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飛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思政教育非常重視,他曾多次強調: “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語文學科是最適合的,把德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轉變已有的道德觀念。[1]語文學科作為影響學生人生的重要學科,在課程設置中滲透著極其豐富的思政元素,這些思政元素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 的基本思路,編排設置在語文課程之中。在語文教學中要對這些思政元素進行合理設計,充分發(fā)揮其育人作用。
近幾年大單元教學的應用與研究越來越深入,鐘啟泉教授關于大單元教學有著詳細的闡述: “單元是基于一定目標與主題所構成的教材與經驗的模塊、單位,可以大體分為基于學術與藝術等文化遺產、以系統(tǒng)化的學科為基礎所構成的教材單元與以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所構成的經驗單元?!盵2]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科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注重學習與生活的關系,這些特點使大單元教學能夠更好地促進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fā)揮作用。
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發(fā)揮語文課程中思政元素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 》的課程目標中要求,“注重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表達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體會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風范,體認英雄模范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培育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情懷?!盵3]這是對學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的宏觀要求,系統(tǒng)地落實這些要求,應用的載體是整個語文課程,而不是某一具體內容;面向學生的是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是針對某一具體階段;體現(xiàn)的是宏觀的理念,而不是落實在具體實施層面。
中華人文精神、傳統(tǒng)美德、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崇高精神、人格風范、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情懷等思政目標對學生而言都過于抽象,需要通過教學內容落實這些思政目標,讓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與學生產生共鳴,使這些思政目標變得易于理解與接受。
大單元教學強調在學習中提高與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與能力,提升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同樣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過程。實施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表現(xiàn)同一思政主題的人物形象、典型事件進行統(tǒng)一的梳理與集中分析,尋找其承載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選擇了四個在歷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整個單元的思政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他們的經歷,認識他們做出的貢獻,感受他們的崇高品格,學習這些人物身上良好的習慣和治學方法。在這樣大的思政目標之下,每篇文章的思政目標分別有所側重。學生們要認識到,是中華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了鄧稼先這樣的杰出人物,而又是鄧稼先這樣的杰出人物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體會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澎湃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感受魯迅先生在漫漫黑夜里孤獨而堅忍地戰(zhàn)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學習呂蒙接受良言、勤奮治學、學有所成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是以每一課的思政目標落實整個單元大的思政目標。
大單元教學注重對整個教材體系的整體把握與系統(tǒng)實施,改變了常規(guī)語文教學只關注一課的傳統(tǒng)方法,對課程標準中的思政要求進行系統(tǒng)的設計,并細化到具體的每一本教科書、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教學目標,使它們成為落實這些課程目標的有效載體。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寫時就將“立德樹人” 作為首要任務,并確立了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的基本思路。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之下,采用單元內容集中編排與思政目標分散滲透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
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設置《黃河頌》 《最后一課》 《土地的誓言》 《木蘭詩》 四篇課文,以這四篇課文為載體,著重突出家國情懷這一主題。這四篇課文看似是相對獨立,但仔細分析編寫者的安排意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選擇文章時有意體現(xiàn)以具體形象作為載體表現(xiàn)家國情懷這一共同主題:《黃河頌》 通過黃河的形象表達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最后一課》 通過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表現(xiàn)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土地的誓言》 通過描寫關東原野的景物和生活畫面,抒發(fā)對故土深沉、熱烈的愛;《木蘭詩》 以花木蘭的形象體現(xiàn)孝親、愛國的價值觀。明確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著重分析這些作品中的形象,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形象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在單篇教學時以分析形象,體會情感與思想為主,在單元結束時,讓學生總結本單元通過具體形象表現(xiàn)的共同主題,讓學生深入理解“家國情懷” 的具體表現(xiàn)與精神內涵。
現(xiàn)階段語文學科教學仍舊是以單篇課文教學為主,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作品,拋開其文學性不談,每一篇文章的思想內涵或形象中蘊含的精神、思想、人生追求和價值品質都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陋室寄托著古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節(jié)操;蓮花象征著君子的潔身自好、遺世獨立的品格;岳陽樓傳遞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北固亭記憶著愛國志士壯心不已的深厚情懷;戈壁試驗場抒寫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珠穆朗瑪峰見證著華夏兒女勇攀高峰、積極進取的不懈努力……
但這些元素在語文課程中是散落的或碎片化的存在,雖然是散落在課程之中,但其精神內涵卻是一個整體,通過實施大單元教學,將這些思政元素中相近或相關的整合到一起,選擇明確的主題,進行系統(tǒng)梳理,就會使這些思政元素真正進入到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大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強調具體實用的學習任務、設置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開展有利于生活應用的語文學習活動。大單元教學是基于某一主題的結構化、系統(tǒng)化學習,非常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實施。教師可以從思政主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一個大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生活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之間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將抽象的思政元素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其具體化、直觀化。而大單元教學基于整體設計的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地形成對思政元素的整合,使思政教育更具系統(tǒng)性,有助于學生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例如學習九年級下冊的戲劇單元,在學生了解了戲劇的相關知識與要素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政色彩的某一特殊背景或某類特定人群,編寫戲劇劇本,并進行排練演出。讓學生在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的過程中,以親自思考、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方式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從而使心靈受到洗禮,精神受到熏陶。
人類文化的成果,以語言文字的方式沉淀下來,不斷地進行傳承。學生通過閱讀相關的學習內容,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同時,吸收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結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認知。語文課程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在這些文化結晶中最值得學生繼承與弘揚。初中語文教材僅有6 冊書,200 多篇文章,雖然篇篇都是經典,但對于濡養(yǎng)學生的精神世界,深入實施思政教育,還顯不足,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補充。
大單元教學提倡整本書閱讀、提倡群文閱讀,提倡建立起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聯(lián)系與補充,這種聯(lián)系與補充可以從多個角度建立,可以是某個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主題的相關作品,也可以是思想內涵相近的作品,這樣就為思政元素的補充、滲透、拓展尋找到了重要的切入點。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生學習了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初步了解了一位盲聾啞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加深了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體驗。再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全文,深入體驗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對生活的熱愛與執(zhí)著,認識到要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生活;推薦曲志紅的《永遠執(zhí)著的美麗》,了解袁隆平的人生歷程,感受與學習他執(zhí)著追求、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讀書的過程,既是對人生、社會和自然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又是認識、反省、完善和發(fā)展自我的過程。實施大單元將課內外的思政元素有機整合,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純凈他們的心靈,給他們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 》 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4]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言和文字的運用能力為主要目的,這是由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決定的,因此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政課。但在語文課程中融入諸多思政元素的目的,又要通過實施課程落實思政目標,有效突出學科思政的功能,而學科思政的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思政理念和思政意識,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內涵和價值,同時又不改變與影響語文課程自身的學科屬性與學科價值。因此,學科思政在語文課程中的落實需要借助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工具,思維導圖就是將思政元素設計為學科思政的有效工具。
思維導圖是以圖解的形式和網狀的結構,用于存儲、組織、優(yōu)化和輸出信息的思維工具。[5]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將碎片化的或是分散狀態(tài)的知識內容形成有效的組織結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本來就是分散地存在于每一篇課文之中,利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和大單元教學設計相結合,可以將這些元素建構成語文學科思政教育主題體系,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而完備的語文學科思政教育。
在前文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分析了四篇獨立的文章,以各自不同的愛國主題整體構成“家國情懷” 的單元主題。但如果不對這一主題進行整體性的單元歸納,學生很難理解。使用思維導圖將各篇文章的主題以結構化、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就能夠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這一單元主題。而這種建構與語文教學的學科要素有機結合,就能夠在不改變語文課程性質的前提下,更好地落實學科思政。下面就是以思維導圖顯性化呈現(xiàn)該單元思政目標與語文課程目標的示例: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新時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使語文學科的思政作用尤為重要,大膽嘗試開展大單元教學,合理運用思維導圖等工具整合思政元素,可以使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發(fā)揮為學生的人生奠基、鑄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