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鳳 張 瑜 賈春怡 韓 文 馬靈靈
(牡丹江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157000)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1-2]。隨著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子宮動脈栓塞術因具有微創(chuàng)、療效顯著等特點被廣泛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中[3]。但在栓塞材料的選擇上,臨床通常選用聚乙烯醇顆粒,聚乙烯醇不溶于水且具有較強的生物相容性,可附著在血管壁上,阻斷瘤體組織血供。但聚乙烯醇顆粒摩擦系數(shù)較大,在注射過程中易出現(xiàn)堵塞,引發(fā)血管粘連、聚集等,這一情況會對手術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4]。三丙烯醇微球是一種新型的栓塞劑,以豬凝膠作為生物涂層,不易發(fā)生微血管內聚集,在支氣管動脈栓塞術[5]、經肝動脈栓塞術[6]中均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诖?,本研究對比分析三丙烯醇微球與聚乙烯醇顆粒栓塞子宮動脈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差異?,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7]中的診斷標準,經MRI、B超等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2)肌瘤直徑5.5~10.5 cm;(3)保守治療無效。排除標準:(1)合并子宮內膜癌、宮頸癌;(2)半年內使用過激素類藥物;(3)合并急、慢性炎癥。按照上述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并經患者或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年齡35~55(45.75±5.91)歲;肌瘤直徑5.5~10.5(8.23±2.12)cm;肌瘤類型:黏膜下肌瘤12枚,肌壁間肌瘤18枚,漿膜下肌瘤8枚。觀察組年齡35~55(45.23±5.12)歲;肌瘤直徑5.5~10.5(8.18±2.34)cm;肌瘤類型:黏膜下肌瘤14枚,肌壁間肌瘤16枚,漿膜下肌瘤9枚。兩組年齡、肌瘤直徑、肌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在患者月經結束后7 d內進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主刀?;颊呷⊙雠P位,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下觀察子宮位置、肌瘤血供情況等,于右側腹股溝處,選取股動脈搏動最強點作為穿刺點,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應用Seldinger穿刺技術將5F導管鞘置入,把5F子宮動脈超滑導管送至左側髂內動脈前干予以造影,觀察肌瘤血供、左側子宮動脈開口及走行情況。避開輸尿管支、膀胱支將導管置入子宮左側進行造影,根據造影結果確定肌瘤供血動脈后,注射栓塞劑。對照組以聚乙烯醇顆粒(美國COOK公司,規(guī)格:710~1 000 μm)為栓塞劑,觀察組以三丙烯醇微球(美國Merit Med,規(guī)格:400~600 μm)為栓塞劑,將栓塞劑與造影劑混合后經注射器緩慢注入左側子宮動脈,通過造影確認腫瘤染色消失則停止注射。退出導管,以成袢技術完成子宮右側動脈插管,其他步驟不變,完成右側動脈栓塞。栓塞結束后,拔除導管鞘、導管,局部加壓包扎,予以常規(guī)止痛、補液、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兩組均觀察至出院,并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后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8]。顯效:患者月經量、經期恢復正常,超聲檢查顯示子宮肌瘤體積較術前縮小超過75%;有效:患者月經量、經期基本恢復正常,超聲檢查顯示子宮肌瘤體積較術前縮小30%~75%;無效:患者月經周期及月經量紊亂,子宮肌瘤體積縮小不顯著。(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IGF-Ⅰ)及其受體(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receptor, IGF-ⅠR)水平: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IGF-Ⅰ及IGF-ⅠR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644,P=0.008)。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IGF-Ⅰ及IGF-ⅠR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GF-Ⅰ及IGF-ⅠR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IGF-Ⅰ及IGF-ⅠR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但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IGF-Ⅰ及IGF-ⅠR水平比較 (x±s,ng/mL)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子宮動脈栓塞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有效方法[9]。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與選擇的栓塞劑密切相關[10]。聚乙烯醇屬于長效栓塞顆粒,不易被機體吸收,兼具生物相容性,對機體無顯著的活性作用[11]。三丙烯醇微球是一種新型的栓塞材料,由丙烯酸與凝膠聚合而成,微球帶有多個滲水孔,具有可塑性,能做到完全栓塞,不易發(fā)生聚集,容易通過微導管,栓塞后部分纖維組織可長入微球內[12]。即使在臨床中選擇直徑較大的三丙烯醇微球,同樣可以通過微球變形而通過微導管,最終到達病灶部位發(fā)揮栓塞作用?;谏鲜霰尘?,本研究對比上述兩種栓塞劑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三丙烯醇微球栓塞子宮動脈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顯著。相較于聚乙烯醇顆粒,三丙烯醇微球更細,組織相容性好,加壓后可變形,這些特點使得三丙烯醇微球較聚乙烯醇顆粒能更好地進入組織血管末梢,栓塞更為均勻、精準,使子宮肌瘤變性壞死、病灶體積縮小[13-14]。
IGF-Ⅰ及IGF-ⅠR為細胞生長因子,屬多肽類的物質,能夠促進組織生長[15-16]。IGF-Ⅰ及IGF-ⅠR在子宮內膜組織中表達,子宮內膜分泌的激素對IGF-Ⅰ及IGF-ⅠR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同時在雌激素與孕激素的調控下,IGF-Ⅰ可通過自分泌的方式調節(jié)子宮內膜使其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17-19]。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IGF-Ⅰ及IGF-ⅠR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均P<0.05),與王曉雨等[20]的研究結果相符。這提示,三丙烯醇微球與聚乙烯醇顆粒在建立和維持細胞轉化表型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均可以阻斷瘤體組織血供,抑制肌瘤生長。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療后,兩組IGF-Ⅰ及IGF-Ⅰ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有關。
綜上所述,與聚乙烯醇顆粒相比,采用三丙烯醇微球栓塞子宮動脈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更顯著,但兩種栓塞材料對IGF-Ⅰ及IGF-ⅠR水平的影響相當,此結論有待后期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