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牡丹江市文物站 穆棱市文物事業(yè)服務中心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內(nèi)容提要〕 2016年4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及穆棱市文物事業(yè)服務中心等單位組成舊石器聯(lián)合考古隊,在穆棱河流域的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村進行調(diào)查。分別采集石器39、7和4件,石器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工具和斷塊。通過整理和研究,皆屬于東北地區(qū)以小型石器為主的石器工業(yè)類型,經(jīng)對比分析,應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2016年4月20日至5月1日,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和穆棱市文物事業(yè)服務中心組成舊石器考古隊,對黑龍江省穆棱河中上游流域進行舊石器田野調(diào)查。通過此次聯(lián)合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2處舊石器地點,采集石器千余件。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村為其中三處,調(diào)查人員分別在三個地點采集石器39、7和4件,石器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工具和斷塊。現(xiàn)做如下介紹。
霍家窩棚北山地點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鎮(zhèn)霍家窩棚村穆棱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南距霍家窩棚村625米,西距穆棱河1050米,東南距下城子鎮(zhèn)412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4°43′38.55″,東經(jīng)130°26′07.00″。
西崗村地點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穆棱鎮(zhèn)西崗村穆棱河西岸的三級階地上。東距穆棱河1125米,北距西崗村5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4°30′52.74″,東經(jīng)130°14′36.85″。
八家子地點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穆棱鎮(zhèn)八家子村的穆棱河西岸的三級階地上,西距穆棱河50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4°27′38.62″,東經(jīng)130°15′33.39″(圖一)。
圖一 地理位置示意圖
穆棱河在霍家窩棚北山地點西側(cè)自南向北流過,形成河谷階地的侵蝕地貌。河谷較寬,約為1100米,主河道位于左岸附近,寬約75米,河道彎曲,河漫灘有一個大的牛軛湖。周圍群山環(huán)繞,最高峰506.6米。Ⅰ級階地為沖積階地,砂礫層;Ⅱ級階地為侵蝕階地,下部為千枚巖基巖,上部為耕土層。石器皆出土于Ⅱ級階地上部的耕土層中,無文化層堆積(圖二)。
圖二 霍家窩棚北山地點河谷剖面示意圖
北林子河從西崗村地點南側(cè)自西向東匯入穆棱河,穆棱河在地點東側(cè)流過,形成河谷階地的侵蝕地貌。河床寬約175米,河道彎曲,發(fā)育多處江心灘。地點周圍群山環(huán)繞,海拔均為500米左右。Ⅰ級階地為沖積階地,砂礫層;Ⅲ級階地為侵蝕階地,下部為千枚巖基巖,上部為耕土層。石器皆出土于Ⅲ級階地上部的耕土層中,無文化層堆積(圖三)。
圖三 西崗村地點河谷剖面示意圖
穆棱河在八家子地點東側(cè)自南向北流過,形成河谷階地的侵蝕地貌。河谷較窄,約為150米,河床寬約20米。地點周圍群山環(huán)繞,最高峰海拔約637米。Ⅰ級階地為沖積階地,砂礫層;Ⅲ級階地為侵蝕階地,下部為花崗巖基巖。石器皆分布于花崗巖風化殼上,無文化層堆積(圖四)。
圖四 八家子地點河谷剖面示意圖
本次調(diào)查在三個地點共獲得石器50件,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斷塊和工具①。原料類型多樣,有板巖、凝灰?guī)r、燧石、硅質(zhì)灰?guī)r、黑曜巖、石英巖、砂巖、流紋巖、瑪瑙、玄武巖和硅質(zhì)泥巖。以黑曜巖、燧石和板巖為主,凝灰?guī)r和石英巖其次,其他原料數(shù)量較少。石器重量以小于50克為主,100~500克次之,大于500克的再次,50~100克最少(圖五)。
圖五 石器重量比例圖
發(fā)現(xiàn)石器共39件,包括石核、石片、石葉、斷塊和工具,具體分析如下。
1.石核 5件。根據(jù)臺面數(shù)量分為單臺面石核和雙臺面石核。
(1)單臺面石核 3件。長16.3~34.7、寬32.8~48.2、厚13.1~36.8毫米,重11.3~87克。原料種類有燧石和板巖。
標本16HB∶3,長16.3、寬48.2、厚36.8毫米,重87克。原料為板巖。形狀不規(guī)則,有1個臺面,1個剝片面。錘擊法剝片。臺面為自然臺面,長48.2、寬36.8毫米,臺面角61°。最大片疤長23.1、寬40.9毫米。石核形狀不規(guī)則,周圍有多處連續(xù)斷裂,石核底部為節(jié)理面(圖六,6)。
圖六 石核、石片、石葉
(2)雙臺面石核 2件。長42.2~80.5、寬25.3~155.5、厚39.7~122.5毫米,重40.7~1730.7克。原料為燧石和凝灰?guī)r。
標本16HB∶1,長80.5、寬155.5、厚122.5毫米,重1730.7克。原料為凝灰?guī)r。形狀不規(guī)則,有兩個臺面,每個臺面有1個剝片面。錘擊法剝片。A臺面為主臺面,類型為自然臺面,長124.3、寬105.6毫米,臺面角103°。1個剝片面,4個剝片疤,最大片疤長36.1、寬56.3毫米。B臺面為A臺面的剝片面,1個剝片面,3個剝片疤(圖六,1)。
2.石片 9件。根據(jù)完整程度分為完整石片、近端斷片和遠端斷片。
(1)完整石片 11件。長11.8~25.4、寬8.3~37.6、厚1.4~7.8毫米,重0.1~6.3克。原料為燧石、流紋巖和黑曜巖。
標本16HB∶38,完整石片,長11.8、寬8.3、厚1.4毫米,重0.1克。原料為黑曜巖。錘擊石片。打制臺面,臺面長3.9、寬1.1毫米,石片角為110°。打擊點集中,半錐體凸,無錐疤,同心波顯著,放射線清晰。背面為疤,兩邊先擴展再聚斂,遠端狀態(tài)為尖滅(圖六,3)。
(2)近端斷片 3件。長7.6~18.5、寬10.4~24.8、厚2~9.1毫米,重0.2~3.9克。原料種類有瑪瑙和黑曜巖。
標本16HB∶34,近端斷片,長16.2、寬10.4、厚2.6毫米,重0.4克。原料為黑曜巖。硬錘錘擊石片。打制臺面,臺面長4.1、寬2.1毫米,石片角112°。打擊點集中,半錐體凸,有1個錐疤,同心波顯著,放射線清晰。背面全疤,兩邊聚斂,側(cè)緣折斷(圖六,2)。
(3)遠端斷片 3件。長9.1~12.7、寬6.1~15.4、厚1.1~1.7毫米,重0.06~1.5克。原料種類有板巖和黑曜巖。
標本16HB∶37,遠端斷片,長9.1、寬15.4、厚1.7毫米,重0.2克。原料為黑曜巖。硬錘錘擊石片,半錐體平,無錐疤,同心波顯著,放射線清晰,側(cè)緣折斷,遠端內(nèi)卷(圖六,4)。
3.石葉 3件。根據(jù)完整程度分為石葉近端斷片和石葉遠端斷片。
(1)近端斷片 1件。標本16HB∶16,近端斷片,長27.9、寬22.5、厚7.4毫米,重5.1克。原料為硅質(zhì)灰?guī)r,形狀近長方形。硬錘錘擊石片。打制臺面,臺面長6.9、寬3.8毫米,石片角105°。打擊點集中,半錐體平,無錐疤,同心波不顯著,放射線不明顯。背面全疤,兩邊平行,側(cè)緣未磨(圖六,5)。
(2)遠端斷片 2件。長20.3~20.4、寬11.7~20.1、厚2.4~6.7毫米;重0.4~2.5克。原料為燧石和黑曜巖。
標本16HB∶19,遠端斷片,長20.3、寬20.1、厚6.7毫米,重2.5克。原料為燧石,形狀近梯形。錘擊石片。同心波不顯著,放射線不明顯。背面半疤半自然面,兩邊平行,側(cè)緣未磨。背部兩條脊之間距離寬,底部為自然面(圖六,6)。
4.斷塊 2件。長27.2~29.9、寬18.5~20.7、厚7.5~12.1毫米,重2.5~4.8克。原料均為燧石。
5.工具 共18件。包括一類二類和三類工具。
(1)一類工具 1件。石錘,標本16HB∶4,長109.1、寬40、厚18.7毫米,重125.5克。原料為砂巖,整體呈長條形,一端有斷裂。因體積較小,且完整的一端有磕碰痕跡,推測應為一修理石錘。石錘一側(cè)邊有清晰的磨蝕痕跡,推測有可能一器多用(圖七,1)。
圖七 一類、二類工具
(2)二類工具 3件。均為刮削器,根據(jù)刃的數(shù)量分為單刃和雙刃,其中單刃包括凸刃刮削器和直刃刮削器;雙刃包括直尖刃刮削器。
①單凸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HB∶15,長26.5、寬31.2、厚11.2毫米,重7.5克。原料為板巖。毛坯為石片且是原料礫石的一半,背面一半石片疤一半自然面,自然面約占背面面積的80%。石片遠端均有不連續(xù)的魚鱗狀使用疤。刃長24.9毫米,刃角15°~50°(圖七,2)。
②單直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HB∶17,長18.6、寬31.4、厚5.2毫米,重2.7克。原料為板巖。毛坯為石片,背面均為石片疤。遠端有明顯的使用疤。刃長12.4毫米,刃角30°(圖七,3)。
③雙刃刮削器 1件。為一尖刃和一直刃。標本16HB∶28,長27.8、寬17.9、厚3.4毫米,重1.5克。原料。為黑曜巖,形狀不規(guī)則,毛坯為石片,背面均為石片疤。A和B所夾角為尖刃,A長3.1、B長12.9毫米,刃角為65°;C為直刃,長17.1毫米,刃角為15°。刃部均有明顯的使用疤(圖七,4)。
(3)三類工具 14件。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鏃(毛坯)。
1)刮削器 12件。根據(jù)刃的數(shù)量分為單刃和雙刃,單刃包括圓頭刮削器、單直刃刮削器、單凸刃刮削器、單尖刃刮削器和單凹刃刮削器;雙刃有雙直刃刮削器。
圓頭刮削器 2件。
標本16HB∶5,長86.4、寬57.9、厚27.6毫米,重117.2克。原料為硅質(zhì)灰?guī)r,形狀近似橢圓形。毛坯為石片。背面大部分為石片疤,少部分自然面。背側(cè)留有較大單層魚鱗狀修疤,正面有不連續(xù)小修疤,均為錘擊修理,復向加工,刃長149.5毫米,刃角52°~63°。整個上部為刃緣,邊緣修理是為修形,A處經(jīng)過簡單加工,是為修理把手,便于執(zhí)握(圖八,1)。
圖八 三類工具(一)
標本16HB∶13,長40.1、寬32.2、厚8.4毫米,重9克。原料為黑曜巖,形狀近似舌形。毛坯為石片近端斷片,背面均為石片疤。背面A處以及兩邊有連續(xù)的單層魚鱗狀修疤,是為修刃,除了錘擊修理,左側(cè)邊的鋸齒形刃應為壓制修理,均為正向加工,刃長80.8毫米,刃角20°~55°(圖八,2)。
單直刃刮削器 3件。長13.7~56.7、寬11.3~49.1、厚1~14.4毫米;重0.3~37.2克。原料均為板巖。
標本16HB∶6,長56.7、寬49.1、厚14.4毫米,重37.2克。原料為板巖,形狀近似正方形。四邊都有多層修疤,且都是連續(xù)的;相互疊壓的多層修疤由鋒利的邊向正反兩面延伸,應是平面垂直砸擊修理以使形狀規(guī)整。A邊磨蝕痕跡明顯,應為刃緣,刃長39.6毫米,刃角30°~66°。因石料較軟,石器表面風化侵蝕較嚴重,疤間輪廓不甚分明(圖八,3)。
單凸刃刮削器 3件。長24.3~53.8、寬25.5~36.3、厚3.1~6.7毫米;重2.1~5.7克。原料為板巖和燧石。
標本16HB∶12,長53.8、寬25.5、厚3.4毫米,重5.3克。原料為板巖。A處有一小的凹缺,B處經(jīng)過兩次打擊形成小的凹缺,推測是用于綁柄特地制作的;C邊為鋒利的自然邊,微凸,且有不連續(xù)的使用疤,應為刃緣,刃長44.7毫米,刃角約10°。A所在的邊經(jīng)過兩次折斷和一次打擊,以及底邊的折斷,目的是修理形狀(圖八,4)。
單尖刃刮削器 2件。長25.6~29.2、寬18.8~19.9、厚3.6~5.3毫米;重1.8~2.8克。原料為流紋巖和黑曜巖。
標本16HB∶21,長29.2、寬19.9、厚3.6毫米,重1.8克。原料為黑曜巖。毛坯為近端斷片。A為鋒利的自然邊,長17.8毫米;B處經(jīng)過數(shù)次反向加工,加工方式為錘擊修理,形成1個凹邊,長16.1毫米;兩邊所夾的角即尖刃,刃角為108°。刃部有明顯使用痕跡,尖刃有明顯磨損(圖九,2)。
圖九 三類工具(二)
單凹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HB∶30,長13.8、寬10.6、厚3.1毫米,重0.4克。原料為石英巖,毛坯為石葉近端斷片,形狀近似梯形。A邊為刃部,錘擊修理,反向加工,使刃部更為鋒利,刃長10.8毫米,刃角54°;B處折斷為修型(圖九,5)。
雙直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HB∶22,長26.2、寬18.5、厚2.9毫米,重1.3克。原料為黑曜巖,毛坯為石片中端斷片,形狀近似長方形。A、B為兩個直刃,利用石片鋒利的自然邊,未經(jīng)修理,有明顯連續(xù)的使用疤。A刃長16.7、B刃長17.4毫米,刃角5°~15°。上下兩端被截斷,為修形,使大小適中、形狀規(guī)整(圖九,3)。
2)砍砸器 1件。標本16HB∶2,長82.8、寬65.4、厚33.3毫米,重234.1克。原料為玄武巖。毛坯為石塊,形狀近扇形。A所在的邊包括整個扇形的凸邊為砍砸器的刃部,刃長128.3毫米,刃角為58°~117°。刃的形態(tài)呈S狀,修理方式為硬錘修理,加工方向為典型的交互加工,且加工距離遠。砍砸器兩面都保留有石皮,石皮占整個石器面積約40%(圖九,1)。
3)石鏃(毛坯) 1件。標本16HB∶4,長36.4、寬18.7、厚4.5毫米,重4.6克。原料為板巖。毛坯為石片,形狀近柳葉形。兩長邊的正反面都有較多連續(xù)修疤,由邊緣向正反面延伸,因此,此石鏃應是使用平面垂直砸擊法修理形狀。兩面均為石片疤,由于石料質(zhì)量較差,石鏃未完全成型,修形也并不完美,因此,可視為1件半成品(圖九,4)。
發(fā)現(xiàn)石器共7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斷塊,具體分析如下。
1.石核 1件。為雙臺面石核。標本16MX∶1,長29.1、寬113.1、厚51.1毫米,重128.2克。原料為硅質(zhì)灰?guī)r。形狀不規(guī)則,有兩個臺面,每個臺面有1個剝片面。錘擊法剝片。A臺面,自然臺面,有1個剝片面且只有1個剝片疤。B臺面,為主臺面,自然臺面,臺面長106.4、寬52.6毫米,臺面角78°~95°;1個剝片面,5個剝片疤,最大剝片疤長17.7、寬10.7毫米。石核形狀很不規(guī)則,自然面約占整個石核表面積的70%,除了兩個剝片面的剝片疤外,石核表面還有很多其他石片疤,但沒有明顯的打擊點(圖一○,1)。
圖一○ 西崗村石器
2.石片 1件。為完整石片,標本16MX∶2,長27.5、寬42.5、厚16.5毫米,重16.5克。原料為凝灰?guī)r。錘擊法剝片,打制臺面,臺面長27.2、寬12.9毫米,石片角為104°。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平,無錐疤,同心波不顯著,放射線不清晰。背面為剝片疤和石皮,石皮約占整個石片的40%,側(cè)緣折斷(圖一○,4)。
3.斷塊 1件。標本16MX∶4,長35.5、寬28.1、厚10.9毫米,重7.7克。原料為石英巖。
4.工具 4件。均為三類工具。類型包括刮削器和雕刻器。
(1)刮削器3件。根據(jù)刃的數(shù)量分為單刃和雙刃,單刃包括單直刃和單凸刃刮削器;雙刃為凹刃凹缺刃刮削器。
單直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MX∶5,長27.4、寬29.4、厚8.1毫米,重5.6克。原料為石英巖。毛坯為石片近端斷片,背面均為石片疤。A邊為刃,長17.9毫米,刃角40°,利用石片鋒利的自然邊作為刃部,未經(jīng)加工,刃緣有連續(xù)的使用疤。B所在邊經(jīng)過連續(xù)三次打擊,是為修形,使石器大小適中、形狀更為規(guī)整(圖一○,2)。
單凸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MX∶3,長44.9、寬32.5、厚12.4毫米,重13.6克。原料為硅質(zhì)泥巖。毛坯為完整石片,背面為石片疤和少部分石皮。A邊為刃緣,有不連續(xù)的魚鱗狀使用疤,刃長33.3毫米,刃角15°~20°;刃部背面有不連續(xù)的單層修疤,屬于硬錘正向加工。B處經(jīng)過簡單加工,為修形(圖一○,6)。
凹刃凹缺刃刮削器 1件。標本16MX∶7,長33.6、寬26.3、厚6.4毫米,重5.6克。原料為黑曜巖。毛坯為石片遠端斷片,背面為石片疤和石皮,石皮約占整個石器表面積的25%。A處經(jīng)過數(shù)次硬錘正向加工形成凹缺刃,凹缺刃長13.1毫米,正中使用磨損痕跡清晰。B處經(jīng)過數(shù)次硬錘反向加工形成凹刃,刃部有連續(xù)的魚鱗狀使用疤,凹刃長20.1毫米,刃角約70°。C和D處經(jīng)過簡單加工,為修形(圖一○,3)。
(2)雕刻器 1件。為修邊雕刻器。標本16MX∶6,長28.6、寬15.5、厚6.8毫米,重3.2克。形狀近長方形,原料為黑曜巖。毛坯為石葉中端斷片,背面均為石片疤。A為雕刻器的刃,由C所在的邊從上往下打擊兩次與D所在的邊經(jīng)過多次正向加工形成,刃呈“一”字形,長6.6毫米,刃角為74°。B所在的邊為石葉的自然邊,存在明顯不連續(xù)的魚鱗狀使用疤,因此,此雕刻器存在明顯的一器多用現(xiàn)象,即既作為雕刻器也作為單直刃刮削器使用,此直刃長24.3毫米,刃角59°。D處折斷,是為修形,使雕刻器形狀更為規(guī)整與精美(圖一○,5)。
發(fā)現(xiàn)的石器共4件。包括石核、工具和斷塊。具體描述如下。
1.石核 1件。為單臺面石核。標本16MB∶1,長76.6、寬116.6、厚118.3毫米,重1368.3克。原料為石英巖,形狀不規(guī)則。錘擊法剝片。臺面為自然臺面,長121.9、寬99.5毫米,臺面角75°~78°。1個剝片面,4個剝片疤,最大的疤長54.2、寬39.6毫米。自然面占整個石核表面積的80%,因此,石核的利用率較低(圖一一,1)。
圖一一 八家子地點石器
2.斷塊 1件。標本16MB∶4,長28.4、寬17.1、厚5.9毫米,重2克。原料為凝灰?guī)r。
3.工具 2件。包括二類工具和三類工具。具體分析如下。
(1)二類工具 1件。為單凹刃刮削器。標本16MB∶2,長77.6、寬76.7、厚34.1毫米,重162.2克。原料為凝灰?guī)r。毛坯為石塊。石料較粗糙,石器節(jié)理面多,造成多處斷裂。A處為凹刃,刃長58.3毫米,刃角約50°,無明顯加工痕跡,利用石塊鋒利的自然邊作為刃部,使用痕跡明顯(圖一一,2)。
(2)三類工具 1件。為鉆器。標本16MB∶3,長48.2、寬20.7、厚8.9毫米,重10.3克。原料為流紋巖。毛坯為石葉中端斷片,背面均為石片疤。A和B所夾的尖角為鉆尖,A邊為直刃,長9.4毫米,反向加工;B邊為凹刃,長10.1毫米,正向加工;因此,整個鉆頭為錯向加工而成,刃角約40°。C處折斷;D和E所在的邊存在連續(xù)相互疊壓的多層修疤,且D邊修疤多為內(nèi)嵌式,E邊修疤都在背面,此鉆器應使用平面垂直砸擊和硬錘正向錘擊兩種修理方式,使鉆器外形精美,大小適中(圖一一,3)。
1.霍家窩棚北山地點的石器工業(yè)特征
(1)石器的原料類型較多,包括板巖、凝灰?guī)r、燧石、硅質(zhì)灰?guī)r、石英巖、黑曜巖、砂巖、流紋巖、瑪瑙和玄武巖。其中板巖、燧石和黑曜巖使用較多,約占原料總數(shù)的25.64%;其次為流紋巖和硅質(zhì)灰?guī)r,約占5.13%;其余原料的石器都很少??傮w來看,石器原料不集中,優(yōu)質(zhì)原料占百分比多。
(2)根據(jù)石器的最大長度,將此地點的石器劃分為微型(N ≤20毫米)、小型(20
(3)石器類型包括普通石核、石片、石葉、斷塊和工具。工具比重較高,約占石器總數(shù)的46.2%。其中三類工具約占總數(shù)的35.9%,約占工具的77.8%,二類工具約占總數(shù)的7.7%,約占工具的16.7%。一類工具約占工具的5.5%。普通石核有3件單臺面石核和2件雙臺面石核,約占總數(shù)12.8%。石片和石葉有完整的、近端斷片和遠端斷片,約占總數(shù)35.9%。斷塊較少,約占總數(shù)的5.1%(表一)。
表一 石器類型比例表
(4)此地點的石核和石片均用錘擊法剝片,且剝片數(shù)量少,類型簡單,無多臺面石核。三類工具有片狀毛坯和塊狀毛坯,但片狀毛坯占絕大多數(shù)。工具修理除了最常用的錘擊法外還有平面垂直砸擊法;多為單層的魚鱗狀修疤,也有多層的。加工方向多樣,以正向為主,反向和復向次之,兼有交互加工。
(5)三類工具中修理刃緣與修形為主,修理把手較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類有意識、有選擇性地根據(jù)不同情況的毛坯,制作出更加適用于生產(chǎn)和生活的工具,但對于石器精美程度沒有過高要求。
2.西崗村地點的石器工業(yè)特征
(1)石器的原料包括硅質(zhì)泥巖、凝灰?guī)r、石英巖和黑曜巖。原料均為優(yōu)質(zhì),但不集中。
(2)石器類型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斷塊、三類單直刃刮削器、單凸刃刮削器,凹刃凹缺刃刮削器和修邊雕刻器。雖然石器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很少,但類型較多。
(3)根據(jù)石器的最大長度,將此地點的石器劃分為小型(20~50毫米)和中型(50~100毫米)兩個等級。中型1件,小型6件。可見,此地點的石器是以小型為主的石器工業(yè)類型。
(4)石核和石片的剝片方法均為錘擊法,石核除了正常的剝片疤外有很多沒有明顯打擊點的石片疤,推測是由于石核的突出部分受到打擊,石片剝落時帶離形成的。工具均為三類工具,多修形修刃,其中的1件是以石葉的中端斷為毛坯加工而成的雕刻器,修理的較為精美,且存在明顯的一器多用現(xiàn)象,除了雕刻刃外,還有一直邊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由此可以推測,古人制作工具有時候并不是有明確目的地制作某一種特定功能的工具,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兼而用之。
3.八家子地點的石器工業(yè)特征
(1)石器數(shù)量較少,僅有4件。石器的原料包括石英巖、凝灰?guī)r和流紋巖。其中凝灰?guī)r2件,占原料總數(shù)的50%;石英巖和流紋巖各1件,皆占25%??傮w來看,石器原料不集中,但均為優(yōu)質(zhì)原料。可見當時的人類對石料的利用有一定的選擇性。
(2)根據(jù)石器的最大長度,將此地點的石器劃分為小型(20 (3)石器類型有石核、斷塊、二類和三類工具各1件,數(shù)量很少。二類工具單凹刃刮削器為塊狀毛坯;三類工具鉆器以石葉中端斷片為毛坯,利用錯向加工來修理鉆頭刃尖,平面垂直砸擊和錘擊法修理形狀,使鉆器大小適中,外觀精美。 1.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地點工業(yè)特征的對比分析。 (1)三個地點石器原料類型多樣,均使用較為優(yōu)質(zhì)的原料來制作石器,有相當比例的石器礫石面磨圓度較好,因此,其原料的來源應是當?shù)氐暮勇┎杉?。霍家窩棚原料中燧石占有很大比例,以此為原料的石制品器形都較小,西崗村和八家子則不見燧石。霍家窩棚北山地點和西崗村地點距離黑曜巖產(chǎn)地長白山很遠,但石器原料中黑曜巖占有一定比例,且器形都很小,其來源推測為古人類在向北遷徙過程中,攜帶或者水流搬運作用的結(jié)果。 (2)霍家窩棚北山地點石器數(shù)量較多,種類豐富,包括石錘、石核、剝片、工具等,反映了較為完整的石器加工技術(shù)鏈條和相對完整的工業(yè)特征;且三類工具中刮削器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西崗村和八家子地點石器數(shù)量和類型都較少,古人應在此短暫停留過。三個地點均存在石葉技術(shù),且占有一定比例。 (3)錘擊法修理是三個地點工具的主要修理方法,皆以正向加工為主,反向次之,且霍家窩棚北山地點和八家子地點除了錘擊法修理外還出現(xiàn)平面垂直砸擊修理方法。 (4)三個地點的石器大小均是以小石器為主的工業(yè)類型。 (5)三個地點石核均為單臺面和雙臺面,且每個臺面僅有1個剝片面,每個剝片面一般有1—4個剝片疤,每個剝片疤尺寸也較??;保留石皮面積約占石核總面積50%以上,因此,三個地點石核利用率都較低。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三個地點除石器的原料略有不同外,其余的工業(yè)特征基本一致??梢?,三個地點應屬于同一個工業(yè)類型,即小石器工業(yè)類型。 2.與其他地點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三個地點石器的分析研究,其工業(yè)特征屬于小石器工業(yè)類型。這三個地點均屬于穆棱河流域,與鄰近的海浪河流域舊石器遺址群③工業(yè)特征相比,都屬于分布于東北中部丘陵地區(qū)的小石器工業(yè)類型。石器原料種類以及主要原料都較為類似,主要利用板巖、黑曜巖和燧石,石英巖和凝灰?guī)r也占一定比例,不同的是,海浪河流域石器原料中角巖占比較大,而上述三個地點則不見角巖。石器技術(shù)方面,兩個流域的石器工業(yè)均已石片工業(yè)為主,都存在石葉技術(shù)。從石核類型看,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的石核都屬于自然臺面的簡單石核,不存在預制臺面現(xiàn)象,也未發(fā)現(xiàn)類似海浪河流域的石葉石核、勒瓦婁哇石核和柱狀石核。在工具的修理方面,海浪河流域存在軟錘修理技術(shù)④,而穆棱河這三個地點則沒有發(fā)現(xiàn)明確軟錘修理技術(shù)的存在。由此推斷,這三個地點石器工業(yè)技術(shù)與海浪河流域相似,但技術(shù)顯的更加落后。 三個地點所在的穆棱河流域地處東北偏東靠近長白山地區(qū),但與長白山地區(qū)石器工業(yè)特征相比差異較大⑤,長白山地區(qū)石器石料絕大多數(shù)為黑曜巖,其他原料種類都極少,而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雖有黑曜巖石料,但僅占一定比例。在石器工業(yè)技術(shù)方面,長白山地區(qū)石葉、細石葉技術(shù)發(fā)達,發(fā)現(xiàn)有楔形、錐形和船底形細石核,并且石核預制臺面情況較多,而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則不存在細石葉技術(shù),且石核均以自然臺面剝制石片。由此可見,穆棱河流域這三個地點雖然距離長白山地區(qū)很近,但石器工業(yè)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從周圍地理環(huán)境分析,三個地點皆分布于穆棱河的三級階地上,地勢緩和,距離水源較近,適合古人類在此地進行生產(chǎn)活動或者短暫停留。三個地點原料種類較多,且優(yōu)質(zhì)原料占有相當比例,反映出該地古人類很好地適應了當?shù)氐沫h(huán)境。三個地點所發(fā)現(xiàn)的石器數(shù)量并不多,但類型比較豐富,通過對地點石器類型及功能的分析,此地可能是進行生產(chǎn)、生活的臨時性場所。 霍家窩棚北山、西崗村和八家子地點的石器皆出土于三級階地的耕土層中,沒有明確的地層堆積。由于未發(fā)現(xiàn)共存的哺乳動物化石,也未發(fā)現(xiàn)磨制石器和陶片,加之石器風化程度很弱,因此,僅通過將三個地點與其他地點的石器類型進行對比分析,皆暫歸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6JJD780008)中期研究成果。 附記:參加調(diào)查人員有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騫,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陳全家、李萬博、崔祚文,穆棱市文體新局原輝,穆棱市文物事業(yè)服務中心倪春野、張利軍、張忠權(quán)和姚磊。調(diào)查期間得到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穆棱市政府和文物事業(yè)服務中心等單位領(lǐng)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執(zhí)筆:楊樞通 倪春野 李有騫 陳全家 魏天旭 注 釋: ① 陳全家:《吉林鎮(zhèn)賚丹岱大坎子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本文的分類是依據(jù)陳全家教授的分類標準:石核、石片、斷塊、一類工具、二類工具(未經(jīng)第二步加工而直接使用的石片)和三類工具(經(jīng)第二步加工:修刃、修形或修理把手)。 ② 衛(wèi)奇、裴樹文:《石片研究》,《人類學學報》2013年第4期。 ③④李有騫:《黑龍江省中部山區(qū)舊石器遺存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草原文物》2016 年第1期。 ⑤ 陳全家、王春雪:《東北地區(qū)近幾年舊石器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考古學研究》(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83頁。(二)對比分析
(三)地點性質(zhì)
(四)年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