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顏玉霞
2017年版新課標明確提出18個學習任務群,“文學鑒賞與寫作”是一個重要的任務群,可有效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單元主題為主線,巧妙地融合18個學習任務群,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皯騽∨c人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學習任務群,以“良知與悲憫”作為單元主題,選入中國傳統(tǒng)戲曲元雜劇《竇娥冤》、中國現(xiàn)代話劇《雷雨》、英國戲劇《哈姆萊特》三篇經(jīng)典的劇作。本單元旨在讓學生體悟“戲劇”文本中的矛盾沖突、人物復雜的性格,感受戲劇的魅力。在高中戲劇教學中,教師一般不單獨強調(diào)戲劇的文體特質,將之與“小說”“散文”等文體學習混為一談,致使學生閱讀不得法、閱讀興趣不高,戲劇素養(yǎng)難以形成。筆者認為在大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學習內(nèi)容構建支架,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形成進階式思維,最終發(fā)現(xiàn)真知、解決問題。本文以“良知與悲憫”戲劇單元為例,從“支架式”教學的角度,將知識和目標進行拆分、細化,不斷地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升學生戲劇欣賞、編演、創(chuàng)作的能力。
“支架式”教學需要遵循語文學習規(guī)律,以語言積累與運用為支點,注重文本的橫向分布和教材的縱向遞增,進行進階式設計,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規(guī)律和形成閱讀經(jīng)驗。統(tǒng)編版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以戲劇文本為載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戲劇閱讀和欣賞的能力?;诖耍處熜枰鹾蠎騽〗虒W的特點,準確設計“策略性支架”,加深學生對戲劇內(nèi)涵的理解。
首先,緊扣戲劇文體特質,開發(fā)“圖式支架”。在戲劇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文體思維進行有效閱讀。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立體、形象,教師可以開發(fā)簡潔直觀的“圖式支架”,幫助學生建構戲劇的相關知識,理清戲劇的劇情、人物關系,進而突破戲劇文本學習的重難點。比如,筆者執(zhí)教本單元時,緊扣“戲劇沖突”這一學習要點,要求學生構建以下圖式:(1)畫出《竇娥冤(節(jié)選)》《雷雨(節(jié)選)》《哈姆雷特(節(jié)選)》三篇戲劇中的矛盾沖突關系圖,進而深入探討戲劇沖突的藝術價值;(2)結合文本注釋,找出各篇戲劇的主要人物,構建以之為中心的人物關系圖,并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概括主要劇情;(3)請從蔡婆婆、魯侍萍、奧菲利婭中任選一個,自行設計一個能概括其性格特征的學習任務單,并且寫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賞析。三個主要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巧構思維導圖、學習單、圖表等,將復雜的人物關系、多向的人物性格、多重矛盾沖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戲劇文體知識。學生在“圖式支架”的構建中會發(fā)現(xiàn):戲劇就好像打一場排球賽,你來我往,有攻擊有反擊。三篇戲劇都存在“關系沖突”和“內(nèi)心沖突”。例如,《雷雨(節(jié)選)》中周樸園的內(nèi)心的沖突,其與魯侍萍、魯大海之間存在矛盾沖突。教師可以據(jù)此進一步引導學生選取戲劇中的經(jīng)典臺詞,從攻擊反擊、勢均力敵、主角意志三個角度繪制表格,對戲劇進行賞析。如《雷雨(節(jié)選)》中魯侍萍通過“我要提”“不是我要來的”等錯位問答的臺詞,不斷地在反擊中強化戲劇沖突,從而展示強烈的主角意志。同時,戲劇中周樸園的現(xiàn)實權力和魯大海的道德正義之間、暗處的魯侍萍和明處的周樸園之間都處于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tài)。戲劇沖突在不斷疊加、積累,最終將周樸園的冷酷無情、魯侍萍的剛硬自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其次,緊扣單元主題,開發(fā)“問題支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將人文主題與單元學習要素有機融合,多維度地整合學習內(nèi)容,規(guī)劃學習路徑,從而將學生的淺層認知引向深處。在“戲劇與人生”單元學習中,教師可緊扣“良心與悲憫”這一主題,深度開發(fā)整體的“主問題支架”,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度。比如,圍繞三篇戲劇,教師可以從戲劇的“個性化”“動作化”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品味臺詞的言外之意,感受中外話劇的語言特色。筆者執(zhí)教時設置了以下“主問題支架”:(1)品味“戲中語”,摹寫“劇中人”。每一篇選擇兩三句體現(xiàn)人物個性的臺詞,并為人物寫一句解說語。(2)挖掘“弦外音”,體會“話外意”。假如你是話劇導演,挑選兩名演員表演魯侍萍和周樸園兩人相認后的場景,請你在開演前闡述人物內(nèi)心的潛臺詞。(3)互文聯(lián)讀,概括中外話劇潛臺詞的特點。三個主問題以“賞析臺詞和潛臺詞”為核心學習內(nèi)容,層層深入,使學生感知戲劇語言的“個性化”特征。
新課標提出“大任務”“大情境”是大單元教學的主要標志,多元整合了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板塊的內(nèi)容。其中特別強調(diào)語文學習需要以真實的情境為基礎,以項目化成果的形式展示學習的效果,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首先,巧設生活情境,從“讀劇”“品劇”走向“編劇”“演劇”。為了使學生更好體悟戲劇這種文學樣式,教師需要在閱讀鑒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編排演出相關劇本的片段,從而深刻體悟劇本中情節(jié)安排、沖突設計、人物形象等。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走進劇本,精心“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傳承戲劇的文化精髓。筆者在執(zhí)教的時候,圍繞本單元三篇戲劇作品,巧設情境下的“編演”情境支架,從而讓學生將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知識融入文本中,不斷進行閱讀經(jīng)驗的重構。具體為:
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節(jié)即將到來。今年,學校以“經(jīng)典戲劇詠相傳”為活動的主題,要求每一個年級精選戲劇劇本,積極編排兩個節(jié)目。高一年級組將以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良知與悲憫”單元中三篇戲劇為表演素材,請你為活動設計主題方案。
在此情境下,學生需要精讀三篇文本,為活動設計相應的主題,進而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生結合本單元三篇文本,設計了“粉墨人生”“憂郁王子”“愛恨情仇”三個主題,并且具體設計了相應的“編演”任務。比如,有的學生圍繞“愛恨情仇”這一活動主題,以《雷雨(節(jié)選)》為素材,分組對戲劇進行改寫,將之轉化為“課本劇”。
其次,給予“讀寫性支架”,積極排演。在學生排演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給予指導,給予一定的“讀寫范例”支架,讓學生投入到表演之中。就通常的戲劇教學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臺前走向幕后,讓學生學會撰寫“臺本”,并且將改編的臺本與原劇本進行比較,為戲劇表演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可以巧用“跨媒介閱讀”的形式,讓學生閱讀不同媒介的戲劇劇本,從而綜合提升其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比如,筆者引導學生觀看吳敏麗主演的《竇娥冤》視頻片段,要求學生從戲劇的舞臺、動作、表情等角度,對其表演進行評析,進而明曉戲劇表演的要素。同時,教師需要有效地為戲劇表演設計獎項,要求學生為表演獲獎同學寫一段頒獎詞。
總之,為了深度了解戲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巧用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掌握戲劇的文體特色,準確理解戲劇人物,提升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