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校因地制宜地大膽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形成“探索綠世界打造幸福園”STEAM 項目式學習的校本課程,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生活、學習、勞動實踐,具化課程育人目標,培養(yǎng)具有很強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批判思維、能夠解決問題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實景造園項目是一個體驗式、實踐式以及學生主導式的項目,在實景造園STEAM 項目中,融合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等學科。學生運用各個領域的知識解決實景造園項目中的真實問題,團隊協(xié)作、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等綜合能力得到很大發(fā)展,他們在一種跨學科項目的學習方式中度過了六年級的學習生涯。
校園里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園子,地處音樂教室和體育館之間,里面長滿了竹子和雜草,我們給它取名“萃園”。每天經(jīng)過此處的六年級學生有了想對這個園子進行改造的愿景:結合植物與建筑,將其改造成一個可供老師和同學們觀賞游玩休息的環(huán)境。他們懷著感恩的心情說:“六年了,我們在校園里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對母校無以回報,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我們的校園添一點美麗,給母校十周年生日獻上一個禮物?!庇谑俏覀兘M成了師生團隊,共同參與實景造園項目。
前期,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分隊進入園子進行勘測。經(jīng)過勘測發(fā)現(xiàn),園子呈長方形,遍地都是竹根,中間高,四周低。如何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成為接下來的工作。
如何設計呢?學生開始查閱資料,了解園林造景的要素。園子雖小但包含著五大基本要素: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及園林小品。所有六年級班級學生結合這五大要素進行頭腦風暴,完成了設計稿。同時,各班根據(jù)設計圖稿進行匯報演講,通過交流匯報共同征集好的設計圖。最后大家比較贊成的方案是把蘇州園林的元素搬進園子。首先,利用地形特點在四周鋪上一條青石板路;在植物要素方面,考慮將密集的竹子砍下來做成竹籬笆墻,然后種植攀爬的薔薇科植物,形成賞心悅目的花墻;在建筑要素方面,準備在入口處建一堵有花窗的青磚墻,嵌入蘇州園林粉墻黛瓦的特色;在高坡處挖出一條小渠,以一小橋飛架東西兩岸,體現(xiàn)小橋流水的意境。為此,我們還就學生的設計圖預先完成了一個萃園的沙盤。
項目概況得以明確,實景造園項目也分成了五個子項目:竹籬項目、道路項目、園林墻項目、小橋流水項目、園林小品項目。
要將設計變成現(xiàn)實,不能沒有經(jīng)費,于是學生拿著實景造園工程項目“藍圖”,向校長室申請經(jīng)費。校長批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學生項目經(jīng)費:1 萬元。于是,我們的組建采購小組進行相對準確的造價預算,制作采購計劃,根據(jù)施工進程合理地采購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學生團隊——六年級每個班級都積極參與了這個項目,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園林墻隊、道路隊、竹籬隊、小橋流水隊、園林小品隊這5 個項目組,每組一個工程隊長,通過向班級招募隊員,組成6~7 人的小工程隊。隊長明確任務目標,領取自己小隊感興趣的任務。感興趣才有動力,才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大家在項目進程中通力合作完成目標任務,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教師團隊由科學老師、數(shù)學老師、語文老師、美術老師等學科老師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模式進行,引導和協(xié)助學生,讓學生能夠充分收獲一切可能的益處。
在工程實施之前,我們做了詳細的施工時間規(guī)劃安排表。因為工程量大,每個班級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和綜合實踐課時間,每周每班兩個課時實施實景造園項目,5 個班級的同一項目組共同推進和延續(xù)子項目的實施。
在“實景造園”項目中,我們圍繞學生測繪圖、設計圖、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評估。在項目開始之前,師生共同制定評價量規(guī)表,用評價量規(guī)表對學生個體和團隊所達到的期望進行過程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以促進項目式學習的進展以及實景造園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完成。各種評價將項目各組成部分融合為有機整體,激活學習動機,推動項目發(fā)展。
萃園測繪圖與設計圖評價量規(guī)
面對滿園的竹子、滿地的竹根竹節(jié),學生揮起鋤頭、拿起鋸子,挖的挖,砍的砍,鋸的鋸,六年級五個班級的花墻隊成員輪流上陣,終于,一片茂密的竹林被拿下了三分之二。按照“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留下三分之一的竹子用于造景。
設計制作:砍下的竹子正好充分利用起來,心靈手巧的女生像織女一樣將砍下的竹子編織成漂亮的竹籬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根竹子都經(jīng)過了修剪,按照一定尺寸進行鋸割。竹籬隊一起討論,設計了一個竹竿平行豎放方法,上下分別各一根竹竿橫放,每個竹竿與竹竿交叉處用扎帶捆扎。
測試評估,優(yōu)化改進:竹子平行豎放,可是竹籬隊制作了一小段之后發(fā)現(xiàn)了問題,竹籬笆不穩(wěn)固很容易變形。于是改變方案,竹竿不能平行放,而應該交叉放,織成漁網(wǎng)一樣的竹籬笆果然結實多了,不容易扭曲變形。STEAM 項目學習目標明確,在真實的情境中,要求學生學會解決若干問題,竹籬隊的學生在制作竹籬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通力合作,讓砍下的竹子立刻變廢為寶。
設計制作:道路工程隊首先自主學習交流起來,又是一場頭腦風暴。要鋪路,首先要設計,要進行園路設計,必須先進行實地踏勘,了解規(guī)劃路線基地的現(xiàn)狀,了解園路基地的土壤,掌握園子里植物生長的基本情況,甚至要了解基地內(nèi)地上地下的管線分布及走向。同時,園路的線形設計應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物、鋪裝場地及其他設施結合,形成完整的風景構圖。最后大家一致否定園路用剛硬的直線線條,而采用優(yōu)美舒展和富有彈性的曲線線條構成圖。
優(yōu)化改進:為了節(jié)約成本,大家選擇用青石板鋪路,這樣既形成人隨路走、移步換景的效果,也不會使園子的地面硬化固化,易于后期工程改進調(diào)整。青石板之間用鵝卵石填鋪。這樣看上去比較簡單的事情,實際上細碎的問題非常多,比如土壤板結難以深挖,竹根錯綜盤結阻礙鋪路。盡管現(xiàn)場有各種突發(fā)狀況,有各種疑難問題,但是同學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項目組設計的“藍圖”,實現(xiàn)自我的想法,勇于迎接挑戰(zhàn),不斷排除困難,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探索知識,他們都變得非常主動。
當鋪路隊遇到問題的時候,同學們體現(xiàn)了極強的合作精神。小橋流水隊、園林小品隊的成員幫助一起挖竹根,清理建筑垃圾,幫助鋪路隊完成了一條曲徑幽深的青石板路,完成了路橋的完美對接。各種綠植點綴,太陽能燈環(huán)繞,小動物模型等讓整個萃園賞心悅目。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各處景致各成一首詩,讓萃園變得妙趣橫生。
磚墻項目讓師生感受到STEAM 項目式學習確實是一種“無痕”的學習,一種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shù)學的學習方式。項目激發(fā)了學生前進的動力,他們每周都盼望的實景造園STEAM 項目已然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土。
頭腦風暴:這是一次師生互動熱烈、學生無比投入的頭腦風暴。我們要自己建一堵墻!“完成這個任務,同學們要解決哪些問題呢?”學生不斷舉手回答:建什么樣的墻,多高多寬?地基怎么建?墻需要多少磚,磚怎么砌?砌墻需要混凝土,黃沙水泥配比又是多少?……看來砌一堵墻真不容易啊!
砌墻可是要一次成型,不可能先實驗。同學們想到先模擬學習怎么砌這堵墻。他們想到了各種方法,比如制作微景觀實物模型、電腦VR動畫設計等。最終在模擬與實踐相互促進下,完成了園林墻的模型和實物建設。
項目拓展:在建造園林墻項目之時正逢秋游,六年級組學生還參觀了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了解了鮮為人知的“御窯金磚”燒制過程及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同在砌一堵墻,有人只覺得自己在砌墻,而有人則當自己是在蓋一幢樓,更有人認為自己是在建設一座新城。同學們在實景造園項目中全身心地投入,親身體驗了一場真正的工程。這是一場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等學科的系統(tǒng)項目,它所成就的不僅僅是一個師生用心血打造、充滿著生態(tài)美、細節(jié)美的小花園,而是一個個學會了溝通、懂得工程、能夠解決問題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花墻、竹籬、小徑、木屋,這些本應出現(xiàn)在庭院或園林中的詞匯卻實實在在出現(xiàn)在了小學校園里。沒錯,這里便是未來設計師和工程師的搖籃。STEAM 項目式學習是新時代學習的變革,讓學習生活不局限于教室內(nèi),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了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改革目標。
STEAM 教育是一種將嚴肅的學術概念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課程相結合的跨學科教育方案,學生應用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shù)學等學科于特定環(huán)境中,使學校、社會、工作和企業(yè)聯(lián)系起來,發(fā)展STEAM 素養(yǎng),最終提升新經(jīng)濟形勢下的競爭力。STEAM 項目式學習的教育改革將為培養(yǎng)21 世紀需要的人才提供教育范式,培養(yǎng)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時代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