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靜萍, 劉國鵬, 尹媛媛, 何 苗, 李 燕
踝臂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是踝部動脈收縮壓與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能夠無創(chuàng)、客觀、有效地反映動脈血供情況,用于篩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目前,國內下肢ASO術后護理方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合理應用疼痛評估工具、使用鎮(zhèn)痛藥物、不同運動方式的選擇等[1-3]。本研究通過培訓護理人員規(guī)范采集ABI數據,通過手術前后ABI量化分析,制定適合患者的術后護理方案,為構建下肢ASO圍術期??谱o理方案提供依據。
根據便利抽樣法共納入下肢ASO患者80例,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40例為對照組,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40例為試驗組。納入標準:①經DSA確診下肢ASO;②Rutherford分級為2~5級;③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運功功能障礙或不能配合;②合并患肢嚴重潰瘍、壞疽及感染;③合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③合并心、肝、腎的嚴重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①健康指導及心理疏導;②鼓勵攝入低脂、富含維生素,適量優(yōu)質蛋白飲食,戒煙戒酒;③規(guī)范應用疼痛評估工具,遵醫(yī)囑鎮(zhèn)痛[4];④注意患肢保暖與潔凈,局部擦浴水溫宜40~50℃,避免使用熱水袋及熱水泡腳,鞋襪寬松、舒適;⑤患肢創(chuàng)面定期換藥,避免局部受壓;⑥適當運動,以患肢未感疼痛或疼痛程度不加劇為原則,能夠下床活動的患者步行30~40 min,1~2次/d[5],臥床患者Buerger運動,5次/組,3~4組/d。
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案的基礎上,規(guī)范ABI操作,統(tǒng)一ABI測量時間及頻率,依據ABI測量結果,制定適合個體患肢血運情況的運動護理方案并落實。
建立護理方案構建團隊:由介入科主任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護理組長2名、ABI廠家技術專家1名組成,建立ABI測量標準操作流程,基于ABI結果構建下肢ASO圍術期護理方案并督導、落實。主任醫(yī)師負責評價患肢血運情況及隨訪群內答疑;護士長制定??谱o理方案,制作健康教育宣傳冊,ABI檢測資格考核;護理組長負責ABI檢測及專科護理方案的落實;ABI技術員負責ABI技術支持。
ABI操作步驟:ABI測量前受檢者準備和環(huán)境要求同四肢血壓測量。①患者平臥,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右側肱動脈與心臟呈同一水平;②纏繞肢體壓力帶,下緣距離肘窩上方2 cm,松緊以能插入一指為宜;③右肱動脈搏動標記部位涂耦合劑;④將探頭放在耦合劑處,打開多普勒血流探測儀;⑤肢體壓力帶充氣后緩慢放氣至聽到第一聲血流聲頻,此時讀數即為右上肢血壓值,記錄數值;⑥依次測量并記錄右下肢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血壓及波形;⑦同法,左上肢血壓讀值,左下肢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血壓讀值及波形記錄。
ABI測量時間及表格設計:ABI記錄表格內容為姓名、年齡、住院號、診斷、手術日期及名稱、測量時間及結果。ABI測量時間為入院當日、術前1 d、術日,術后住院患者每周測量1次,出院后患者每月測量1次。根據手術當日ABI制定術后護理方案,基于ABI構建下肢ASO圍術期分層次護理方案。
出院患者護理方案落實及隨訪:科室自建微信群,出院前遵循患者自愿原則入群。群功能:①群內每天推送運動提醒,患者根據出院前制定的運動方案發(fā)送運動照片打卡,未打卡者由群管理員私聊;②群內醫(yī)生每天定點答疑,不定期推送宣傳知識;③提醒患者每月最后一周來院復查,隨訪3個月。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①患肢“5P”癥狀(疼痛、蒼白、無脈、感覺異常、運動障礙);②再灌注損傷癥狀(潮紅、水皰、破潰等);③患肢潰瘍愈合情況,顯著改善:至少2項“5P”癥狀緩解、無再灌注損傷且潰瘍創(chuàng)面干燥,趨向愈合;改善:“5P”癥狀緩解或潰瘍創(chuàng)面趨向愈合1項,且無再灌注損傷發(fā)生;無改善或惡化: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日?;顒幽芰Γ夯颊邿o痛行走距離及最大行走距離。
ABI:對比觀察患者術前、術后回室即刻、術后4周、術后12周ABI的動態(tài)變化。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 [例(%)]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點AB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術后第12周兩組間AB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6),其他時間點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ABI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ABI比較 (±s)
?
兩組患者術后第4周、第12周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第4周、第12周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點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術后第12周兩組間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比較 (米,±s)
表4 兩組患者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比較 (米,±s)
?
腔內治療是解決下肢ASO嚴重肢體缺血的首選方案[5-7]。近幾年開始用于患肢術前初步評估的ABI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選篩查方法[8-12]。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ABI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ABI能間接反映介入術后下肢病變動脈血管開通情況。下肢ASO圍術期直至出院后隨訪期間,定期ABI聯(lián)合多普勒或CT檢查,能夠無創(chuàng)、連續(xù)、客觀反映治療前后及恢復期動脈阻塞和肢體遠端缺血程度。
規(guī)范操作是準確測量ABI的前提和基礎,ABI測量中需注意以下幾點:①ABI動態(tài)觀察期間統(tǒng)一測量點,首次測量標記測量部位,確保測量結果更具有可比性;②超聲探頭應放在目標動脈搏動感較強的部位,并朝向血流方向;③充氣和放氣勻速;④選擇血流聲音較清楚、響亮或波形峰值較高、清晰的數值讀數,及時記錄;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個部位連續(xù)測量2~3次,取平均值。
下肢ASO術后并發(fā)患肢缺血再灌注損傷是意外保肢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13]。術后通過ABI動態(tài)觀察,能夠早期篩查缺血再灌注損傷高風險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肢存活,保障肢體功能。本研究將ABI作為ASO圍術期護理的常用檢測項目,基于ABI結果制定或調整??谱o理方案。術前ABI為中、重度肢體缺血,術后當日ABI提升一個等級的患者,提示患肢再灌注損傷風險較大,需抬高患肢,加強患肢觀察,必要時遵醫(yī)囑用藥。對照組2例患者術后24~48 h小腿和足部腫脹逐漸加重,皮膚紅腫伴有大小不一的水皰形成,后期部分水皰融合,皰內液體由清亮轉為渾濁,表皮剝脫暴露創(chuàng)面繼發(fā)創(chuàng)面感染,1例合并血清轉氨酶升高,經抬高患肢、止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抗感染、保肝、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等治療措施,雖然轉歸良好但給患者帶來了痛苦和經濟損失。試驗組1例患者術后ABI提示存在再灌注損傷風險,患肢皮膚局部發(fā)紅,立即抬高患肢,給予硫酸鎂局部濕敷和藥物治療,再灌注損傷未再進展,術后第3天患肢癥狀恢復正常。
規(guī)律的運動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最大步行距離、生活質量和生活能力。2015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6]建議:每次步行30~45 min,每周至少3次,至少持續(xù)12周。但臨床中,部分患者因患肢疼痛,無法耐受下地運動或較長時間的運動量,部分術后轉歸良好的患者因存在運動恐懼和知識缺乏,運動量不足以最大限度促進側支代償、緩解肌肉疲勞、提高整體運動能力及范圍。也有患者盲目選擇超過肢體循環(huán)負荷的運動,加重局部組織損傷及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因此,有必要基于ABI量化分析制定適合個體的、分層次運動方案,并于出院后根據ABI、影像學檢查、臨床癥狀體征實時調整方案。本研究中,術后ABI<0.4的患者,患肢重度缺血,運動方式為床上Buerger運動,其余患者均為Buerger運動+行走訓練,并根據ABI改善程度,調整運動總時長、步行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定匹配患肢組織灌注與功能狀態(tài)的階梯式運動康復訓練方案。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試驗組第4周最大行走距離、第12周無痛行走距離均優(yōu)于對照組。
規(guī)范采集ABI數據,基于ABI建立并調整圍術期專科護理方案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并預防患肢再灌注損傷、改善患肢功能,幫助患者養(yǎng)成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重新建立健康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