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嬌 潘海輝 柴 華 方建蕓 陸靜佳 劉子雅 肖國有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廣西臨床重點建設專科-核醫(yī)學科,廣西南寧市 530021)
肝癌是臨床上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許多患者于病情中期或晚期階段才被確診[1-2]。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儀(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一次顯像即可評估全身狀況,在惡性腫瘤診斷、腫瘤分期與再分期、療效評估及預后判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3]。部分患者對PET/CT檢查項目了解較少,心理負擔較重,使其PET/CT的圖像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有臨床研究顯示,強化PET/CT檢查的護理干預力度,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PET/CT的圖像質量,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具有積極作用[4]。同時,良好的宣教方式可以對PET/CT檢查產生積極效果,如階段性健康宣教可以顯著提高PET/CT檢查時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和對健康宣教內容的掌握程度[5]。本文探討心理護理聯(lián)合個體化宣教干預對肝癌患者PET/CT圖像質量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接受PET/CT檢查的10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無PET/CT檢查禁忌證;臨床資料完整;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認知功能嚴重障礙或存在精神類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6-7]。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4~77(57.52±3.37)歲;體重46~74(55.71±8.26)kg。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1~80(57.75±3.84)歲;體重44~79(55.22±8.79)kg。兩組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提前通過電話告知或預約時當面告知患者于PET/CT檢查前禁食4~6 h;檢測患者血糖水平、體重等有關指標;按體重計算顯像劑的用量,按護理常規(guī)完成2-氟-2-脫氧-D-葡萄糖(18F-flurodeoxyglucose,18F-FDG)靜脈注射,并指導患者安靜休息40~60 min,同時在此階段飲水300~800 mL;實施PET/CT檢查操作前應告知患者排空尿液,并飲用500 mL水使胃腔充盈,指導患者除去身上攜帶的金屬物品,進入機房前更換拖鞋。
1.2.2 研究組 核醫(yī)學醫(yī)師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后,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聯(lián)合個體化宣教干預,具體干預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①在實施PET/CT檢查前,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人員圍繞檢查必要性、重要性展開詳細介紹,并對檢查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健康宣傳教育。預先告知患者PET/CT檢查和顯像劑存在電離輻射,但對于接受檢查的患者是安全的。另外,告知患者相關防護知識,以減輕患者在缺乏信息、環(huán)境陌生等情況下的心理負擔,同時也可進一步調動、提升患者的檢查配合度,使其存在的負性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在開展宣教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掌握溝通技巧,合理控制自身的面部表情,同時采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方式,此外也可采用專業(yè)性皮膚接觸等方式展開交流溝通,從而進一步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②在實施PET/CT檢查前,協(xié)助患者進行檢查體位的預先練習,并告知其18F-FDG的實際注射劑量,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以幫助患者全身放松;告知患者注射顯像劑后需要安靜休息40~60 min等。(2)個體化宣教干預:護理人員圍繞檢查室內的環(huán)境、設施以及醫(yī)護人員等情況展開介紹,幫助患者更快速地適應檢查環(huán)境,并根據(jù)患者的身心狀況、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等情況展開調查評估,結合評估結果采取個體化健康宣教方案,明確宣教內容,并選擇恰當?shù)姆绞街v解檢查原理、目的以及流程等,在此基礎上可分發(fā)健康宣教手冊并指導患者閱讀手冊,也可采用播放有關知識視頻的方式進行宣教;此外,圍繞檢查的有關注意事項展開詳細的講解說明,使患者認識到開展對應措施的重要意義。(3)顯像劑注射操作完成后,護理人員給予患者肯定,用贊許的語氣給予其鼓勵,針對患者實際病情及時開展有效的對癥措施,強化患者的安全感。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PET/CT檢查的圖像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應用 PET/CT(型號:Discovery 710;美國GE公司)的后處理系統(tǒng)AW 4.5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并由兩名高年資核醫(yī)學醫(yī)師進行閱片及圖像評估,當兩者的診斷和病灶處理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需經討論協(xié)商達成一致結論,必要時邀請更高年資醫(yī)師進行最終討論確定。圖像質量評估指標包括兩方面[8]:(1)圖像首次達標率,即第一次圖像掃描結果與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所占的比例。(2)圖像質量評分: 圖像模糊,很難辨認評為0分; 肝臟內示蹤劑攝取呈現(xiàn)顆粒狀,全身肌肉攝取示蹤劑量較多評為1分;肝臟內示蹤劑攝取較為均勻,同時圖像較為清晰評為 2分; 肝臟內示蹤劑攝取均勻,同時圖像清晰容易辨認,肌肉軟組織內示蹤劑分布量不多評為3分。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包括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三項。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PET/CT圖像質量比較 兩組圖像首次達標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圖像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PET/CT圖像質量的比較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30,P=0.019)。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PET/CT檢查可以為肝癌患者的診療提供幫助。但由于PET/CT檢查普及性不高,患者在PET/CT檢查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顧慮,如:(1)患者對于相對昂貴的PET/CT檢查寄予厚望,對檢查結果產生更多的擔憂及聯(lián)想;(2)示蹤劑屬于放射性核素,絕大部分患者對此會產生焦慮、恐懼以及不安等負性情緒;(3)示蹤劑注射后需等待較長時間,且部分患者還需進行延遲掃描,等待時間進一步延長,這對于年老患者、體弱患者、伴有其他不適癥狀的患者容易造成焦慮和煩躁;(4)等待過程中患者被要求盡量避免活動、說話,嚴禁玩手機等以減少受到輻射影響或對檢查質量產生影響,故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心情壓抑、情緒低落等狀態(tài),檢查配合度也隨之降低[9-10]。
患者不良心理反應和伴隨疾病(如癌性疼痛、糖尿病、低血糖等)可以直接或間接對圖像質量產生影響,而圖像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yī)師對檢查結果的判定和對病情的評估,若圖像質量無法滿足診斷標準,則需要對患者進行重復檢查,這會使患者受到更多潛在的輻射傷害,同時延長患者空腹等待的時間。因此需要醫(yī)護人員在PET/CT檢查前對患者(尤其是本身有劇烈疼痛或低血糖等的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護理干預和個體化宣教指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護理及個體化宣教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圖像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但研究組與對照組圖像首次達標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心理護理與個體化宣教聯(lián)合應用可提高肝癌患者PET/CT的圖像質量和護理滿意度,但研究結論還需要進行大樣本研究或多中心聯(lián)合研究進一步證實。心理護理聯(lián)合個體化宣教干預模式的應用可緩解患者的恐懼、焦慮以及陌生心理,進一步拉近護患關系,同時讓患者熟悉檢查流程以及有關注意事項后,可使其良好配合,檢查依從性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圖像質量評分,有利于對疾病進行更精準的評估。既往有研究顯示,心理護理干預和健康宣教干預可幫助患者有效排解心理壓力,使其更好地了解疾病、檢查方法和流程等相關知識,對其相信檢查有助于診療方案的制訂以及提高患者依從性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增強了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11-13]。此外,有研究顯示,患者的年齡、性格及檢查依從性等因素直接影響PET/CT檢查圖像質量的高低,而護理人員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及個體化宣教干預可為順利、高質量完成檢查提供有效保障[14-1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與個體化宣教干預聯(lián)合應用可為接受PET/CT檢查的肝癌患者提供更為完善、細致、個性化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為提高PET/CT檢查的圖像質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