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建山 江蘇省昆山中學
基于“唯物史觀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這一要求,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必須在唯物史觀的視角下進行認識和把握。而真正的唯物史觀離不開科學的實踐論,“(唯物史觀)正是以揭示人的實踐本質或實踐的人學本質而給歷史以客觀的承認、尊重,從而發(fā)揚了人類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唯物主義推進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最新階段,成為‘新唯物主義’”。筆者結合近期執(zhí)教的“秦漢史專題復習課”內容,從馬克思科學實踐論的視角闡述人與時間、空間的一體和互動關系,并用“社會歷史時空”這一概念來概括它們之間的關系。
具體而言,社會歷史時空由人的社會歷史活動所界定的社會歷史時間和社會歷史空間組成。社會歷史時間包括時段、時勢和時機,社會歷史空間包括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結構空間,人的社會歷史活動與客觀時空一體共存,社會歷史時間和空間二者可以通過改變社會歷史活動的方式發(fā)生轉換。
從長時段來看,中國大致以長城一線劃分,人與當?shù)刈匀坏乩憝h(huán)境長時間的互動決定了這條線兩邊的人民分別是以農耕和游牧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秦朝沒有大規(guī)模治理游牧地區(qū)的經驗,對于農耕地區(qū)有比較成熟的治理經驗,即實行郡縣制,把全國人民納入統(tǒng)治當中。簡言之,長時間的人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互動所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它所適宜的地方治理的手段和制度。從中時段來看,一方面,秦朝在全國全面推行郡縣制是對之前周朝已經實行了八百年的分封制的否定;另一方面,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制度“實驗”,為之后兩千年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設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模式。從短時段來看,一方面,郡縣制在全國推行加強了秦朝中央集權,鞏固了秦朝的統(tǒng)一局面;另一方面,過急、過快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不利于秦朝的長治久安,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時勢是一個時代的潮流和趨向,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時勢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歷史大轉折的時期,舊的潮流和新的潮流往往交織并存,共同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發(fā)揮作用。秦始皇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時勢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一運動前提下的“臨門一腳”。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審時度勢,為“懲戒秦亡孤立之敗”,分封同姓諸侯王。后來諸呂叛亂,郡縣官吏消極觀望,劉姓子弟依靠封國的力量興兵討伐,一舉消滅諸呂,維護了劉氏統(tǒng)一政權。依據當時的時勢而言,封國是鞏固國家統(tǒng)一,維護中央權威,穩(wěn)定政局的力量。后來,封國勢力尾大不掉,偏離了統(tǒng)一的方向和潮流,逆時勢而動的“七國之亂”最終被平定,統(tǒng)一的時勢愈發(fā)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時機是在歷史時段大趨勢中的某一關節(jié)點,某一瞬時。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的瞬時,決定著此后一個時段的歷史演變。”對時機的把握可以看作是歷史發(fā)展必然性過程中的偶然性,偶然性對歷史必然性的實現(xiàn)起到加速或延緩的作用。秦始皇在秦朝初建立時,對統(tǒng)一的時勢有清醒的認識,但他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時機把握上操之過急。丞相王綰等人曾建議:“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他的建議考慮到了當時的時間和空間條件,即“初破”和“地遠”,指出在全國全面推行郡縣制的時機還不成熟,并且得到了群臣的贊同。但是,他的建議并未被秦始皇采納。相反,漢武帝是在西漢建立已過半個世紀之久,才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王侯的勢力,逐漸使王侯喪失地方治理權。繼而,漢武帝又推出了刺史巡行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察。漢武帝所施行的這些措施都是以前人的積累和奮斗做鋪墊,迎合了時勢,把握了適當?shù)臅r機,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生活的外在客觀環(huán)境。人類運用已有的工具和已掌握的技能自覺地選擇自身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并適應它,改造它。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表層的社會歷史空間,是更深層次的社會歷史空間的物質基礎,在它之上,比如生產生活方式、制度、文化、習俗、社會心理等,這些內容就構成了社會結構空間。一旦具有某種特質或多種特質共存的社會結構空間形成,并長時間的穩(wěn)定下來,統(tǒng)治者想要對其進行根本的改變,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就社會結構空間而言,實行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文化,“對于單一民族、單一文化的國家來說,可能不是問題,但對于秦朝和漢朝這樣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來說,就是個很大的問題”。秦朝建立前后,秦國(秦朝)在全國推行“秦制”“秦法”的最大阻力就在于區(qū)域文化、習俗等的差異,而它卻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應對當時復雜的社會結構空間。秦末起義首先發(fā)生在大澤鄉(xiāng),劉邦領導的沛縣起義,項梁、項羽叔侄領導的會稽郡起義等,以及響應起義的地區(qū)基本都是距離原秦國較遠,與秦國文化、習俗差異很大的燕、齊、楚等地??たh制初在這些地區(qū)實行的時候,郡守和縣令與當?shù)氐幕鶎由鐣恼澈隙炔桓???な睾涂h令是中央指派來的,面對的是當?shù)氐难壸谧濉⑧l(xiāng)親鄉(xiāng)誼的社會,基層官員也由本地人如劉邦、蕭何、曹參等人擔任。以至于張良、劉邦、項梁等人犯罪后,都可以隱匿起來,靠的就是他們在基層社會的“人緣”。秦制在這些地區(qū)的推行表現(xiàn)出嚴重的“水土不服”。
漢朝初年實行封國制進行地方治理的地區(qū)是在距離關中較遠的原燕、齊、楚等地,而實行郡縣制中央直轄治理的是在原來秦地,以及較早被兼并的韓、魏等地。封國在自己的領地有很大的獨立性、自治權,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政策法律。而中央直轄地區(qū)的人民早已習慣了秦制、秦法,漢承秦制,對這些地方“奉漢法以制”。這種“東西異制”、“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模式避免了因習俗差異帶來的地方治理的沖突。
人的社會歷史活動受到社會結構空間的制約,所謂“入鄉(xiāng)隨俗”。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又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社會結構空間。實際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就是社會結構空間不斷改組的過程。在中原王朝與西域發(fā)生經貿、文化往來之前,西域已經是印度、阿拉伯、希臘和羅馬等文明的交匯地,形成西域地區(qū)特有的社會結構空間。張騫在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鑿空”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中原與西域通過窄窄的河西走廊聯(lián)系,河西走廊的兩邊分別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若不能控制河西走廊,管轄西域,中原王朝的活動舞臺只能局限在東亞一隅。在認識到西域對中原王朝的重大意義之后,西漢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控兩關(陽關、玉門關)。西域地區(qū)的社會結構空間不同于中原地區(qū),西漢在對西域地區(qū)的地方治理方面,其措施亦有別于中原地區(qū),主要是通過冊封、和親、從其國俗、駐軍屯田、移民實邊等手段,多措并舉。經過西漢王朝的干預,西域地區(qū)的政治空間發(fā)生了改組。
社會結構空間的改組同樣發(fā)生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具體來說,中原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商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中原地區(qū)與西域的經濟交流。漢武帝的勤遠略、大遠征根本的推動力是中原地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漢武帝的活動不過是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辈⑶遥半S著戰(zhàn)爭的勝利,中原地區(qū)的商人便蹈著士兵的血跡,走進了塔里木盆地和中亞諸國……長安城中,除了原有的貴族、官僚地主以外,又擠滿了中外的商人”。西域的各種物產向東移植,中原地區(qū)的技術和商品也向西域傳播,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經西域地區(qū)傳入中國。
“在唯物史觀視野中,時空之間具有能動的交換關系,即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時間可以轉化為空間,空間也可以轉化為時間……人類勞動是隨著時間流逝的,但時間并不隨活動的結束而消失,而是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社會空間的存在。人類在時間中進行創(chuàng)造,其結果就以‘積淀’的形式表現(xiàn)為日趨拓展的社會空間狀態(tài)……作為晶體化形式存在的社會空間結構(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地理空間和以關系形式存在的交往空間)也會影響人類活動的時間進程,或是加速、或是延緩,或是停滯?!?/p>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用引導的方法,“尊崇儒術”,以德化民,使人民在思想上高度統(tǒng)一,鑄就“漢魂”,漢朝的人民有了統(tǒng)一的名稱——漢人。兩漢歷經四百年,“漢魂”和漢人,以及“大一統(tǒng)”的觀念并沒有隨著漢朝的結束而消失,社會歷史時間轉換成社會歷史空間,作為“結晶化”的社會結構空間——思想文化空間被長久地保存下來,牢不可破。即使在以后國家分裂的歷史階段當中,人們在心靈深處仍保持著統(tǒng)一的觀念,認為分裂是暫時的,而統(tǒng)一是永恒的。人們愈是意識到現(xiàn)在的分裂,就愈是在心中渴望將來的統(tǒng)一。
漢朝長時間統(tǒng)一的局面使得社會結構空間得以充分改組,區(qū)域間的差異相對先秦時期縮小了,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的觀念也在全國人民心中扎下根。此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鞏固推動中華文明進步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歷史空間轉換成社會歷史時間。
秦漢時期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的重要時期,在空前遼闊的統(tǒng)治疆域內,社會歷史空間結構復雜,包括各地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生產方式多樣,民族眾多,文化多元,如何進行地方治理和鞏固統(tǒng)治,秦漢王朝的探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人的實踐視角,即人與時間、空間的一體和互動關系來審視秦漢史,有助于學生準確而又深刻地把握人類歷史活動過程中的時間和空間,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具體到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應該放寬視野,從不同的時空角度洞察人事,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創(chuàng)造條件,展開自己的社會歷史活動。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 頁。
[2]陸劍杰:《科學實踐論是唯物史觀的真正基礎——論唯物史觀在怎樣的意義上是“唯物”的》,《求索》2000年第5 期,第65 頁。
[3][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35 頁。
[4]鄭宏衛(wèi):《論社會歷史時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2 期,第81 頁。
[5][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04 頁。
[6]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編:《稽古·貫通·啟新(中國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61 頁。
[7]翦伯贊著,張傳璽整理:《秦漢史十五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81—82 頁。
[8]吳國璋:《唯物史觀視野中的時空范疇》,《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4 期,第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