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尹武平將軍《歸途拾光》"/>
東 籬
1954年,秋風蕭瑟之際,一個孩子出生在陜西富平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剛一出生,這孩子就患上了百日咳。在醫(yī)療不發(fā)達的年代,孩子勉勉強強地活著,一天晚上突然沒了氣息。母親坐在炕上傷心哭泣,父親沉著臉把沒了氣息的嬰兒放在炕沿下的一個破籠里,叫來嬰兒的爺和婆(奶奶),準備連夜把嬰兒埋掉,埋到門前的蘆葦灘里。到了蘆葦灘,婆看見嬰兒身上穿了一條毛褲,想毛褲扔掉可惜了,以后再有孩子還是能穿的。婆就想扒嬰兒的毛褲,扒毛褲的時候,婆發(fā)現(xiàn)這孩子尚有體溫,再摸,鼻息也有了,就又把孩子抱了回來。
這孩子長大后,當了兵入了伍,在當兵的第六年,他成為一名軍官。后又經過二十多年在青藏高原的磨礪,最終成為一名將軍,那便是尹武平將軍。
尹武平將軍的人生,充滿了意外,也充滿了傳奇。故鄉(xiāng)、父親、母親以及岳母,還有妻子,特別是軍旅生涯里面的一件件事情,在尹武平將軍退役后,時時地來攪擾他,撞擊著他的心扉,驚醒了他的文學夢。那些無法忘卻的往事,使他情不自已:關中平原的煙霞、高原礪兵的艱辛、推廣“自助餐”和公開公正選取士官的成功、弟弟的犧牲、戰(zhàn)友的深情、首長的愛護,一幅幅畫面一時間全都涌在了他的眼前。于是他拿起筆,以一個赤子的深情和一個將軍的情懷,寫下了與共和國同步的這段生命歷程。以一個人的個體生命成長,映照出共和國的成長歷程。
《歸途拾光》我讀得很慢,因為很多精彩的情節(jié)、細節(jié),是你無法放棄、無法忽略的。他的那些非同一般的故事,那些不為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事件,總是緊緊地抓著你,從而使你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一位將軍或者說一位武士能把故事講述得這么好,能把人物描繪得這么好,能把想呈現(xiàn)的內容書寫得這么瑰麗繽紛,真是十分難得。書中時時有一些議論,也表現(xiàn)出一位將軍對人生透徹地理解和其偉大的人格。
這本書的第一版發(fā)行時,曾在北京召開過研討會。書的封底有王蒙、梁曉聲、劉慶邦、閻安的評語,評價都很高。我覺得這些個大家的評價,一點兒也不虛言,確確實實是點到了書的精妙之處。閻安說“在大語境中捕捉內心的閃電”這一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我想這本書應該是一個人的生命史詩。它不僅畫出了尹武平將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風景,更呈現(xiàn)了尹武平將軍對生命的吟唱和感悟。由此帶給閱讀者很多啟發(fā)和啟示。在書中,我讀到這么一個片段:一個破衣爛衫的孩童跟著母親趕集時,對油糕壓抑不住的饞欲。也許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的童年都是歡樂無憂的,可以騎在樹杈上看天看云,也可以坐在樹下,看螞蟻搬家、螳螂上樹,看屎殼郎滾牛糞蛋,但那個時代的孩童,既有孩子的快樂,也有時代的饑餓。而母親的那句“窮日子總會有個頭”,不但安穩(wěn)了孩子的內心,還讓孩子在饑餓中生出盼望。
1960年代,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尹武平將軍的父親按著自己的小腿肚子,一按一個小坑,那其實是因饑餓而得的浮腫病。那時尹武平將軍還不懂這些,他不懂為什么人的肚子總是要餓。他經常會在院子里打著滾哭著鬧著和母親要饃饃吃。母親也很無奈,母親雖然愛兒子,也不能變出糧食。后來好不容易盼來了政府給饑民發(fā)的救濟糧,母親拿著一個大老碗拖著兒子到村西邊去領救濟糧。領救濟糧的人有的端著盆,有的提著袋子,五花八門。但是他們的姿勢都是相同的,都是踮起腳跟伸長脖子向南邊糧站的方向眺望,站在兩桿子高的太陽下面。終于看見遠方出現(xiàn)了人影,人們歡呼雀躍。尹武平將軍的家里一共六口人,卻只分到半碗白生生的大米。回到家里母親燒了半鍋水在鍋里煮米,煮熟后,米在鍋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稀稀落落。母親用勺子在鍋里攪了幾下,然后給每人盛了一碗清亮的米湯就算吃飯了。而那個時候,不懂事的作者總是吵嚷著不喝湯,要吃稠的。父親便把喝完一大碗米湯后留在碗底的米粒倒進作者的碗里。
這些場景不僅僅屬于尹武平將軍,而是一代人的記憶。讀到這個地方,我感慨萬千。作者后來結了婚,他的丈母娘也是一個受盡苦難的人,饑餓年代,丈母娘一只奶喂養(yǎng)自己的孩子,一只奶喂養(yǎng)生病的丈夫。這些情節(jié)都極其震撼人心,令人過目難忘。
這本書是一個人的生命史,也可以看作我們共和國的發(fā)展歷史。作為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作者的生命歷程和共和國的發(fā)展進程基本上是同步的。看這本書,就會覺得,作者的成長,不僅僅屬于他一個人,更應該屬于全社會。他的經歷,是時代的一個倒影。通過作者的經歷,我們會了解很多,特別是后面濃墨重彩的部隊生活,越發(fā)豐盈了我們的認知。部隊生活的樣貌,外人可能是很少知道的。尤其像我這樣的讀者,幾乎一無所知。而在《歸途拾光》中,尹將軍慷慨地打開軍營的大門,用他那豪邁大氣的筆觸,給軍營生活以充分的展現(xiàn)。
我們平常讀一些小說,讀那些虛構的故事,或許讀出了文筆的細膩,或許讀出了激情澎湃的抒情,但總是給我們一種隔膜感。相反,讀尹武平將軍這種來自生活的、來自真實生命記錄的東西,卻沒有隔膜,沒有距離,像是在聽從老家來的一位堂哥在講述他多年的歷險。在默默的聆聽里,聽著聽著,便會對這位莊重的堂哥肅然起敬了。聽這位只聞其聲而未曾謀面的堂哥講故事,因著他不平凡的經歷,便十分親切和熟悉了。
我覺得這正是非虛構作品的力量。
1979年初春,我國南疆燃起了戰(zhàn)火。尹將軍和弟弟各自所在的部隊,都奉命進入一級戰(zhàn)備狀況,進行臨戰(zhàn)訓練。為了保密,部隊規(guī)定不能給任何人寫信,而那時尹將軍的老父親,卻正在醫(yī)院里緊急搶救。弟弟還出境參加了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弟弟杳無音信。尹將軍本來也是要被派去參戰(zhàn),部隊考慮到弟兄兩個有一個人上了戰(zhàn)場,就沒有再讓尹將軍上戰(zhàn)場。
弟弟后來犧牲在了云南前線。在回鄉(xiāng)安葬弟弟的時候,尹將軍發(fā)現(xiàn)偌大的富平縣竟然沒有一座像樣的“烈士陵園”,自己那在苦水中泡大的弟弟,兩次參戰(zhàn)兩次立功且以血肉之軀為國盡忠,犧牲后卻沒有一處安放靈魂的地方,骨灰只能存放在殯儀館里,而這一放就是二十二年。作為一名烈士的兄長,尹將軍的憂傷始終籠罩在心頭,揮之不去。尹將軍寫道:我常想一個國家要強大,一個民族要復興,僅僅有經濟發(fā)展、武器裝備的先進是不夠的,一個民族,一定要確立自己的信仰與精神,一個軍人,一定有對榮譽的追求。在這里尹將軍慷慨悲歌,說得何等激昂!
在部隊,作者刻苦訓練,成為神槍手,當了軍官之后,嚴格要求自己,并身體力行。在社會上的風氣浸染到部隊的時候,他制定了很多措施來杜絕腐敗,受到官兵們的敬仰。
應該說《歸途拾光》是一本非常勵志的書,正像我第一次見到這位退役將軍時感覺到的那樣,自然而端莊,雖然是將軍,卻沒有那種很刻板的面孔。他很關注文學,說看過我寫的文章。在一些待人的細節(jié)上,顯出他的善良。他的表情很平和,沒有穿軍裝的他,倒是有一種文人的優(yōu)雅,整個人充滿了一種正氣。他所表達的東西,其實也很正氣,在部隊里面,為了反腐敗,他“設崗立哨”,給自己設立“防火墻”,為此他得罪過首長夫人,但他不動搖不后悔。他在部隊里,抓了許多野戰(zhàn)化的建設,諸如高原實戰(zhàn)化訓練。作者從士兵到將軍,一路風塵,一路艱辛,以一支軍隊發(fā)展的經驗,展示了偉大的共和國的嶄新的樣貌。讀了《歸途拾光》,我受到鼓舞和震撼,精神得到了升華。現(xiàn)實生活里有很多陰暗的東西,使我們對這個社會難免感覺到灰心喪氣,但是當我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會被尹將軍筆下爍爍閃光的正氣所覆蓋和包裹,而心中的陰郁之氣也就被一掃而光了。
所以《歸途拾光》是一個人生命的成長史,也是一個人生命的鏗鏘史詩。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即通過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對生命的吟唱、生命史詩的記錄,讓我們看到了共和國歷史和發(fā)展進程中的一些大事件和一些脈絡,我覺得比起那些虛構的東西,它以真實的魅力和力量征服了讀者。
作者還有一部分文章也是非常有趣的,又充滿哲理,充滿深情,顯示了他的文學才華和卓越的人生見識。
比如有篇文章叫作《水流自凈》,我對這文章印象很深。文中說自己家門前有條小河,河不大,卻很清澈。河水常年不知疲倦地向那遙遠的東方流去,小河兩岸長了些許的蘆葦,岸上是白茫茫的鹽堿地,遠遠望去那條小河宛若一條芷青色的帶子飄落,很是好看。小時候作者常常跟著媽媽到河里去洗衣服,媽媽把一件一件的衣服撈出來,放在石板上用棒槌輕輕地敲打,然后用那辛勞粗糙的手趁著勁揉搓著。不一會兒,小河的水便被老土布衣服上退下的顏色攪渾了。當河水流啊流,流到不遠處的時候,卻又清澈如故了。作者很是不解,就問媽媽。媽媽說,傻兒子,水流百步自凈了。水流百步自凈,這句話成為作者人生的一個格言和警示。當他遭到誤解陷入困境之時,他就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裝備自己,從而走出困境。這句哲理性很強的話,我也是感觸很深。
還有一篇《呼喚童真》的文章,也令我深有同感。作者說自己近來有點坐臥不寧,越是想讓自己平靜下來,越是無法平靜。無法平靜的原因是,原先一直以為小孫兒生活得很幸福。從這個小生命孕育開始,老伴就開始忙碌,今天燉老母雞,明天熬排骨湯,看到書上說吃核桃有利于胎兒細胞發(fā)育,每天就讓兒媳婦吃幾個核桃。聽說魚吃多了,小孩聰明,便隔三岔五地變著花樣做魚。后來又聽說河魚是喂養(yǎng)的,飼料里有添加劑,從此便不買河魚,專挑深海魚買回來吃。孫兒出生后見風就長,一天一個樣,老伴帶孫兒,那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老伴伺候孫兒的艱辛程度,是任何一位金牌月嫂都難以企及的。
后來孫兒長大了,家里所有關愛孫兒的人都以愛的名義給予他太多的約束,諸如不準喝飲料,不準吃雪糕,不準在外面小攤上吃飯。這些不準的標準遠遠超過了約束領導干部行為的“十不準”??吹綄O兒想吃一根油光閃亮、香味撲鼻的烤火腿腸,竟然是乞求的眼神,作者自己先濕潤了雙眼。這其實正是當下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作者認為,作為自然人,孫兒應該擁有童真,享受童真,他不該過早地老道和成熟。早熟的孩子,有點像大棚里用化學劑催熟的瓜果,顏色雖然好看,味道不對,所以作者要迫不及待地奮力呼喚!讀到此處,我真是為作者拍案叫絕。作者敏銳地洞悉了在培養(yǎng)兒童問題上存在著一個誤區(qū)。這正是一個寫作者應具備的目光和感知能力。
還有《走進賈平凹》這篇,作者把傳聞中一個大作家的“吝嗇”,寫得極盡傳神,令人忍俊不禁。作者捕捉人物特點和生動描繪人物的能力,也由此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無遺。寫賈平凹的這段文字活色生香,栩栩如生,一個作家不同尋常的狀態(tài)躍然紙上。還有寫陳忠實的那篇,也寫得很好。閱讀之時,我是非常的感慨。將軍,一個將軍,又是一個文人,能把這兩種身份結合得這么好,真是令人驚奇。真可謂是武能帶兵、文能寫作之奇人。我認為以“奇人”稱尹武平將軍并不為過。
所以,我第二個想說的就是,《歸途拾光》不僅飽含了思想的光芒,而且文筆了得,寫人敘事,抒情繪景,無不頗有功力。真不知道將軍在拉練野營、抗高原反應的軍旅生涯之中,是如何練就了這支神筆。整體而言,《歸途拾光》的文章一點不粗糙,語言很凝練的。有些篇章,甚至可以超過某些名家同題材的創(chuàng)作。
個人覺得這種寫作能力,源于作者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作者有獨特的生活體驗、生命體驗。作者的生活積累,可能是其他作家不一定能夠具備的。某些作家,他沒有這個,沒有來自生活的這種獨特的經驗,自然也就沒有作者寫得這么好了!我毫不夸張地說,真的寫得很鮮活,很生動,也很感人,文筆相當?shù)哪毨侠?。這些都是生活給予的,所以當一個作家拿起筆準備寫東西的時候,還是應該先問問自己有哪些生活積累,這些積累,能否支撐起自己的寫作。
第三點,我覺著《歸途拾光》豐富了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內容。也可能我孤陋寡聞,身為將軍的寫作者見得不多。我讀過聶榮臻的著作,讀過朱德的著作,讀過徐海東自述,他們寫得縱橫捭闔大氣磅礴,很有一番“射天狼”之氣度。但是在當代,將軍拿起筆來寫作的好像不多,所以我覺得《歸途時光》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豐富了文學表達的內容,開拓了當代文學新視野和文學的新領地,也豐盈了文學寫作者的角色,帶給文學寫作很多新的思考。文學就是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而將軍身份的寫作者,可以說是很稀缺的,這也是這本書的獨特價值之一吧。
作者的文章,越往后面寫得越好,真情流露得越充分。正如賈平凹所說,文章越寫得真實,越感人。那篇《呼喚童真》的文章就特別能喚起人的同感,也寫出了幾代人之間的這種差異。這是直擊人性的文章,直擊社會現(xiàn)狀的文章。能引發(fā)共鳴、引發(fā)同感,我認為就是好文章。
一個軍人的文章,我甚至覺著比一些所謂的專業(yè)作家寫得要好。因為很多專業(yè)的作家,他們特別強調寫作技巧,什么夸張,什么想象,什么結構,等等。弄那些故弄玄虛的東西,掩蓋了鮮活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遮蔽了生活本來的樣貌。進而掩蓋了真情、真意。我讀到那些詭異又浮華的文章,幾近麻木,很難有認同感。原因就是過分地追求了技巧和辭藻的華美。大巧若拙,大真若樸。其實最大的技巧就是對生活的尊重。生活比藝術更精彩。也正基于此,往往有生活經驗的人,寫的文章更耐看,更耐讀,更打動人心。
據(jù)此我們還可以引申出第四點,《歸途拾光》寫作上的特點究其是什么?我覺得最鮮明的特點,最值得稱道的特點,就是它非常真誠:它不做作,也不無病呻吟。對于散文的寫作,我覺得《歸途拾光》是開拓了一種新的方法。我們都在說散文應該怎么寫,如何寫,關于這方面的探討有很多,我覺著尹將軍的散文,就是四個字:天籟之音。是自然而發(fā)的,就像風一樣,就像雨一樣。它是清新的風,它是滋潤的雨,它是來自然界的東西,來自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東西,它沒有一點點的虛飾矯揉。你讀的時候就像沐著秋風淋著細雨。高原的清寒、賀蘭山的荒涼、野營的艱辛、反腐的意志、戰(zhàn)士的純樸、戰(zhàn)友的情深,你都細膩地體會到了。一個貧寒家庭出身的將軍的練達、通透,對人性、人情的把握與智慧,也讓讀者在細節(jié)里感受到了。我還注意到《歸途拾光》里每篇文章的開頭,從來不拐彎抹角,一開頭就直奔主題,抓住讀者的心。
作者在文風上應該是有貢獻的,他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的文風,隨意隨性的寫作方法。正所謂說天說地莫如說真,話東話西莫如話實。這令我想起唐代的韓愈和唐宋八大家。韓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和八大家們摒棄掉魏晉以來辭藻華麗的駢文,倡導和恢復了先秦漢代內容充實、質樸流暢的散文傳統(tǒng)。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摹稁熣f》《黔之驢》《醉翁亭記》《赤壁賦》《石鐘山記》《六國論》《傷仲永》等廣為傳誦的名作,都是八大家所著。而六朝駢體散文,你又能說出幾篇,恐怕一篇也說不出來了吧?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那些講散文寫作技巧的文章。好文章多是我手寫我心,寫得真,寫得實,寫得有情有義的文章。在這點上,《歸途拾光》提供了一個范本。
《歸途拾光》是一個人的生命史詩,也是散文寫作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