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冬明
(大慶文化體育旅游集團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媒介”器官包括鼻、口、喉及氣管等,之所以稱其為媒介器官,主要是因為這些器官在歌唱過程中發(fā)揮“媒介”作用。
呼吸作為歌唱發(fā)音的根本,是連通各歌唱器官的路徑。在呼吸的過程中,首先要吸,外界的空氣通過口鼻進入我們體內(nèi),在氣息逐漸深入的過程中先后經(jīng)過了咽喉、氣管與支氣管這幾個“媒介”器官。進入支氣管的氣息會逐漸分布到左、右肺葉的肺泡中,形成發(fā)聲的動力源。氣息在進入肺部之后,經(jīng)過肺部一系列的工作,將空氣壓縮以后從出口輸送到支氣管中,在呼的過程中,聲帶閉合并振動,經(jīng)過口鼻等器官,發(fā)出我們想要的聲音。
在呼吸過程中,肺本身是不會擴張和收縮的,它依靠胸廓和呼吸肌來完成氣體的交換功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維持生命的呼吸運動是比較平靜、比較淺的,所以只需要一點肺活量就夠用。而歌唱發(fā)聲中的呼吸相對來說是一種深呼吸運動,這就要求歌唱者能熟練地完成對呼吸的控制,在呼氣時把動作放慢,氣息一點一點均勻地向外送出。如果遇上較長的樂句,氣息還要游刃有余。所以,我們要通過正確的訓練,使它們變成隨時可以調(diào)控的肌肉群。
胸式呼吸也叫鎖骨呼吸,呼吸時主要靠胸腔上部來運行。胸式呼吸方法得到的氣息量比較小,故而不容易得到胸部共鳴腔的最大容積,也就很難保持均勻的氣壓,當然也就不能給聲音以足夠的動力和最大支持。這種呼吸方式用在聲樂演唱中,會使聲音變得比較淺、浮。因此,現(xiàn)代美聲演唱一般不提倡采用單一的胸式呼吸。但需要說明的是,胸式呼吸也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那就是吸氣既輕快又靈活,在某些技藝如偷氣、花腔唱法和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派唱法中仍保留下來。
腹部也是呼吸器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我們在演唱中吸入的氣息最終都集中在腹部丹田位置,之后呼出來支持我們歌唱。有的演唱者由于誤解了“氣沉丹田”的含義,總認為只要把氣息吸到小肚子里,就是所謂的腹式呼吸法,因此,他們竭力下降橫膈膜而忽視了胸肋的橫向擴張,吸氣雖深但慢,容量不太大,造成氣息呆滯不靈活。另外,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的支點低,所以這樣的呼吸方式不會像胸式呼吸一樣對聲帶形成壓力。由于氣息線過長,演唱者在演唱高音的時候會明顯覺得聲音笨拙空洞,缺乏圓潤明亮的色彩,給高音帶來極大困難。
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又稱橫膈膜呼吸法,它并非簡單的胸式呼吸加上腹式呼吸的混合呼吸法,如果演唱者將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簡單地認識為胸式呼吸加上腹式呼吸,并將這種認識付諸歌唱實踐,則無論是氣息還是身體的各部分機能,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通常情況下,演唱者在吸入空氣的時候,氣息流出多少主要是由我們歌唱的歌曲決定的,此時的狀態(tài)是橫膈肌下降,胸部擴張。同時,這也與我們的呼吸頻率有關(guān)系,就像我們說話一樣。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不會刻意地吸氣,而是很自然地說完一句話之后,伴隨著呼吸再說下面的內(nèi)容。我們在演唱的過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演唱者在吸入空氣的時候,將吸進來的氣在演唱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全部呼出去,我們接下來可能每演唱一個字都要吸一口氣,那么演唱者將一首歌曲演唱完畢之后很難想象會累成什么樣。真正的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同時結(jié)合作用于聲樂演唱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聲樂演唱中既可以獲取高音的支點,同時還有低音的歌唱支點,兩個支點在演唱中完美結(jié)合,既不會出現(xiàn)氣息上浮,也不會出現(xiàn)氣息滯留在腹中不能流動的現(xiàn)象,并且這種歌唱的呼吸形式,適合各聲種、各聲區(qū)、各流派的要求。這種呼吸法充分地調(diào)動了胸腹兩腔的吸呼肌群,使氣息緩緩流出,就像我們吹口哨的感覺。因此,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是比較完美的呼吸法,也是中外美聲唱法領(lǐng)域普遍采用的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
呼吸支點可以理解為胸腔內(nèi)氣息在發(fā)聲時其壓力的聚集點。我們在歌唱時,吸氣后仍需保持吸氣狀態(tài),使呼與吸形成對抗,這種對抗使身體內(nèi)部形成一定壓力,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一種對抗平衡的著力點,便是人們常說的呼吸支點。歌唱時,要始終注意良好的聲帶閉合和有節(jié)制的氣息控制,使呼氣與聲帶振動相協(xié)調(diào)。發(fā)聲時保持“吸著唱”的基本狀態(tài),即保持在吸氣的狀態(tài)下發(fā)聲,使呼氣與吸氣所形成的對抗保持在歌唱的全過程中,使聲音始終唱在氣息上,這就是歌唱的氣息支持。一般情況下,上文中我們所說的這個著力點的部位在肚臍的下方一寸左右。在傳統(tǒng)的美聲唱法中,人們更習慣于稱這個部位為“丹田”,把“呼吸支點”稱為“丹田支托”或“丹田運氣”。
聲樂演唱中有很多種吸氣的方式,筆者總結(jié)了幾種經(jīng)常在演唱中使用的方法,以供演唱者參考。
1.聞花式
聞花式是一種生活體驗,也是一種自然動作,很少有人能夠在自己玩耍的時候還想到演唱技巧,所以,雖然這是一種容易掌握的吸氣練習方式,但是在實際練習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方法。練習聞花式吸氣其實并不難,練習時必須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才能進入憑空感受的意境。演唱者應(yīng)通過認真的內(nèi)心體驗,使聞花式吸氣深沉且適度,想象我們面前就是一朵花,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很想靠近去聞一下的感覺。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演唱者要重視一些細節(jié)的動作,比如,練習時不要過分緊張,既要注意自然放松,又要做到主動積極,應(yīng)通過認真的內(nèi)心體驗,使聞花式吸氣深沉且適度。
2.睡眠式
睡眠式吸氣方式不適合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練習,在勞累一天之后,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睡眠。我們對此再熟悉不過了,因為睡眠能補充足夠的體力。在吸氣練習中,睡眠式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方式。這像睡眠時的呼吸一般自然輕松,吸氣動作的感覺主要在胸廓及腰圍。其實睡眠式吸氣并不是讓我們一邊睡覺一邊練習吸氣,而是要求我們在吸氣中尋找睡眠時的那種自然輕松的狀態(tài),我們可以選擇在休息的時候不經(jīng)意地體會這種自然的吸氣方式,吸氣時口腔放松,所吸氣息應(yīng)適量,氣息太少會使容量不足;氣息太多易僵硬,容易引起身體緊張。因此,睡眠式呼吸比正常呼吸稍微多吸一點氣息就可以了。
3.感嘆式
習慣上我們也稱之為嘆氣,向上之情為感慨,向下之情為嘆息。嘆息也稱嘆氣,情緒低沉向下,此時人們的吸氣肌肉群能比較放松地完成收縮與放松之間的循環(huán)。當然不排除在一些情況下還有驚嘆的意思。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的吸氣肌肉群能快速完成收縮與放松之間的循環(huán),生理上必然做出快速反應(yīng),緊急吸氣,如果聲音過于輕浮,我們可以多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糾正,練習時應(yīng)始終保持嘆氣的感覺,它能鍛煉吸氣肌肉群的靈活性。感慨式吸氣適宜表現(xiàn)情緒激動的作品及其段落。
4.推窗式
當人們早上起來推開窗戶時,往往會下意識地深深吸一口氣,好像要把清晨的新鮮空氣深深吸入肺腑一樣。推窗式吸氣法就是源自生活中的這一經(jīng)驗。它用橫膈膜的力量來吸氣,在不經(jīng)意的情形下就已經(jīng)吸進了飽滿的氣息,符合自然松弛的呼吸原則。練習時一些細節(jié)動作需要我們格外注意,推窗式只是想象自然地推窗,一股氣息迎面而來,并且是主動地來,我們被動吸氣,不要在主觀意識上強調(diào)自己是在練吸氣,如果形成這樣的思維,反而會引起吸氣肌肉群不必要的緊張,從而影響氣息的正常吸入,應(yīng)該在不經(jīng)意之間吸入飽滿的氣息。
聲樂演唱中呼氣的方式有很多種,氣息支持和歌唱發(fā)聲屬于呼氣范疇。歌唱發(fā)聲往往取決于呼氣的方式。歌唱發(fā)聲的多樣性源于呼氣方式的多樣性,靈活多變的呼氣方式使歌唱發(fā)聲富有變化。筆者總結(jié)了常用的呼氣方式,以供演唱者參考。
1.嘆氣式
嘆氣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情形,也是一種向下嘆息的呼氣方式。有些時候,事情發(fā)展不如意,我們總是會忍不住嘆一口氣,這實際上是我們呼氣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我們在生活中不太在意嘆息。聲樂演唱中所運用的嘆氣式呼氣方式實際上借鑒了我們生活中的嘆氣,練習時,要注意放松,保持傷感的情緒。
2.頓氣式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頓”字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呼氣方式的特點,這是一種停頓、斷開的呼氣方法。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格外注意一些細節(jié),頓氣式呼氣方式更適宜演唱美聲作品中進行曲風格的段落或跳躍的短句,練習過程中氣息的斷開與停頓,要盡量做到聲音短而有力。
3.柔氣式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柔”體現(xiàn)了一種柔和、平穩(wěn)的吸氣方式,幾乎沒有大的波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優(yōu)美的音樂線條,使歌聲柔美而動聽。柔氣式適宜演唱抒情、優(yōu)美的美聲作品,柔氣式作品在美聲作品中所占比例較大,應(yīng)當重點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有一些細節(jié)需要我們注意,比如,呼出的氣息是否平和。之所以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優(yōu)美的音樂線條,使歌聲柔美而動聽。
美聲唱法十分注重歌唱的呼吸技巧,演唱者在歌唱發(fā)聲器官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下,要追求較大的氣息量,從而獲得結(jié)實、洪亮的美妙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