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兮
小說家談?wù)撔≌f總是動靜很大,聲色俱厲,語不驚人誓不休。
但也沒錯吧。小說不便大聲說話,所以小說家裝點正經(jīng)說話,也只是像野史正說那般搬弄是非,在民間話本里言辭鑿鑿,字正腔圓。人們對待小說的態(tài)度,無非覺得那點事,不必大驚小怪。它無非是家長里短、吃喝拉撒、市井百態(tài)、史說演義和神話鬼怪。很長時間,它不是中國文章正統(tǒng)。理由是凡夫俗子的肉身,沒一點正經(jīng)。小說也許是這道時光的窄縫,借此還原我們對逝去的日常、倫理、道德、觀念,甚至是當(dāng)下或未來時間以及空間地理的看法。
因為它保有對世界的批判、反思、懷疑、困頓、期待、和解,這些摻雜著人性欲望的善惡美丑,小說卻用它古老的方法演繹著人類對善美的贊美和對丑惡的鞭笞。于是,小說又有了百科全書的社會全景,似乎要解決人類遭遇的心理困惑和精神凝結(jié),并使之經(jīng)典化。其實,這都是對小說的誤解,小說有什么作用,對現(xiàn)代人來說,不再是提籠換鳥,現(xiàn)代小說正在走向去標(biāo)簽化和意義化。
小說何為?我曾經(jīng)試圖以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說,當(dāng)一個人被生活逼退至絕望之后,他繼續(xù)滑落,置于深淵和黑暗當(dāng)中,他仍舊要保持的底線是做一個人,是具有人類基本的情懷和自我救贖的理想吧。至少像一個人吧,當(dāng)身處時代的焦慮時,當(dāng)渺小和無力左右其他時,尊嚴(yán)和人性仍然指引他向著光斑投來的方向仰望。
我理想中的小說是關(guān)乎人心變遷的心靈史,是矛盾沖突交替后,最終又取得和解的過程。它一層一層剝開無限的小我,每個人在駁雜的日常中找到對應(yīng)的地方。我希望筆下的小說人物有別于其他時代的形象,他們以個體的面目清晰地呈現(xiàn),這些來自人群中的聲音,盡管被隱藏在蕓蕓眾生中,被淹沒在喧囂和嘈雜中,但,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已凝固成時間的雕像,成為逝去時代的見證者。
我的小說《本香》的人物:毛細(xì)、趙甲人、朵朵、黑皮和小果,這些小鎮(zhèn)青年,是否也能這么列隊走來,我充滿期待。他們在沉默中,有的人連名字也不曾有過。在冰冷的時間里,我聽到的是他們一顆顆躁動的心,他們的命運時常被一種無形的力量裹挾著,又無可奈何。但他們沒有停止每一步的行進(jìn),依舊在迷茫中走向遠(yuǎn)方。多年以后,我也許是他們中的某個影子,我又借他們之口講述他們的故事。我想其中的意義在于講述的本身的意義,而不是他們背后所承受的不幸和責(zé)難。
口實不獨成為小說,傳奇不獨成為小說,故事不獨成為小說,志怪不獨成為小說,但反之小說可由它們的某種因素構(gòu)成。假托的某某之口,完成自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所表達(dá)和建立的意圖,也只可能是作者未能完成的部分。由此看來,散落時間和故事的碎片和片段,都由無數(shù)的自我構(gòu)成,在歷史維度、文化背景、日常經(jīng)驗中,照射出思維與意識的滲透,宏大與細(xì)微的交替,古老與維新的共照。
它們像豐茂的草莽覆蓋了大地,疾風(fēng)摧勁草,遼闊照耀出遠(yuǎn)方。同時,斑斕和灰暗也被同時照亮。曲徑通幽也好,逼窄崎嶇也罷,寫出人心幽微的部分,何其容易啊。
再回到我的小說《本香》吧,人與人之間的爭執(zhí)、猜忌、同情、溫暖,甚至和解,共同構(gòu)成了某種妥協(xié),從迷茫走向未完成的失敗,從卑微走向未知的部分?!拔摇币ハ蚰睦铮驈哪睦锶?,也許本身構(gòu)成了敘事的張力和迷人之處。
“我”在惶恐中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章鎮(zhèn),在經(jīng)歷一番情感、工作的變故體無完膚之后,“我”和幾個小鎮(zhèn)青年都成了同病相憐的人。當(dāng)“我”從困頓中抽身臨走時,看到那本《圣經(jīng)》赫然在目,“我”隱隱覺得,也許自己才是那個需要救贖的人。
杜甫的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作為小說家的意圖已經(jīng)昭然若揭,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