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芳
每個人都擁有愛,都是在愛的關懷下成長的。翻開《中學生守則》: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科學,珍愛生命,自尊自愛;熱愛集體,熱愛大自然……10條守則中,有6條直接要求學生用“愛”對待自然、國家、集體和個人,足見教會學生“愛”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是班主任的一大課題。近年來,我在實踐中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用行動來體現愛,將抽象的教育具體化,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愛”。
“我愛我的家,弟弟、爸爸、媽媽……”悠揚悅耳的歌聲又一次在教室里響起,我班關于“愛的教育”系列主題班會開始了。
“愛是不吵架……弟弟有啥我有啥?!比耸巧降鹊?,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往往會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而產生歧視他人的心理。針對這一現象,我及時召開班會,把身邊和在網上搜集整理的關于“愛”的教育的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和體會愛與被愛的內涵。
關于“愛同學”?!巴瑢W兩字喊出口,總讓人感覺是那么親切。蕓蕓眾生,茫茫人海,讀書人多著呢,怎么偏偏我們就成了同學?婚姻可以選擇,朋友可以選擇,但誰做自己的同學卻不能選擇,成為同學是我們難得的緣分。同學們,這番話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苯又?,我進一步補充道:初中三年過得很快,同學情是最為單純、最為寶貴的,因為它不摻雜任何的功利與企圖,它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為珍貴的情感。因此,關心同學、平等待人,是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該做到的。
關于“愛父母”。愛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自然的情感,然而,對于中學生來說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因為這個年齡的學生,常出現青春期逆反心理,突出表現在親子沖突上?;蛟S因為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還不太懂事,他們常常不明白家長掛在嘴邊的嘮叨是一種愛,還不能體會父母的艱辛付出也是愛。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忽略父母的感受,認為來自父母的愛是理所當然的。為此,我告訴孩子們:愛父母就是讓家長放心,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讓父母高興,從某種角度講,這就是最大的孝敬。
關于“人人平等”。由于我們班級中外來務工子女占了大部分,個別城市里的孩子多多少少有一些瞧不起這些同學。為了讓他們走出這一認知誤區(qū),我告訴他們:無論是繁華的北上廣等大城市,還是我們縣城,城市是依賴于農村而存在的。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其實祖輩上也是農民??梢哉f,沒有農村和農民,沒有農民的辛勤勞動,就沒有城市現在的繁華。平等地尊重并愛所有人,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一堂堂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一次次的循循善誘,讓愛的種子悄然植根于孩子的心田:同學間的爭斗少了、倒剩飯的桶變小了、窗臺上一盆盆的植物越來越茁壯……
“愛的教育”系列主題班會讓孩子們心里有了愛,讓世界變得更親切,也讓生活有了新的滋味。
“又有檢查了,還得做衛(wèi)生,煩死了!”
“每次有檢查都這樣,真是的!”
幾乎每一次大型活動前,學生都會有各種牢騷,怎么辦?臨時班會《歡迎你,尊貴的客人》起了重要作用。
“同學們請回憶一下,每一次家里來客人,你們會怎么做?”
“打掃衛(wèi)生、收拾房間,可能還會添置一些東西,還要準備水果……”
“為什么要做這些?”
“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也為了展示出家中最好的一面……”
“做完這些,家中會有哪些變化?”
“屋子更干凈、整齊了,心情更暢快了,有時候還會添加新的物件……其實,也挺好的!”
“那你想想,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大家庭的學校,為什么要在有人來檢查的時候做好多準備工作呢?”“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讓學校不斷地上新臺階!”通過這樣一次臨時班會,學生的心氣順了,工作自然容易開展。
仔細思考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愛集體的教育不應該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該體現在每一次活動中。在我們班級中,諸如做衛(wèi)生、擦黑板、送飯箱等日常繁雜的工作,其實都需要學生用愛心去完成?!拔覟槿巳?,人人為我?!彪m然這個說法很通俗,但確實很實用。
教育過程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認真參加每一次升旗儀式是熱愛祖國的體現;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是熱愛科學的前提;愛護花草樹木、關愛小動物、提倡低碳生活,熱愛自然要落實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
當孩子們學會感動、學會去愛時,幸福也就離他們又近了一步。
“這位同學,請把柜子里的東西拿出來一些,把柜門關好!”
開學伊始,類似的提醒時常在教室里出現。原來,隨著學校硬件設施的提升改造,樓道中暖氣兩旁安裝了美觀的書箱,體積不大卻非常實用,給學生盛放物品帶來了極大便利。但部分學生使用不當,無意中塞入了太多東西,導致有時柜門關不嚴,這樣既影響了樓道的美觀,又縮短了柜子的使用壽命。面對這種情況,單純地提醒往往只是一時起作用,而且次數多了,會讓學生感到厭煩。
怎么辦呢?我及時召開了關于“愛器物”的班會?!耙恢嘁伙?,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告訴學生:在手工制作的年代,匠人勞心勞力,注重功能也講究樣式,或拙或巧或剛或柔,干良心活,吃手藝飯,他們讓一個民族的風格與審美在一筷一碟一桌一椅之間,源遠流長……
愛器物,已不單單是對學校公物的愛護,更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作為學生,能夠時時想到愛器物,進而延伸到愛他人、愛學校,何愁他們走入社會后不懂愛呢?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學校走廊上的液晶電視屏上,赫然打出這句發(fā)人深省的話。對于這些用現代設施所展示出來的流動的文化,我們豈能錯過:利用課前2分鐘,引導學生說說內容、談談體會、聽聽指導。日積月累,我們的孩子就會在自尊、自愛、自強的路上走得更遠。
“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充滿快樂擁有平安,讓愛永遠住我們的家……”作為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用行動去書寫“愛”,用行動引導學生學會“愛”,才能讓學生心底永存著一份善良與美好,并感知“因為有愛,所以世界才那么美好”。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