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柏 陳麗帥
(山東科技大學(xué) 山東 青島 266590)
《論語》作為最早傳入日本的中國典籍之一,幾千年來,一直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整個社會,即便在現(xiàn)在,日本的初高中課程中依然都有《論語》的內(nèi)容。學(xué)界一般認為它經(jīng)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一直以來作為統(tǒng)治工具被長期使用,早期在貴族統(tǒng)治階級中學(xué)習(xí)流傳,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便為其證;到了室町時代漸次滲透至武士階層;江戶時期開始普及庶民;進入近現(xiàn)代,日本學(xué)者圍繞《論語》展開了多層面多視角的研究,特別是明治維新以后,學(xué)術(shù)研究與普通受眾間的關(guān)系日漸緊密,翻譯成為普通民眾接受《論語》的重要途徑(張士杰,2011)。翻譯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促進本國優(yōu)秀文化及民族思想傳播,其優(yōu)秀思想及文化可能在其他民族中引起共鳴,并與輸入國原本的文化結(jié)合。其中,《論語》作為記錄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其蘊含的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倫理道德思想在古代社會乃至今日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論語》的日譯本眾多,本文分析研究中主要援引的是下村湖人、金谷治和孔健三譯者的例子。
文化傳播既是信息傳承的過程,同時也是分享和交流的過程,文學(xué)翻譯是文化傳播形式的一種。譯者翻譯風(fēng)格大多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生平經(jīng)歷。筆者以三個《論語》譯本譯者所處時代背景及其生平對其譯本風(fēng)格試做分析。
下村湖人,日本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哲學(xué)家。根據(jù)下村湖人(1965)的自述可知,他在對《論語》進行翻譯時,并不是完全嚴格按照原文展開對譯,譯中夾雜著自己的見解,基本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其風(fēng)格散,內(nèi)容與原文偏離較大。
金谷治,是日本著名的東洋學(xué)家,曾出版《老莊的世界》和《淮南子的思想》等書,翻譯過《孫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中國古典選》等作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有著深厚的研究。萬禮(2014)認為金谷作為漢學(xué)研究者的杰出代表,作品字里行間都展現(xiàn)出其漢學(xué)研究之風(fēng),同時,其研究方法更注重實證,善于以小見大,從細微處闡發(fā)哲理。金谷的業(yè)績大致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作為純學(xué)術(shù)研究的《秦漢思想史研究系列》;另一方面是具有大眾性的《論語》譯注系列。在這些譯注系列,金谷治反復(fù)推敲,查找相關(guān)文獻多次取證,實事求是,文字中體現(xiàn)了其學(xué)術(shù)功底和中國情結(jié)(萬禮2014)。
孔健,作家、孔子學(xué)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孫。其著作主要是《天下第一家》《新孔子演義》等與孔子及儒家思想有關(guān)作品。為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在日本的普及等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譯本風(fēng)格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對仗工整,與原文形式多為一致。
下村湖人認為,雖然明治維新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強大的沖擊,但它其實還是支持日本國民生活的根本所在。為了使根植于日本國民生活之中的儒家思想重新煥發(fā)活力,下村湖人翻譯了《論語》,希望日本國民可以重新學(xué)習(xí)孔子的思想。
金谷認為,現(xiàn)在的人們大都認為《論語》是闡釋封建社會腐朽陳舊的道德思想、與過去封建社會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一書。為了糾正人們的這種偏見,金谷在其恩師武內(nèi)義雄、倉石武四郎和吉川幸次郎所譯舊版的基礎(chǔ)上對《論語》進行再翻譯,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儒家思想。
孔健為了讓孔子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于孔子誕辰2563年對已發(fā)行的三語種的《論語》譯本進行重新編譯,編譯出版了《中英日韓四國語論語》;其書中沒有發(fā)現(xiàn)其明確的翻譯目的,但可以預(yù)見的是其并非是純正的學(xué)術(shù)研究之作。
總體來看,三位譯者都是基于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以及自我理解對《論語》展開翻譯,因此,各自在翻譯策略方面會有所不同,本文以《論語》第一章為內(nèi)容,對比分析三譯本的文化負載詞。文中所用的語料為《現(xiàn)代訳論語》(下村湖人,1965)、《論語》(金谷治,1999)和《中英日韓四國語論語》(孔健,2012)的日譯本。
文化負載詞指表示某種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及詞組,反映了某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同時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種獨特的活動方式(王溱琪,2014)。文化負載詞翻譯涉及多方面內(nèi)容,如時代變遷、歷史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譯策略等等,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的重中之重(王溱琪,2014)。眾所周知,美國語言和翻譯學(xué)家尤金·A·奈達將文化負載詞分成五大類:生態(tài)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語言文化。另外,王汝蕙、張福貴(2018)中將文化負載詞分類為: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生活文化、歷史典故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和人名文化?;诖耍挛膶⒅饕獓@人名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思想文化三方面對三譯本中負載詞的翻譯情況進行分類探討。
1.“君子”的翻譯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楊伯峻,1980:1)
中文翻譯:大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楊伯峻,1980:1)
下村譯:だが、むろん、名聞が大事tíのでtttíい。ひftすらに道を求めt(yī)f人tíら、fkりに自分の存在が全然社會に認められtíffkとも、Thれtt少しも不安の種にtítfことでtttíい。Thして、Thれtiどに心が道Thのものに落ちついてこTh、真に君子の名に値すtfのでttfftfまいfk。(下村,1965:24)
金谷譯:人が分fkってffkれtíffkとも気にfkけtíい、いfkにも君子だね。〔凡人にttでffitíいことだfkら?!?(金谷,1999:20)
孔譯:人に認められtíffkても恨まtíい、これまft君子らしいことでtttíいfk?(孔健,2012:2)
第一章節(jié)中出現(xiàn)了四個“君子”,據(jù)楊伯峻《論語譯注》解釋,君子在不同語句中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相同。楊伯峻認為“君子”所代表的含義分別為“有德者”與“有位者”。下村在《現(xiàn)代訳論語》注釋中解釋到,《論語》中的君子有“求道者”“真人”“上に立つ人”“為政家”等意。金谷譯本中對“君子”也有兩種解釋,“徳の習(xí)得にttげむ人”“徳のでffi上がっft人”。孔的《中英日韓四國語論語》中并沒有對“君子”進行解釋。
“有德者”,顧名思義,即品德高尚之人;“有位者”,有權(quán)力及地位之人。地位與德行密不可分,“君子”不僅是有德行的人,在古代有地位的人也被認為是君子。結(jié)合孔子生平來看,孔子不僅是商朝貴族的后人,也曾被魯定公授予官職,擔(dān)任過中都宰、司空及大司寇。其不僅整理了《詩》《書》《禮》《樂》等,擴大了自己的私人學(xué)校,吸引了許多慕名遠來求學(xué)之人,而且注重以道德而非刑罰教化百姓。從這種意義上說,“君子”離不開“德”與“位”。
筆者認為,從人物名稱來看,中國的“太乙真人”、日本男孩子名稱“真人”都包含著“立派tí人間にtítfこと”之意,意為成為偉大之人。隨著時代發(fā)展,“真人”的含義也隨之得到豐富?,F(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真人秀”節(jié)目,即現(xiàn)實人類或不造作的人。
2.“君”的翻譯
事君,能致其身。(楊伯峻,1980:5)
中文翻譯: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楊伯峻,1980:5)
下村譯:君に仕えて一身の安危を省ttfず。(下村,1965:30)
金谷譯:君に仕えてttよffkThの身をfhfhげ。(金谷,1999:25)
孔譯:主君にtt命がけで服し。(孔健,2012:9)
楊伯峻對“君”并沒有過多解釋。同樣,三譯本中也都沒有對“君”進行注解。下村和金谷中直接使用“君”,而孔則譯為“主君”。兩國的不同文化背景會對同一文本的翻譯產(chǎn)生影響。《論語》中的“君”指的是“君主”,但下村和金谷在翻譯時直接使用了“君”來表示君主,這是否意味著日本大眾可以直截了當(dāng)?shù)孛靼状颂帯熬彼淼暮x,我們是不可得知,筆者認為會對讀者產(chǎn)生迷惑性,因為提到日本的君主,首先想到的是“天皇”二字??椎姆g則一目了然。但從中國日語學(xué)習(xí)者的角度來說,“君”的日語含義更多的是代表“你”,或者接在人名后表稱呼,漢語則表示君主。
“乘”的翻譯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畈?,1980:4)
中文翻譯:“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jié)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nóng)閑時間。”(楊伯峻,1980:4)
下村譯:「千乗の國を治めt(yī)f秘訣が三つfftf。即ち、國政の一つ一つとまじめに取組んで民の信を得tfこと、出來tfだけ國費を節(jié)約して民を愛すtfこと、Thして、民に労役を課すtf場合にtt、農(nóng)事の妨げにtíらtíい季節(jié)を選ぶこと、これでfftf?!梗ㄏ麓?,1965:29)
金谷譯:「諸侯の國を治めt(yī)fにtt、事業(yè)を慎重にして信義を守り、費用を節(jié)約して人々をいつffkしttf、人民を使役すtfにも適當(dāng)tí時節(jié)にすtfことだ?!梗ń鸸龋?999:23)
孔譯:「諸侯の國を治めt(yī)fにtt、政治を慎重に執(zhí)り行って、信頼を得tf。費用を節(jié)約して人民を愛すtf。人民を使役すtfにtt農(nóng)閑期を選ぶ」(孔健,2012:6)
“乘”音shèng,古代用四匹馬拉著的兵車。就“千乘之國”而言,下村與金谷均注譯為“侯國の意”“諸侯の國”,千乘之國意為諸侯國,孔譯本中也體現(xiàn)出“千乘之國”為諸侯國之意。三位譯者并沒有在譯文中體現(xiàn)“乘”的含義,下村在注釋中補充“乘tt兵車で”,金谷補充為“戦車”,孔譯本并無過多解釋。三位譯者都是將“千乘之國”做為整體翻譯。但是在楊伯峻(1980)中,明顯提到了“兵車”,即譯為“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三位譯者都沒有單獨對“乘”進行翻譯,可見,對“乘”的處理三位譯者與楊伯峻均不同。
1.“仁”的翻譯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楊伯峻,1980:2)
中文翻譯: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chǔ)吧?。畈?,1980:2)
下村譯:君子が到達しft仁という至上の徳も、おThらffk孝弟というようtí家庭道徳の忠実tí実踐にThの根本がffつftのでttfftfまいfk。(下村,1965:26)
金谷譯:孝と悌ということこTh、仁徳の根本でffろう。(金谷,1999:21)
孔譯:孝と弟こTh、真の仁の根本と言えよう。(孔健,2012:4)
“仁”是孔子的一種最高道德的名詞(楊伯峻,1980:3)。下村也在其注釋解釋“仁”為儒家思想中至高完美的美德。金谷解釋“仁”為仁德,“仁”是孔子比喻的最高道德,以人類自然感情為基礎(chǔ),欲為他人盡心盡力的美德(金谷1999)??捉〔]有對“仁”進行額外解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仁”表示一種愛與同情,而在《論語》中卻代表了一種“德”。在譯文中,三位譯者都認為是最高道德,這種最高道德的本源都是以家庭為范圍,下村直接在譯文中指出要忠實踐行家庭道德,金谷與孔對“仁”解釋為“孝”與“弟”,而楊伯峻(1980)則對其做了具體介紹,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2.“美”的翻譯。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楊伯峻,1980:8)
中文翻譯: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dāng)。(楊伯峻,1980:8)
下村譯:古聖の道も、やttりThうしft調(diào)和を?qū)g現(xiàn)しftればこTh美しfkっftのだ。(下村,1965:35)
金谷譯:むfkしの聖王の道もThれでこTh立派でffっft。(金谷,1999:29)
孔譯:昔の先王の國を治めt(yī)f道も調(diào)和を重んじ、事の大小に関係tíffkThれに従っft。(孔健,2012:15)
從以上譯本可以看出,楊伯峻將“美”譯為“寶貴的”。下村湖人將其譯為“美しfkっft”;金谷治的譯本為“立派”;孔健譯為“調(diào)和を重んじ”。“美しい”在辭典有兩種意思:美麗、好看、漂亮;高尚、純潔?!傲⑴伞痹谵o典中解釋為宏偉、美麗;(態(tài)度)高尚,(儀表)堂堂;優(yōu)秀、卓越、偉大;十分、完全;光明正大;出頭,成名。“調(diào)和”意思為調(diào)和、協(xié)調(diào)、和諧??梢钥闯觯蛔g者翻譯各不相同,對“美”有自己的理解,但都是指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美好寶貴之意。
每個譯者對文本的翻譯不可能總是一樣的,上述三位譯者在某些地方的不同之處,其背面隱藏著譯者的文化背景、生平經(jīng)歷以及翻譯動機。翻譯的另一面是文化輸出,是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輸出。文化交際與翻譯密不可分,翻譯過程中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對讀者也有不同的影響。譯者如何理解文本、怎樣詮釋文本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翻譯目的、接受對象的不同譯者所考慮的翻譯策略也不同。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考慮以上因素,還要了解譯入語和譯出語國的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化交際。
注釋:
①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新日漢辭典》修訂版編寫組編:《新日漢辭典》修訂版,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5頁。
②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新日漢辭典》修訂版編寫組編:《新日漢辭典》修訂版,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9頁。
③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新日漢辭典》修訂版編寫組編:《新日漢辭典》修訂版,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