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 毅
關于論述類文本,自2020年新高考推行以來,其作為高考試卷的第一大題,以3道選擇題、2道主觀題合計19分的基本格式,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廣泛關注。究其根本,一是因為區(qū)別于以往的江蘇卷,新高考卷中繼承了全國卷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格式,這對江蘇省的教師和學生來說都相對陌生;二是選擇題的命題方向往往讓學生覺得略顯刁鉆。學生把握不好“理解材料”“符合文意”的尺度,尤其是以往思維比較敏捷的學生,更容易鉆牛角尖,反而易錯。大批優(yōu)秀學生在選擇題上的滑鐵盧一時間吸引了眾多教師去研究其命題規(guī)律和教法;三是主觀題的命題也更加立足于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但由于論述類文本往往側重于對原文的篩選和概括,因而在得分率上相對較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任務所涉及的語言學習素材與運用范例、語文實踐的話題與情境、語體與文體等,覆蓋歷來語文課程所包含的古今‘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等基本語篇類型。”新高考試卷論述類文本最大程度的模擬了未來學生們進入高等院校的學習中可能會遇見的閱讀情境:判斷選項中的表述是否符合材料內(nèi)容、判斷根據(jù)材料是否可以得出某些結論、判斷現(xiàn)實情境是否符合材料的要求、概括意義、陳述理由等等。因此論述類文本題是非常適用于“實踐”的一個題型,因而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情境中,試題想要引導或者說想要考查的,絕不僅僅立足于某字某句,而是立足于“語篇”這個整體。
“語篇”指的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xù)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即語篇由一個以上的語段或句子組成,其中各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在論述類文本的考查中,每則材料就是一個語篇,它們往往圍繞著共同的中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表述。
南京市2022屆高三期初學情調(diào)研考試中考查了以良渚文化為主要話題的論述類文本,該文本材料分為三則,立足于整體文本來看,三則材料分別討論了三個問題:良渚文化能否作為中國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的傳播、發(fā)展與影響;對良渚文化的保護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中主觀題為“結合材料來看,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有哪些意義?”該題4分。從對題目本身的分析來看,首先,這道題目的答題范圍立足于三則材料整體。其次,問的是意義。因此根據(jù)最正常的答題思路,學生存在著慣性思維——每一則材料都應該起碼答出一個得分點來。因此,在教研室組織的考卷試批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答題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培訓痕跡。下面摘錄的是三則材料的最后一句話:
材料一: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正表明學界對其文明發(fā)展水平的認可。
材料二:我們從良渚文化的傳承中,也看到了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
材料三:良渚古城遺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有力推動遺產(chǎn)地的鄉(xiāng)村振興、百姓生活富美,也為當?shù)馗哔|量發(fā)展注入了文化內(nèi)涵和創(chuàng)新因子。
學生的答案摘錄如下:
3分:①表明了學界對其文明發(fā)展水平的認可;②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歷史印記和文明圣火,彰顯文化自信;③有利于對良渚遺址的保護;④不僅有力推動當?shù)剜l(xiāng)村振興,生活富美,也為當?shù)匕l(fā)展注入文化內(nèi)涵和創(chuàng)新因子。
教研室提供的參考答案如下:
表明良渚古城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學界承認;提醒我們以融合的視角認識文明的起源;有利于良渚古城保護;有利于促進遺址所在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每點1分)
該3分樣卷已經(jīng)是在場老師提供的百余份試卷中得分很高的答案,從對比材料中最后一句話的摘錄可以看出,該生的答案基本上來自于此。而對比教研室提供的參考答案會發(fā)現(xiàn),答案的第一點來源于材料一,三、四兩點來源于材料三。而答案的第二點存在爭議。
首先,有老師認為,答案的第二點就是來源于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話,“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就應該是答案中顯示的“融合的視角”。因此學生答案中如涉及到“從多元到一體”的關鍵詞,應當給分。
其次,如果根據(jù)一般的答題思路,既然題目要求“結合材料來看”,那么理應每一則材料都有所涉及。
第三,原材料中并沒有出現(xiàn)“融合的視角”這個關鍵詞,那么“以融合的視角認識文明的起源”又從何而來呢?
而當我們立足“語篇”整體來看,這幾點爭議都可以逐一解決。
第一,“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絕不等于“融合的視角”。從材料的立意來看,材料二“摘編自陸遙《美麗良渚 探源中華》”,因此材料二全篇談的都是良渚古城遺址本身的文化意義,而絲毫不涉及題目中所提問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意義。或者換一個說法,假如沒有“申遺成功”,良渚古城文化的傳承是否能體現(xiàn)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并不能作為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意義。
第二,題目中要求“結合材料來看”,恰恰是要求應立足三則材料語篇的共同中心詞“良渚文化”來看,因此,我們應該關注每則材料所選擇的方面是否契合題目的問題,而不應根據(jù)經(jīng)驗,要求學生對三則材料作機械地逐一概括。
第三,原材料中的確沒有出現(xiàn)“融合的視角”這個關鍵詞,那么這個答案究竟來源于哪里呢?當我們立足“語篇”這個理念時,可以看出,材料一是“總——分”結構。第一段明確提出問題:學界爭論良渚文化能否作為中國文明的代表。然后二、三、四三個段落的開頭都是“有學者認為”提出了三個回答,可以很明顯看出,前兩者認為不可以,而第三位則提出了“最初的中國”文化共同體概念,并提出“良渚文化和中國文明的關系正需在此視角下認識”。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則是對第三個學者觀點的證明:良渚古城正是各地區(qū)密切交流撞擊,融合優(yōu)勢的“最初的中國”。
因此,教研室提供的參考答案正來源于此,這一點也成為該題得分率最低的一點。這體現(xiàn)了當下在論述類文本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依賴以往經(jīng)驗,而不能立足“語篇”的特點和論述類文本考題想要引導學生置于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去考慮問題的解決方式的目的。
想要立足“語篇”,解決學生閱讀論述類文本時產(chǎn)生的問題,根據(jù)命題走向確定應考策略,我們可以在教學中作以下嘗試:
第一,關注語篇標題,緊扣文本立足。正因為論述類文本閱讀是“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集合,因此所選擇的材料本身才是完整的語篇。而想要快速準確地抓住各則語篇自己的論述角度,材料中提供的語篇原標題都是很好的提示。正如南京市2022屆高三期初學情調(diào)研考試中,三則材料的原標題分別是《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國”》《美麗良渚探源中華》《良渚文化有聲有色》,明確地點出了“最初的中國”即中國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播、發(fā)展與影響;對良渚文化的保護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同主題。如果能有意識地去關注原標題,其實也就是關注語篇本身的立足點即論述中心,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融合的視角”問題。
第二,關注語篇結構,提取材料重心。論述類文本的閱讀中,每篇文章自成一語篇,每篇文章也有自己的論述中心及論述思路。但在教學中,除了回答論述思路的問題,往往忽略了每一語篇本身的論述思路。因此在上述的材料一中,學生很容易粗略的一看,就認為二三四段是并列結構的三種不同學者觀點。但仔細閱讀完最后一段,就會發(fā)現(xiàn),二三段的觀點其實作者并不同意,它們是作為第四段“融合”觀點的對比出現(xiàn)的。在第五段中,作者明確對第四段觀點提出了肯定。因此四五兩段的觀點才是閱讀材料的重心所在。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語篇的結構,并以此為快速閱讀的抓手,訓練學生準確地提取出語篇的論述重心。
第三,關注題目問法,準確把握答案。審題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會向學生強調(diào)的問題。但是在平時教學中,也會時常發(fā)現(xiàn),審題這個問題常抓常新,總有新的題目,新的問法,也總有學生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錯誤理解。因此,不論是現(xiàn)在的語文考試,還是其他科目的考試,甚至在學生未來的人生中,能夠明確地審題,關注題目問法,甚至推斷出題人想要考查的內(nèi)容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上述題目中,讀懂“良渚古城的意義”和“良渚古城申遺成功的意義”之間的差別,正是準確把握答案來源的關鍵,也正是建立在準確把握語篇大意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解惑”,不再困惑于答案的出處,進而準確概括出符合題意的答案來。
論述類文本作為新高考的開篇第一題,一般來說難度還是比較適中的,但是我們?nèi)匀灰鞔_,新高考的導向是“情境”是“實踐”,論述類文本是非連續(xù)性文本,也是既獨立又有聯(lián)系的語篇的集合。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語篇”本身,才能準確理解文本,進而得到準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