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球 熊思清 龍大治 傅恩君 劉彧
在泌尿系統(tǒng)損傷疾病中,尿道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臨床疾病[1-2]。既往單純性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瘺術需要再次手術,住院時間長,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日益廣泛應用于臨床,傳統(tǒng)開放手術目前已逐步被微創(chuàng)尿道會師術取代[3-4],但對于尿道損傷應首選何種治療方法目前仍存在爭議,因此,比較上述手術方法的療效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本課題尋找一種更安全有效、便于推廣的手術方案,以治療尿道損傷。
1.1 一 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1 年12 月吉安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尿道損傷患者68 例,納入標準:(1)男性;(2)均有尿道外口溢血等臨床癥狀。排除標準:(1)有嚴重骨盆骨折伴移位;(2)合并惡性腫瘤。依據(jù)手術方法分為開放性尿道吻合術組(尿道吻合術組)、B 超定位經(jīng)皮膀胱穿刺聯(lián)合輸尿管鏡下尿道會師術組(尿道會師術組),各34 例。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尿道吻合術組 采用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在下腹部正中開切口,顯露并切開膀胱,吸盡尿液。經(jīng)尿道內口向尿道遠端插入導尿管,顯露尿道損傷部位,經(jīng)尿道外口插入導尿管,將尿道遠端斷端尋找出來,向尿道及膀胱導入導尿管。對兩側尿道斷端各1 cm 進行游離,修剪使其平整,用腸線間斷縫合尿管,留置恥骨后引流管,并留置膀胱造瘺管,常規(guī)縫合會陰部、腹部各層切口。術后保持引流管、尿管通暢,給予患者常規(guī)靜脈滴注抗生素。術后5~7 d、4~8 周分別拔除引流管、導尿管,在患者排尿通暢的情況下將膀胱造瘺管拔除,而如果患者排尿不暢,則定期擴張患者尿道。
1.2.2 尿道會師術組 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B 超探查了解膀胱、前列腺及周邊腹腔內臟器情況,取膀胱高位穿刺,建立通道。用筋膜擴張器擴張穿刺口到F16 左右,置入輸尿管鏡,探查膀胱。找出尿道內口,在輸尿管鏡下向后尿道3~5 cm 處探入F15 輸尿管導管,固定導管后退鏡。經(jīng)尿道外口將輸尿管鏡置入尿道,探查尿道遠端斷裂口,找出F15 輸尿管導管,用取石鉗將其拉出尿道外口。剪除F15 輸尿管導管頭端,置入斑馬導絲,撤除F15 輸尿管導管。剪除F22 三腔導尿管頭端,將斑馬導絲引入三腔尿管,將F22 三腔導尿管推入膀胱,將斑馬導絲拔除后向尿管氣囊注入30 mL 水。用紗布在大腿內側固定尿管,將F16 尿管留置在膀胱造瘺口,術后4~8 周拔除。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療效。痊愈:術后患者完全無尿道出血等癥狀,最大尿流率[用尿流率計(尿流率圖記錄儀)描記下排尿過程連續(xù)的即刻尿流率數(shù)值曲線的峰值]在15 mL/s 及以上;好轉:術后患者具有較輕的尿道出血等癥狀,最大尿流率在10~14 mL/s;未愈:術后患者的尿道出血等癥狀沒有減輕或加重,最大尿流率在9 mL/s 及以下[5]??傆行?痊愈+好轉。(2)圍手術期指標。(3)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4)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表示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尿道會師術組34 例,年齡30~49 歲,平均(39.25±6.42)歲;傷后至就診時:30 min~4 h 11 例,5~22 h 23 例;疾病類型:前尿道損傷18 例(52.94%),后尿道損傷16 例(47.06%);致傷原因,擠壓傷21 例(61.76%),騎跨傷8 例(23.53%),醫(yī)源性損傷5 例(14.71%)。尿道吻合術組34 例,年齡31~50 歲,平均(39.96±6.21)歲;傷后至就診時間:30 min~4 h 12 例(35.29%),5~22 h 22 例(64.71%);疾病類型:前尿道損傷19 例(55.88%),后尿道損傷15 例(44.12%);致傷原因:擠壓傷20 例(58.82%),騎跨傷7 例(20.59%),醫(yī)源性損傷7 例(20.59%)。兩組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尿道會師術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手術時間短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兩組膀胱沖洗時間(需要用生理鹽水沖洗膀胱的持續(xù)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比較 術前,兩組殘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尿道會師術組殘余尿量少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最大尿流率高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兩組術后的殘余尿量均少于術前(P<0.05),最大尿流率均高于術前(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比較()
表2 兩組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比較()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尿道會師術組總有效率91.18%(31/34),高于尿道吻合術組的61.76%(21/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173,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尿道會師術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88%(2/34),低于尿道吻合術組的50.00%(17/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34,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現(xiàn)階段,在尿道損傷的治療中,手術治療較為常用[6-7],傳統(tǒng)開放性尿道吻合術具有清晰的術野,但是具有較長的手術時間、較高的術后尿道狹窄、勃起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近年來,輸尿管鏡聯(lián)合B 超定位穿刺尿道會師術日益廣泛應用于臨床[8-9]。B 超定位經(jīng)皮膀胱穿刺聯(lián)合輸尿管鏡下尿道會師術在B 超定位下穿刺,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手術醫(yī)師能夠在術中精準操作,減小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有效避免再次尿道損傷,從而縮短手術時間,為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提供有利條件[10-11]。同時,B 超定位經(jīng)皮膀胱穿刺聯(lián)合輸尿管鏡下尿道會師術具有較高的手術成功率,大部分患者的尿道連續(xù)性能夠Ⅰ期恢復[12-13]。此外,B 超定位經(jīng)皮膀胱穿刺聯(lián)合輸尿管鏡下尿道會師術能夠顯著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從而改善患者預后[14-16]。
本研究結果表明,尿道會師術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尿道吻合術組(t=39.008,P<0.05),手術時間短于尿道吻合術組(t=16.282,P<0.05),住院時間短于尿道吻合術組(t=13.199,P<0.05),但兩組膀胱沖洗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79,P>0.05),原因為該術式在B 超定位下穿刺,為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提供有利條件。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手術后,尿道會師術組殘余尿量少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最大尿流率高于尿道吻合術組(P<0.05)。尿道會師術組總有效率91.18%(31/34),高于尿道吻合術組的61.76%(21/34)(χ2=8.173,P<0.05),原因為該術式具有較高的手術成功率,大部分患者的尿道連續(xù)性能夠Ⅰ期恢復[17-20]。
有學者認為,開放性吻合術術中各種器械損傷導致患者術后具有較高的尿道狹窄、勃起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將導管導入過程中將加重尿道損傷,破壞尿道結構,引發(fā)尿道狹窄;切口將尿道暴露出來的過程中引發(fā)勃起障礙[21-22]。本研究結果表明,尿道會師術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88%(2/34),低于尿道吻合術組的50.00%(17/34)(χ2=16.434,P<0.05),說明該術式能夠顯著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尿道損傷治療中,與開放性尿道吻合術相比,B 超定位經(jīng)皮膀胱穿刺聯(lián)合輸尿管鏡下尿道會師術的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