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曉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本年度出臺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方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黨和國家對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的要求具體化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目標要求,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及黨和國家對新時代教育重要論述的體現(xiàn)。本文將以“新方案”和“新課標”為指引,以某區(qū)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為藍本,分析梳理當前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發(fā)展狀況以及探索在“新方案”“新課標”背景下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
2020年某區(qū)共抽取12所小學共358名五年級學生和8所中學234名九年級學生參與抽測,通過考查學生對國家認同、集體意識、奮斗觀和人生榜樣的看法來監(jiān)測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狀況,監(jiān)測結果如下。(見表1和表2)。
表1 國家認同度、集體意識和奮斗觀的監(jiān)測結果
表2 人生榜樣方面的監(jiān)測結果
由監(jiān)測結果可見,當前青少年學生的理想信念特征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這反映了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后,特別是疫情以來,我國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推進系列重大工作,脫貧攻堅、掃黑除惡、抗擊疫情、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黨和國家以行之有效的實際行動戰(zhàn)勝風險挑戰(zhàn)、解決社會難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生機活力。一系列治國理政措施取得的卓越成效是身處時代之中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偉大的成就不僅提升了青少年學生熱愛國家的情懷,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國家、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和自信心,這一切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起到了正面的導向作用。
另一方面,監(jiān)測結果呈現(xiàn)出青少年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觀方面的年齡、性別特征差異,這體現(xiàn)了正處于自我意識萌發(fā)、獨立和自尊意識增強、理想信念正在構筑卻未完全定型的特征,他們渴望被認同,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也容易被外界的不良思想動搖其理想信念。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化在拓展青少年學生視野、豐富知識、體驗多元文化、方便生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受到消極思想、低俗文化的沖擊以及人與人之間直面交往不足引發(fā)的隔閡和社會適應低下等社會問題的影響;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的個體差異明顯,甚至地域差異也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提出挑戰(zhàn)。
習近平總書記贊譽新時代青年是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一代,新時代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了視野更為開闊、知識更加廣博、活動更為豐富的環(huán)境。因此,新時代的青少年更加朝氣蓬勃、充滿生機和活力,這從監(jiān)測結果反饋的數(shù)據(jù)可見一斑。但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社會競爭加劇,青少年學生所面臨的學業(yè)壓力、社會適應和競爭壓力也不斷提升,在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和變化中,他們對于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勢。近年來所形成的“喪文化”和“燃文化”、“躺平”和“內卷”、奮進和“擺爛”,這些矛盾對立的現(xiàn)象逐漸成為青少年學生的話語體系,是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惑的一種應對方式,也是造成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出現(xiàn)偏頗的原因。
“新方案”“新課標”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根本指引,是引領新一輪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遵循?!靶路桨浮痹谌瞬排囵B(yǎng)目標中提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目標具體化為“三有”目標,并將“有理想”作為培養(yǎng)目標的首要任務,指引學生成長方向。在“新課標”中,“三有”育人目標被進一步具體化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yǎng),“有理想”主要體現(xiàn)于政治認同這一素養(yǎng)之中,是指具備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以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指向,能夠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yǎng)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奠基階段,尤為關鍵。在青少年學生中持續(xù)、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既是繼承和發(fā)揚黨和國家重視思想領域建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要求,也是“新方案”“新課標”對新時代的教育要求。
在21世紀的世界發(fā)展洪流之中,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驅動全球進一步相互連結、相互依賴,局部突發(fā)性事件引發(fā)全球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國際環(huán)境的錯綜復雜、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沖突對社會各領域以及人的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不斷加深,黑天鵝事件不時發(fā)生,未來不確定性凸顯,由此引發(fā)的困惑、焦慮、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這些都不同程度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未來充斥著各種不確定的形勢下,如何永葆青少年學生的使命底色,這就需要青少年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其理想追求最為豐富,也最為搖擺,是最需要穩(wěn)定塑形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睂η嗌倌陮W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讓其“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泵鎸κ澜缥从兄笞兙?,誘惑、矛盾、焦慮充斥著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道路,如何指引青少年練就內心的堅定以應對未來諸多的不確定性呢?首先,要引導學生明晰理想信念的內涵,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紅色的種子,知道并認同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前仆后繼、艱苦奮斗,戰(zhàn)勝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風險挑戰(zhàn),才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并將繼續(xù)以偉大的理想信念為支撐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其次,引導青少年學生從一開始就定好方向、邁穩(wěn)步子、明辨是非曲直,以崇高的理想抵御各種錯誤思想,以篤定的信念堅定前進方向,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才能經得起復雜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考驗,才能對抗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zhàn)。
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力量,其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環(huán)境下,青少年自身的知識構架尚未構建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定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他們極易受到各種錯誤思想的誤導而產生精神危機,甚至產生自我否定的懈怠心態(tài),進而導致理想信念的偏差,喪失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學生的物質生活十分豐富,一些青少年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華中迷失自我,追求物質享受,關注個人感受,最大限度地追求個人物質利益和生活的舒適化,以“躺平”為借口,拒絕艱苦奮斗,喪失對理想信念的憧憬,甚至出現(xiàn)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的現(xiàn)象。另外,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其思想品格、價值觀念容易出現(xiàn)反復和曲折,而且理想信念形成機制也因地域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影響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用赤誠表達對黨和國家的深厚感情,用奮斗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發(fā)展航向、戰(zhàn)勝成長中的挫折尤為重要。
“新課標”將政治性作為思政課程的首要特征,并將“政治認同”作為學科第一核心素養(yǎng),彰顯了對學生開展理想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師作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導者,也是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者,其理想信念、學識素養(yǎng)、價值判斷直接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2019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引導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必須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首要關鍵點在于“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方向,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服務;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深刻理解“新方案”“新課標”的內涵,堅持素養(yǎng)目標導向,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豐富教育教學方法,將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心入腦。
理想信念教育是黨和國家向來都十分重視的思想工作,也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要將理想信念教育做到“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并非易事,如何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讓青少年學生“知—信—行”合一,就要求教師要準確把握理想信念的時代內涵,深入分析當代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征,走進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構建符合當代學生實際特點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一是要關注青少年學生的現(xiàn)實困惑。在關注宏觀層面的崇高理想信念諸如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偉大中國夢的同時,也需貼近和關注青少年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將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養(yǎng)成與現(xiàn)實困惑的解決統(tǒng)一起來。例如,“躺平”“內卷”等網絡詞語熱度不減,且逐漸從成人世界延伸到青少年之中,成為一種普遍性交流話語,并由此衍生出“躺平主義”等新生詞匯。這一社會現(xiàn)象,傳遞的是人們在個人理想的規(guī)劃和面對現(xiàn)實時產生的矛盾而引發(fā)的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行為偏頗等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引導學生從自身、家庭、社會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理性應對成長中的困惑,及時解決成長路上的問題。
二是要構建與青少年學生相匹配的話語體系。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應該包含理論話語和生活話語,在不同的場合及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時,不同的話語體系各有其優(yōu)勢,但青少年學生由于受到學識、閱歷、經驗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如果將青少年學生等同于黨員干部進行理想教育的宣教,那么理想信念教育將無法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入心入腦。這就需要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通俗易懂和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淺出地講透大道理、講明小道理、講倒歪道理,在潛移默化中將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升華到內心的認同,進而落實到實踐中。
三是重視生活化教育資源的選擇。一直以來,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高大上”但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難事,這和教育過程中重視理論灌輸、缺少生活化教育資源有很大的關系。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親和力和親近感,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選取耳熟能詳、可感知、可觸摸的榜樣典范、典型案例、文化資源,甚至憑借信息技術的力量,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xiàn)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和優(yōu)秀志士一往無前的奮斗故事,對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尤為重要。
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關注學生整個成長過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他們的成長是一個無縫連接、一體貫通的漸進過程。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須堅持一體化設計,與學生認識水平的漸進式成長結合起來,根據(jù)青少年學生在成長各個階段的認知能力、心理特點和經驗閱歷,在不同學段設計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階段性目標。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形成政治認同;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強化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各學段目標共同指向于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每個階段性目標在整體目標的統(tǒng)領下有效銜接,既避免了斷層的出現(xiàn),也防止了重復和倒置,進階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比較容易達成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其次,青少年學生思想的不穩(wěn)定性決定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會呈現(xiàn)曲折和反復,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貫穿于青少年學生成長全過程的教育實踐活動,隨時隨地整合顯性教育資源和隱性教育資源對學生持續(xù)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在潛移默化中促使新時代青少年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自覺將個人理想和偉大中國夢聯(lián)系起來,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
在“新方案”“新課標”背景下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積極回應時代教育發(fā)展需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三有”目標為導向,站在黨和國家對人才培育的要求這一高度開展,構建形成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