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茂麗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課程,而語篇又是語言的載體,語言通常以語篇的形式呈現(xiàn),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如果學生能有效掌握語篇的整體知識,那么就能更好地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尤其注重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和掌握,靈活運用語篇來進行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英語教學越來越注重語篇的理解和分析,希望學生建立整體的語篇意識和思維習慣,由此形成綜合性的語言能力。然而語篇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所以要想學生充分掌握語篇,教師需要引導他們從語篇結構分析開始。
通俗意義上講,語篇是在交流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連續(xù)的語段或者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是相互關聯(lián)且銜接的語言形式。語篇通常是人們交際行為中所形成的語言載體,擁有完整的結構、內(nèi)涵和意義。而語篇結構分析,是指深入理解語篇整體,并對語篇中所有組成部分進行分析的過程。所以語篇分析本質(zhì)上是立足語篇整體,將語篇視為完整的、綜合性的結構,繼而從整體角度入手,逐步對語篇內(nèi)涵進行細化分析和理解,然后再綜合性地掌握語篇內(nèi)涵與思想。所以這是一種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活動。在語言學習活動中,語篇結構分析是全面的語言分析形式,與傳統(tǒng)的僅著眼于詞句分析的方式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更適合新時代英語課堂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需求。
正確地分析語篇結構,學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語篇的整體含義,理解語篇的主體思想,從而更完整、透徹地了解語言運用方法。所以語篇結構分析是極具綜合價值和意義的,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能讓學生從整體角度把握語篇內(nèi)容,結合語句之間的結構和關聯(lián),迅速地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理解文本的核心內(nèi)涵。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整體觀、全局觀,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抓住語言細節(jié)和本質(zhì),由內(nèi)而外地滲透語言結構,提升閱讀速度和效率,促使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提升。所以從整體角度推動語篇結構分析是當前英語教學的核心方法。
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整體觀的培養(yǎng),學生需要培養(yǎng)綜合的視野,能從全局角度去考慮問題,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運用語篇分析推動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高中英語教師要結合語篇分析的形式和意義,立足日常課堂,有效地推進語篇分析,讓學生能有效深入語篇,巧解文本大意。
語篇是語言的載體,語境則是語言發(fā)揮作用和意義的環(huán)境。不同的語境下,語篇的內(nèi)涵和大意都是不同的。所以理解語境是理解語篇大意的前提。在學習語篇內(nèi)容時,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往往注重語篇中詞匯或者語法的分析,而忽視了語境下語篇的整體性含義,所以學生往往無法全面地掌握語篇,所學語言知識只局限于不同的詞匯或者句式等方面,使得學生的英語能力零散、分散,不成體系。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迅速掌握語篇大意,從正確的方向綜合地理解語篇中的語言呢?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立足語境去理解語篇,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本含義,這樣有助于他們充分理解語義,掌握語言運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首先立足語境分析,先帶領學生體驗語境,然后借助語境尋找語篇的主旨大意,從整體角度初步把握語篇內(nèi)涵。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一冊Unit 2 Travelling around教學為例,該單元的語篇內(nèi)容主要描述了秘魯及中國的部分旅游景點,在閱讀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對秘魯之旅,文本主要以第二人稱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獨特的亞馬孫雨林、安第斯山脈以及附近的旅游勝地,引人入勝。而對中國之旅,則是先以書信語篇,用第一人稱闡述了西安兵馬俑的壯觀景象,然后又以說明性的語篇從客觀、嚴謹?shù)慕嵌热娓爬吮R俑。在閱讀時,學生能明顯感受到語篇整體語言環(huán)境下獨特的表達方式,所以如果對相同的旅游經(jīng)歷和見聞能夠以不同的語境呈現(xiàn)出來,將會帶來很大的含義變化,讓學生能體會到不同的語言層次。比如,秘魯之旅如果以第一人稱實際體驗介紹的語境來描寫,就會顯得更加親切、生動、趣味,而第二人稱形式說明和闡述的意味更重。在這樣不同的語境中,學生就能體會到不同的主題思想,并在深入理解語境的基礎上真正掌握文本的主旨大意,找對方向開展深入的探索。
語篇是一個完整的語言結構,在敘述和表達時通常會有既定的脈絡或者邏輯,也可能具有一定的順序或者趨勢,所以要真正深入理解語篇,必須理解其語篇脈絡和邏輯,整體掌握語篇結構。由此,進行語篇分析時,除了理解語篇的基本大意外,還需要深入地分析語篇句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聯(lián),才能從細化的結構上完整地理解語篇的內(nèi)容和含義。也就是說,分析語篇不能僅僅了解其大意,還需要深入其中,對大意進行細化拆分,尋找其中的關聯(lián)性與邏輯性,這樣才能真正地將語篇內(nèi)化為綜合性、系統(tǒng)化的語言整體,才能從中理解語言的運用方法和技巧。而思維導圖工具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細致化地梳理語篇脈絡,使得他們在閱讀時能強化語篇結構,梳理語篇邏輯,不斷提升對語篇的完整性把握能力。所以教師要依托導圖,引導學生在語篇分析時細致化地梳理文章結構和邏輯,以強化語篇脈絡,提升語篇理解水平。
以高一必修第一冊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教學為例,在該單元Reading環(huán)節(jié),用一篇感想類的語篇向我們闡述了健康和健身的意義。它是以一名高中生Kayla的口吻書寫的健身經(jīng)歷和對健康的理解。雖然Kayla講述了她一開始如何嘗試保持身材,如何面臨失敗,又如何開始轉(zhuǎn)換方式,最終贏得變化,但究其核心思想,她是想表達有關健康的基本大意,那就是“being positive”。但是教材中的語篇是如何來闡述這一重點主旨的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閱讀邊繪制思維導圖,用結構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語篇的內(nèi)容,比如,擁有積極態(tài)度之前,“我”經(jīng)歷了什么?做了什么?擁有積極態(tài)度之時,“我”做了什么?擁有積極態(tài)度之后,“我”又做了什么、改變了什么?通過閱讀和梳理,在學生腦海中的語篇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繼而學生就能順暢地掌握語篇結構和大意,能在梳理中尋找到語篇表述的方向和邏輯。由此,學生就能逐步地理解文本的結構,清晰地認識到語篇的語言脈絡,這樣一來,有助于他們更深入地研究語篇的關聯(lián)詞句和關聯(lián)內(nèi)容,從而加深對語篇的理解。
語言源自生活,一篇完整的語篇是語言在不同生活場景中的體現(xiàn),其中融入了豐富的生活、文化及思想元素。細細品味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語言表達的場景和環(huán)境不同,那么所呈現(xiàn)出的語篇主題就會大不相同,給人的體驗和感受也會不同,由此說明,深入體驗是理解語篇主題的基礎,是不能缺少的開展語篇分析的關鍵。所以開展語篇分析時必須深入體驗語篇,不能忽視真實體驗帶來的影響。而如果學生在語篇分析時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語篇場景,體會語篇中的思想、情感和態(tài)度,那么就能透徹地掌握語篇,從內(nèi)涵、意義和思想上擁有對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所以教師教學時可以借助情境法,結合語篇內(nèi)容為學生營造不同的體驗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語篇內(nèi)容,理解語篇主題,從思想、情感、文化或者語言上充分掌握語篇的表達方式,由此不斷建立英語運用經(jīng)驗,感受不同層次的語言內(nèi)涵,發(fā)展獨特的語感和技能。
以高一必修第一冊Unit 4 Natural disasters教學為例,該單元用兩個非常有代表意義的語篇詮釋了大自然的災難對人類的影響,分別是唐山大地震和亞洲海嘯,這兩個自然災難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就唐山大地震而言,它是對中國地域影響最廣的一次地震,有近40萬人傷亡,整座城市變成廢墟,所以給人們的思想和情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禩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語篇中既講述了地震來臨時的變化,又講述了地震發(fā)生后的救援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向讀者展示了災難時刻的團結和奮進。在理解該語篇主題時,學生往往無法深切地感受語篇的內(nèi)涵,他們只能停留在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和詞語上,閱讀完成后卻不能形成系統(tǒng)的主題思想。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情境的方式,選取地震時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演示或者讓學生表演。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學生深入地理解那些艱難、困苦的時刻和希望到來時的美好,能從整個事件角度去體會災難來臨時團結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幫助學生深化語篇主題,在深入閱讀時有效地從主題出發(fā)理解語篇內(nèi)涵和表達方式。
語篇結構分析在語言功能上具有推動語言技能發(fā)展的作用,而在社會功能上卻有著發(fā)展學生人格品質(zhì)、思想德行的作用,能讓學生通過深入語篇了解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感受不同的美的元素,由此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和品質(zhì)。所以分析語篇還具有塑造學生品德的價值,同時也體現(xiàn)了英語語言的人文特性。由此可見,語篇分析的效用不是只注重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在于對學生語篇內(nèi)涵的深度理解。理解了內(nèi)涵,掌握了文化,內(nèi)化了思想,就達成了語篇分析的最佳目的。而應用就是深化語篇內(nèi)涵的關鍵,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合作探究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激發(fā)思維,共同探討和思考,深入分析語篇中知識應用的途徑和方法,然后在探究主題下開展語篇應用,由此提升學生的英語技能,促成他們對語篇中文化、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從而發(fā)展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以高一必修第二冊Unit 2 Wildlife protection教學為例,該單元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講述了藏羚羊曾經(jīng)面臨的困境和保護藏羚羊的措施與效果?,F(xiàn)在看來,這些保護措施是有效的,但藏羚羊只是瀕危動物中的一種,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很多瀕危動物,它們面臨的困境和危險在曾經(jīng)的藏羚羊身上都能有所體現(xiàn)。所以只有人類意識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時,才是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對動物的保護。由此,為了喚醒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動力,從語篇中汲取深刻的內(nèi)涵和思想,教師可以以瀕危動物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先通過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該語篇的主題思想、結構形式以及表達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探究當今世界上存在的瀕危動物的困境,并結合語篇的表達內(nèi)容和形式,嘗試為選定的瀕危動物寫一篇相關的保護舉措,同時倡導人們保護瀕危動物,努力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這種探究與應用方式下,學生的思想被熏陶,他們能深刻地理解語篇中的倡導保護自然的思想,同時還能在應用時傾注自己的情感,用深度的思維去構建新的語篇,嘗試相似的語言結構、表達方法,由此從語篇中汲取技法,不斷提升應用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工具,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也就是說,英語語言的學習需要結合生活應用來開展,所以在進行語篇分析時必然要達成實踐應用的目標。如果僅分析語篇而不注重語篇分析實踐,那么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也就停留在語篇層面,無法深入其中,形成系統(tǒng)的分析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英語語言也無法有效內(nèi)化。所以結合語篇分析開展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化語篇思想和意義的途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語篇分析實踐,拓展并引入不同類別的語篇,讓學生嘗試依據(jù)自己的語篇分析技能開展閱讀分析。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深入探索語篇內(nèi)涵和意義,掌握語篇結構和風格,由此能夠促使學生的英語應用技能不斷提升,逐步內(nèi)化不同語篇的內(nèi)涵,讓學生全面地提升閱讀品質(zhì)和素養(yǎng)。
以高一必修第三冊Unit 4 Space Exploration教學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太空探索,而探索太空不僅是科學領域的關鍵項目,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自主、自發(fā)地去了解整個領域的知識,發(fā)掘整個領域的故事,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見解,所以這個主題極具實踐意義。在該單元中教材也用大篇幅的語篇探討了探索太空的價值和意義,能給予學生很好的實踐引導。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該語篇引導學生分析其語言闡述的結構,如“Firstly”“Secondly”“Finally”“In closing”等關聯(lián)詞的運用,以及它們各自所引出的段落大意,然后再鼓勵學生從語篇中找出佐證主題的句子或內(nèi)容。最后再引導學生結合語篇的主旨大意,進行語篇分析實踐,讓他們運用該語篇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其他拓展類的課外語篇內(nèi)容。在這樣的實踐下,學生不僅對太空主題了解更加深入,對語篇分析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他們既能從多個角度透徹地理解語篇內(nèi)容,整體把握語篇內(nèi)涵,同時也能從細化角度掌握語篇的結構、思想,從中掌握表達主題、中心句或者段落大意的方法,繼而不斷內(nèi)化語篇分析的意義,有利于提升學生整體性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語篇是體驗語言運用的主要形式,可以說,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語篇,如同文化一樣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同的語篇能給學生帶來全然不同的體驗,依據(jù)不同的語境、語篇的內(nèi)涵和主旨帶給學生獨特的啟發(fā)。所以著重語篇分析是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教師要借助語篇分析,幫助學生深挖文本內(nèi)涵,理解語境意義,從多姿多彩的語言文本中體會不同的情感、思想,理解不同的文化、觀念,并且從中汲取優(yōu)秀的主旨含義,達到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發(fā)展自己的審美能力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學生建立了語篇結構意識,形成了語篇分析思維,那么他們的閱讀過程將更加高效、迅速,也更能促進未來的健康發(fā)展,所以高中英語教師要積極地落實語篇分析,以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