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英語報刊涉及時效性強的新聞時事,包含的知識內容豐富,用詞、用句比較規(guī)范,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大量素材,是學生開闊閱讀視野、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報刊閱讀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實施報刊閱讀教學,并通過設計各種各樣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報刊文章。發(fā)現(xiàn)問題是報刊閱讀過程中問題解決的前提和先決條件,也是深入理解報刊內容的重要步驟。具有層次性、思辨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其主動思考,促使其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張獻臣2020)。同時,這對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在如何設計問題方面認識不足,導致課堂上存在大量的淺層性、零散性、重復性問題。
有些教師在設計有關報刊文章的問題時沒有圍繞主題,只引導學生關注詞匯理解和一些細節(jié)信息;所設計的問題缺乏關聯(lián),缺少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和評判。報刊閱讀往往立意鮮明、主題完整、內容積極、邏輯性較強。因此,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孤立,就無法使學生對報刊的主題形成整體理解。
例如,某位教師在分析SSP(《上海學生英文報》)中的文章Oceanic Innocence時,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1.Do you like to watch the famous cartoon Sponge Bob Square Pants?Why or why not?(你喜歡看著名的動畫片《海綿寶寶》嗎?)
2.Who is your favorite character in this cartoon?(這部動畫片里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
3.In your opinion,what does Stephen Hillenburg want to convey in this cartoon film?[在你看來,史蒂芬·海倫伯格(Stephen Hillenburg)想在這部卡通電影中表達什么觀點?]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缺少層次性、邏輯性,無助于對文章的理解。對于前兩個問題,即使不看文章,只要看過《海綿寶寶》動畫片段,也可以回答。第三個問題有一定難度,但實際上學生會直接引用文章最后一句中的Hillenburg回答。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主題理解仍是支離破碎的。這樣的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沒有價值的。其實,為了讓學生真正打開思路,教師可以讓他們看標題獨立預測文章主題,以“使學生一開始就以積極、主動的思考者的身份成為課堂的主體”(貴麗萍 2019)。
教師因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心理、生理、習慣和愛好等特點,所設計的問題要么過難,要么過易,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沒有針對所教班級學生水平設計問題,有些問題過于關注文章的詞、句或淺層信息的理解,缺乏挑戰(zhàn)學生思維的含量。
例如,SSP中有一篇名為Fixing a prejudice的文章,文章的主題是“關于糾正大家長久以來對電子游戲玩家的偏見”。某位教師針對所教班級學生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1.What does“stereotype”mean in Paragraph 4?(第4段的stereotype是什么意思?)
2.What is required when playing video games?(玩電子游戲需要什么?)
3.How can the prejudice over video games and gamers be fixed?(如何糾正人們對電子游戲和玩家的偏見?)
這幾個問題雖然相互關聯(lián),但是只停留在對文中詞匯及語句的淺層理解上。學生很容易從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不需要思考,直接引用原文句子就能回答。這些問題無法對學生形成挑戰(zhàn),很難激發(fā)其思考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無法得到鍛煉,他們會逐漸形成思維的惰性,不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離開了文化這個大背景,就很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細節(jié)和主題。如果沒有理解文章,培養(yǎng)深度閱讀能力就無從談起。
例如,《21世紀英文報》中有一篇文章的內容是關于“巴黎圣母院的火災引起了世人廣泛關注”的主題。教師針對文中“He turned to gesture behind him,at the soaring Gothic towers and flying buttresses of Notre Name”設計了一個問題:“What does‘flying buttresses’mean?”學生低頭不語。教師自問自答:就是“飛扶壁”的意思。學生露出茫然的神情。教師沒有作進一步解釋,又拋出一個問題:“Why has Notre Dame fire has aroused worldwide concern?”(為什么巴黎圣母院的火災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教師問了若干個學生,最后總結:文化全球化孕育了一種文化認同感。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仍然沒有聽懂。其實,這位教師應增加一些文章的背景文化介紹,如“飛扶壁”指哥特式建筑中用以抵抗拱的推力并增強墻體穩(wěn)定性的墻垛;還可以讓學生看圖片或視頻,增加對巴黎圣母院建筑的理解。同時,該教師還應解釋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認同感,列舉全世界認可的象征某種文化的地標性建筑或其他代表某種文化的事物,如埃及的金字塔、悉尼的歌劇院等。這樣,學生理解了文化背景,再理解文章內容就輕而易舉了。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先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給學生作簡單介紹。否則,學生很難回答出和文化關聯(lián)度高的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教師要善于提出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等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穩(wěn)步發(fā)展(教育部 2020)。根據(jù)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包括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chuàng)新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思辨性問題的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看待不同問題的解決思路的優(yōu)勢和不足,最后通過分析、評價找到最優(yōu)解決方案。此外,教師設計的無論是應用實踐類還是遷移創(chuàng)新類問題,都應該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都應考慮到其年齡、心理、生理、習慣和愛好等特點,體現(xiàn)“學以致用”。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報刊習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進行遷移創(chuàng)新,用以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在學生讀完一篇關于“過度捕撈”的報刊文章后,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有層次、重思辨且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What’s the consequence of overfishing?”(過度捕撈的后果是什么?)“Why do fishermen take risks to overfish?”(漁夫們?yōu)槭裁磿b而走險?)“Why do the businessmen take such risks to overfish?”(商家為什么會鋌而走險?)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引導他們提到“漁民為了謀生過度捕撈,商家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還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uthor’s suggestion that overfishing can be solved by legislation?”(你們怎么看作者靠立法解決過度捕撈的建議?)“What do you think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s?”(你認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什么?)……這一系列追問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精神,幫助他們思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題。由于前面的層層鋪設,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有很多學生質疑作者的觀點,甚至提出“對漁夫進行再就業(yè)培訓,或者依靠發(fā)明識別瀕危魚類的捕魚設備解決過度捕撈問題”等。
報刊中有大量插圖,教師可從插圖入手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SSP中有一篇關于畫家高更(Gauguin)的文章,插圖是他的一張名畫,即《布道后的視覺》,文中還提到了梵高(van Gogh),因此教師選擇他們的代表作,請學生作選擇:“Which of the following,do you think,belongs to Gauguin?”通過對這兩幅畫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高更和梵高的繪畫風格和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從而使其對該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報刊文章的標題和第一段往往是閱讀的關鍵內容。它簡潔明了,能使人快速抓住文章主題。
以《21世紀英文報》中的文章Oceanic Innocence為例,教師通過閱讀標題中的兩個單詞,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再根據(jù)文中第一段“Stephen Hillenburg,the US animator whose childhood summers on a Maine island later inspired him to create the famous cartoon Sponge Bob Square Pants(《海綿寶寶》),passed away on Nov.26 at the age of 57.”提出問題:“What was it that made Hillenburg adopt sponge as the main character in his cartoon?”正是由于史蒂芬·海倫伯格童年時期的夏日在Maine Island生活,使他對海洋生物充滿迷戀,由此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卡通作品《海綿寶寶》。另外,根據(jù)標題中的innocence,教師提出問題:“Who is innocent in the Ocean according to the readers?”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其積極閱讀,深度挖掘文章主題。
教師要幫助學生挖掘報刊文章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從這些角度設計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文章內容。
例如,《21世紀英文報》中有一篇文章的內容是關于主人公旅行到不同的地方發(fā)表了不同的感慨,于是教師提出“What was the author’s feeling when he arrived the place?”及“Why did the author like the culture of the place?”等聚焦文章中心的問題。只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在作者留下懸念處設計問題。英語報刊中有些文章作者故意設置懸念,給讀者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教師要對這些懸念進行積極思考,將其打磨成適合學生回答的問題,從而引導他們深入閱讀文章,更透徹地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并培養(yǎng)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給報刊中的故事預測結局,如“Could you please put an end to the story?”“What’s the end of the main character?”等。這樣的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要想回答好這樣的問題,學生必須深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意圖。
教師可以設計表格或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既定時間內完成,以幫助他們快速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文章中的重點詞匯。下面的表格填空題(見表1)就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問題設計形式。
表1
以《21世紀英文報》中的文章Putin’s decade at top為例,學生經(jīng)過精心準備后呈現(xiàn)表2:
表2
通過整理如表2所示的表格,學生對報刊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難點詞匯及語言特色等就會理解得更透徹,同時,能更好地展現(xiàn)報刊文章的層次性、遞進性和邏輯性。
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根據(jù)思維導圖設計細節(jié)問題進行相互問答。這類思維導圖主要是基于報刊文章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完成。學生概括和整合文本信息,自主設計各種思維導圖,通過組內、組間相互提問、比較、借鑒、評價和反思,能夠更容易地明確文章主題。
例如,某教師組織學生快速閱讀一篇標題為An Admirable Girl的報刊文章,然后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說明:“Why is the girl admirable?”小組成員先梳理、概括、整合文章的細節(jié)信息,通過討論定下用tough、talented、ambitious三個形容詞說明“這個女孩是令人欽佩的”。最后,由組長統(tǒng)一成員的意見并繪制成思維導圖。根據(jù)下面的思維導圖,這個小組設計了三個細節(jié)問題相互問答:“Which sentence indicates the girl is tough?”“Which fact shows the girl was talented?”“Why can we say she was ambitious?”下圖是這組學生最終呈現(xiàn)的思維導圖。
教師精心設計關于報刊文章的問題會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從而使他們終身受益。在報刊文章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認真選擇和研讀文章內容,從煩雜的信息中提煉并設計出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和拓展思維的問題。教師不但要圍繞文章主題設計有層次、重思辨、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還要圍繞插圖、大字標題、第一段及作者的寫作背景、情感、態(tài)度和留懸念處,通過繪制表格和思維導圖設計問題。同時,這些問題還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前后關聯(lián),即前一個問題為后一個問題作鋪墊,后一個問題是對前一個問題的拓展和深化,以體現(xiàn)一定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實現(xiàn)輸入、吸收、輸出一體化,使語言和思維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圍繞報刊文章主題,精心設計各類問題,幫助他們從淺層閱讀順利過渡到深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