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嬌
(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0)
備受關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現(xiàn)已發(fā)布。新課標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了課程設置,完善了課程內容,強化了學業(yè)質量指導,加強了學段銜接,細化了實施要求。此次修訂的關鍵性目標就是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真正實現(xiàn)讓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三十年課改實踐,語文課程標準也在不斷變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以“增強文化自信、加強語言運用、提高思維能力、鍛煉審美創(chuàng)造”為主要內容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根本途徑。根據(jù)課標,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對學生的教育和引領作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詞比重增加,也充分說明了古詩詞教學、古詩詞積累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詩歌在古代地位高主要是因為詩歌有“興觀群怨”的實用功能和“以詩為教”的教化功能?!睹姶笮颉分芯驼f:“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痹谛抡n標、統(tǒng)編教材、大單元教學等課程教學改革大背景下,如何突出詩歌教學的特殊意義,喚起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感受到古典詩歌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國光輝燦爛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做探析。
詩是最凝練的語言,詩人寫詩的時候總是在一些關鍵字上進行反復推敲。我們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時也需要反復推敲。課堂上帶著學生們一起推敲,讓他們自己發(fā)掘詩歌中的滋味,當學生開始體悟詩歌語言,覺得詩歌的語言耐人尋味時,他自然就會愛上詩歌。
比如《回鄉(xiāng)偶書》,如果學生對詩歌的背景不了解,如何能讀到一個老者歷經人事變遷后回到故鄉(xiāng)的那種傷感落寞的心情?詩歌寫得很平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里本是我的“鄉(xiāng)”,而我卻成了客,一個“笑”字包含了多少難言的話語。
又如《山中雜詩》,開頭兩句是遠景,后兩句是近景。詩人在前兩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令人向往的人間仙境,之后筆鋒一轉寫到了眼前,詩人此時不也是生活在這山林中嗎?詩人像隱士一樣,享受著大自然的寧靜,內外和諧的閑適心情躍然紙上。在古代詩詞里,“云”總是給人一種飄浮的感覺,無論是“云無心以出岫”還是“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都是給人一種豁然之感。那么吳均在此用“云從窗里出”亦有此意。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的詩歌教學可以打破單篇目的零碎教學,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搭建學習平臺,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欣賞詩歌,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個目標很顯然是要求學生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于文章內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應該在文字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想象、甚至有自己對于文章的評價。
本單元第三課內容為《宿建德江》《六月二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在執(zhí)教這三首詩詞時,筆者首先實現(xiàn)課內整合,摒棄逐篇精講的傳統(tǒng)模式,引導學生從詩詞體例、內容、情致等方面進行比較閱讀。
本單元的導語是“背起行裝出發(fā)吧,去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山川湖海的心跳,往往也是詩文作者的心跳。我們通過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來感知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
選擇兩種泄漏孔直徑,分別為25 mm和219 mm,當泄漏孔直徑達到管徑時會造成管道破裂,每種泄漏孔直徑的失效概率見表7所列。
《宿建德江》描寫的是孟浩然的羈旅之思;《六月二七日望湖樓醉書》抒發(fā)的是蘇軾欣賞風雨的閑逸悠然;《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寄托的是辛棄疾沉浸田園的忘我境界。
在把握三首詩詞的主題情感基礎上,從抒情的關鍵詞上進行品析?!端藿ǖ陆吠怀鲆粋€“愁”字;《六月二七日望湖樓醉書》可以圍繞一個“醉”字,或者是詩中的“忽”字:一切風雨來得是如此突然迅猛,可是消逝也是如此急速?!段鹘隆ひ剐悬S沙道中》也可以抓住這個“忽”字,體會辛棄疾的驚喜之情。
在把握詩歌情感,找到凸顯情感的詩眼之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詩詞兩兩進行比較閱讀?!端藿ǖ陆芬浴疤臁迸c“月”來烘托“愁”,《六月二七日望湖樓醉書》通過狂風暴雨的來去迅疾來凸顯詩人當時的“醉”。兩首詩一靜一動,詩人通過不同的景來烘托不同的情感。我們還可以比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月色,孟浩然筆下的月是富有人情味的,似乎感受到自己思鄉(xiāng)的愁緒?!段鹘隆ひ剐悬S沙道中》中的月驚醒了鳥雀,也開啟了詞人的田野之旅,寫出了夏日不一樣的田園風光。
詩歌教學中,首先要通過朗讀詩文、品析文字來感受詩歌畫面,感悟詩人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品格、精神境界。通過這三首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孟浩然的開闊的視野和胸懷,蘇軾坦然面對風雨的樂觀曠達,以及辛棄疾感受田園生活美好的自得其樂。
我們還可以采用“1+X”的群文閱讀模式。本單元《草原》《丁香結》《花之歌》可以作為詩歌教學的拓展,圍繞“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這個主題,去感受作家筆下的“山川湖?!币约八鼈兊摹靶奶?。
詩歌是最凝練的語言,詩歌教學中,為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雖然時代不同,但在情感表達上,古人與今人并沒有多少差異。
主題閱讀可以發(fā)散思維,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筆者設計一次以“思鄉(xiāng)”為主題的詩歌賞析課。
課堂教學中,筆者以現(xiàn)代詩歌《鄉(xiāng)愁》導入。
席慕蓉在《鄉(xiāng)愁》里有這樣一句話:“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币惠喢髟?,一支竹笛,一匹瘦馬,一抹黃昏,這些情景無疑都會撥動游子心中那根思鄉(xiāng)的心弦。無論是在外做官,還是在外旅行,還是在外流浪……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現(xiàn)代人的鄉(xiāng)愁情愫也是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文化”,而承載著“鄉(xiāng)愁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形式就是思鄉(xiāng)的詩歌。
接下來,就是學生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閱讀積累和大家分享自己所讀過或者背誦的“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學生所列舉的這些詩歌主題十分明確——思鄉(xiāng),不同的是詩歌的背景、詩人的性格、詩人寫詩時所運用的手法,這應該是這節(jié)詩歌教學主題研討課的主要內容。
例如,有學生展示了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戰(zhàn)亂使得杜甫一家妻離子散,自己的親兄弟也杳無音訊。在這樣的悲苦時期,能安慰杜甫心靈的應該只有故鄉(xiāng)了。深秋聽到門外的戍鼓,邊遠地方一只離群的大雁發(fā)出的悲鳴正好映襯了詩人此時的心情。即使想寄一份書信問問親人是否安好,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信又怎么能寄到呢?
高適的《除夜作》是詩人在除夕夜晚寫的。除夕之夜,正是萬家團聚之時,而詩人孤身一人住在遠離故鄉(xiāng)的旅館里,那種孤獨和寂寥可想而知。所以詩歌一開始說“旅館寒燈獨不眠”,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旅館里對著一盞燈怎么也睡不著。心情慢慢地就變得凄然了。今晚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明天又是新的一年了,自己又老了一歲,不知還能不能再回到故鄉(xiāng)了。詩歌雖然很短,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頭發(fā)漸白的老者對于故鄉(xiāng)的深切思念。
這樣的群文閱讀,在由課內引向課外,由單篇過渡到群文,幫助學生對于某一類主題的不同風格的品味和探索開辟了途徑,創(chuàng)設了情境。
讀詩最終的目的是讓人“氣自華”。我們在和學生一起品讀詩歌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字面意思,更要引導學生朝著思想情感、價值取向的方向去理解和探索。
山水詩追求的是一種淡泊的志趣,詠史詩抒發(fā)的是英雄的感慨,述志詩展示志士的道德理想,邊塞詩讓我們看到戍邊將士的悲壯情懷……詩歌的背后都站著一個人,他的思想與情感就通過詩歌流淌千年而不絕。理解詩歌的主旨和背后的情感其實就是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錘煉。學生在讀詩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受到詩歌中所傳遞的精神人格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因為其認知層次,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成人世界宦海沉浮、人生漂泊的感慨,所以我們在選擇詩歌中最好選擇一些語言直白淺近、表意較為明確的作品。
當感到前途迷茫時,我們會從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敝姓业角斑M的動力;當對自己不夠自信時,我們又會被李賀的“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點燃奮斗的火焰;當我們被生活的重荷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劉禹錫那剛勁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給了我們抬頭挺胸的中氣;當遭遇打擊沮喪失落到了極點時,我們就讀一讀蘇東坡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你可以從中找到重新站立的勇氣。
王崧舟在《語文的生命意蘊》一書中說:“讓兒童與詩同行?!惫P者認為,讓兒童與詩同行,老師先得有一顆童心、一顆詩心、一顆感悟生活、感悟文字的慧心。古代詩歌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材上的幾首詩詞,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應試教育的得分——詩歌對于學生心靈的教化作用是長遠的。所以,我們更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用好統(tǒng)編教材,去架構屬于教師自己的個性化的詩歌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