求設計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實踐活動,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抓住學校所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學生帶著寫作問題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愛上作文寫作。
首先,以課堂實踐活動設計為例,教師在設計課堂實踐活動時要注意突出寫作主題,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比如,在以“大自然的秋”為主題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經(jīng)歷,設計一個“秋日大賞”的實踐活動。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秋天的景色、秋天的活動和秋天的特色食物,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記憶口頭描述其中一個最喜歡的場景或者片段,其他學生可以對其進行補充和說明。接下來,教師將喜歡相同秋景的學生分成一個寫作小組,引導他們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描寫相同的對象,最后進行比較和鑒賞,提高學生的寫作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其次,教師要關注校園活動的設計,抓住學校舉辦的春秋游、拔河比賽、演講比賽、元旦晚會等活動,為學生設計獨具特色的寫作任務,鼓勵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記錄自身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設計的演講比賽,推薦對演講主題有興趣的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引導學生選擇演講稿的寫作方向,給學生講解演講稿寫作的技巧,并指導學生對演講稿進行修改和潤色,幫助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寫作的樂趣。
讀寫結合是展開有效寫作教學的重要方式,其核心要求是利用閱讀促進寫作能力的發(fā)展,并通過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實質上是閱讀和寫作的雙向促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在讀中寫、在寫中讀的良好習慣。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寫作材料、學習寫作手法。與此同時,學生在寫作文的過程中也能促進文本閱讀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閱讀興趣廣泛的特點,圍繞寫作主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文本資源,鼓勵學生模仿文本寫作方法和特點展開寫作。比如,在“寫觀察日記”的作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四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科學課程學習經(jīng)驗、閱讀過比較多的科普書籍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中提供的“葉圣陶觀察爬山虎向上爬”“法布爾觀察蟋蟀筑巢的全過程”等內容,為學生搜集相關人物的寫作記錄,展示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模仿文本進行觀察日記的寫作,在讀寫結合中感知寫作和觀察的樂趣。
其次,教師還可以將寫作轉變成輔助學生閱讀的方法,結合學生的閱讀文本延伸寫作教學。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讀寓言故事、小說時,就可以根據(jù)學生喜歡聽讀故事的重要特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故事主題,設計一個能夠揭示同樣道理、表達同樣情感的自創(chuàng)文章,也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對故事的走向和情節(jié)進行續(xù)寫,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在學生讀寫的過程中進行積極評價,讓學生在快樂的讀寫氛圍中接受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帶來的教育影響,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小學生剛接觸系統(tǒng)知識學習和素養(yǎng)訓練,其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都在逐步積累和發(fā)展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實際情況,對作文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計,并結合作文學習要求,把作文教學與翻轉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讀寫結合、課后評價等教學方式有機整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不斷與時俱進優(yōu)化教學方案,引導小學生愛上作文、愛上語文,全方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