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高昇, 郭思恩
患者男,48歲。因“外傷后右下肢腫脹伴靜脈曲張20年,潰瘍4年”入院?;颊?0年前因右腹股溝刀傷行清創(chuàng)縫合術,術后發(fā)現(xiàn)右側腹股溝處出現(xiàn)搏動性腫塊,右下肢逐漸腫脹,淺靜脈曲張逐漸加重,4年前右側小腿出現(xiàn)皮膚破潰,創(chuàng)面逐漸擴大,不愈合(圖1①)。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右側股深動脈進入右髂外靜脈,右下肢深、淺靜脈曲張并見大量側支循環(huán)血管,右側股總動脈至腘動脈及其伴行的靜脈不同程度瘤樣擴張(圖1②④)。下肢靜脈彩色多普勒超聲示:右下肢股總靜脈內徑增寬,呈混雜血流信號,右股深、腘靜脈血流通暢。入院后DSA造影示;右股深動脈開口處見AVF,瘺口直徑約為10 mm(圖1③),右髂外靜脈瘤樣變明顯。術前診斷:右側創(chuàng)傷性股動靜脈瘺伴右髂外靜脈瘤樣變。于2020年6月4日局麻下行經(jīng)左股動脈逆行穿刺,翻山右側髂外動脈造影,測量股動脈直徑為近端12 mm,遠端7 mm,選擇置入直徑13 mm、長度10 cm的viabahn覆膜支架。因右側髂股動脈彎曲畸形,支架無法送至預定位置,改為全麻取右側腹股溝原手術疤痕位置直切口,逐層分離,但因存在大量瘢痕組織及曲張血管,致解剖結構不清,出血多,無法暴露股動靜脈,遂在左側肱動脈穿刺置管,置入豬尾導管于腹主動脈下段造影,確認瘺口位置。在路圖下行右側股淺動脈中上段逆行穿刺,引入導絲,并在路圖下切口范圍內行股總動脈順行穿刺,再次造影確認穿刺位置位于瘺口上方,將抓捕器置入引出導絲,進一步將支架置入,覆蓋瘺口,支架釋放后造影示股動脈近端和遠端通暢,未出現(xiàn)移位或貼合不良,AVF完全消失(圖2①)。術后患者右下肢腫脹逐漸減輕,無不良反應。術后3個月復查CT示支架通暢,無移位、斷裂、血栓形成,右髂外靜脈瘤較前縮小,右下肢潰瘍逐漸愈合(圖2②③④)。術后6個月、12個月B超復查下肢血管,顯示支架內血流通暢,無血栓形成。
圖1 術前視診及影像資料
圖2 術后視診及復查影像資料
創(chuàng)傷性動靜脈瘺(traumatic arteriovenous fistula,TAVF)臨床上相對少見,多由各種原因的外傷導致血管異常連通,以下肢多見[1-2]。近年來,隨著外傷、醫(yī)療穿刺的增多,TAVF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多數(shù)患者延遲數(shù)年后才出現(xiàn)癥狀,常表現(xiàn)為廣泛淺靜脈曲張和患肢腫脹等[2]。TAVF可由超聲初步篩查,隨后借助CTA、血管造影檢查等明確瘺口類型、位置,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3],從而指導治療。
目前針對TAVF主要有兩種治療方案,傳統(tǒng)常采用動靜脈瘺切除術、動脈重建術、單純瘺管結扎術等開放手術[4-5],但應用于局部靜脈增多增粗、多個瘺口或伴有假性動脈瘤等患者時,因其解剖結構復雜而暴露困難,術中造成副損傷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腔內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術后恢復時間短等優(yōu)勢,逐漸被認為是TAVF的首選治療方式[6-9]。國內外對TAVF行腔內治療的病例報道顯示,均獲得較好的療效[10-14]。本例患者的患肢開放手術暴露動靜脈難度高、創(chuàng)傷大,術前討論并結合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意愿后考慮行腔內支架修復。術中發(fā)現(xiàn)瘺口與股深動脈關系密切,且位于髖關節(jié),置入支架時曾擔心關節(jié)活動引起的支架移位、斷裂,以及封閉股深動脈后可能引起的大腿肌肉缺血的風險。但術后隨訪未見組織缺血表現(xiàn),考慮其通過側枝血管代償完成供血。
因患者的瘺口位于關節(jié)處,動脈近端及遠端直徑不同,常規(guī)支架不能滿足治療要求,最終選擇以Viabahn覆膜支架作為修復材料。Viabahn覆膜支架具有良好的柔順性和抗彎折能力,是目前適用于處理跨關節(jié)病變的支架之一[7,15-18]。本例患者術中曾轉全麻切開,切開后證實該處解剖結構復雜,未能成功暴露股動靜脈,隨后采用雙向入路導絲對接并聯(lián)合導絲抓捕技術以建立輸送支架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在釋放支架后,若出現(xiàn)支架膨脹不良,遠端流出道不暢,可在支架植入后選擇直徑等同或小于支架直徑1 mm的球囊后擴張,使其充分附壁并適度擴張。本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兩端均貼合良好,說明這類覆膜支架在跨不同直徑的管腔內有良好地貼附性,可有效降低夾層及內漏發(fā)生率。
對于復雜的TAVF患者,覆膜支架植入是一種簡便、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其中Viabahn覆膜支架在跨血管節(jié)段、跨關節(jié)中有良好實用性,有望成為治療復雜TAVF的優(yōu)先選擇,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其長期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