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霞
(新疆理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疆溫宿 843100;河北大學文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
言意之辨是正始玄學家深入探究的一個論題,然其發(fā)端實則更早。在先秦的儒家、道家典籍中已有諸多論述。“言盡意”“言不盡意”,“言內(nèi)之意”“言外之意”,“立象盡意”“得意忘言”……形成了中國言意論的獨特體系與民族傳統(tǒng)。時至今日,我們?nèi)钥蓪⑵溆弥谠娫~解讀,甚至作為模式普遍推廣,正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我們對古詩詞從言語、言辭層面到作者的意圖、意愿、意旨等思想層面的理解。
“言”與“意”向來是中國古代文論中重要的命題之一,本文稍做一回溯。簡言之,“言”即言語、言辭?!耙狻奔匆庵?、意圖。早在先秦時就有了對“言”與“意”的認識。儒家主張“言盡意”說。如:子曰:“辭達而已矣”,正是因為言辭可以充分表意、達意,所以《左傳》中的“立言”才是可行的,借助文辭記載以期“不朽”。再如《孟子》中所說:“‘何謂知言?’曰:‘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從文辭既然可以觀其意,也就說明文辭是可以表達出意旨、意愿的。而道家則主張“言不盡意”說。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包蘊萬千,試圖用言語去形容它,則表述出來的已經(jīng)不是最初想表述的,也即言語在表達意旨上是有限的。莊子亦說:“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毙紊暤纫暥梢姟⒙牰陕?、可述之于口者不過是粗淺的表象而已,那些幽微精妙的內(nèi)在則只可意會,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的目的是“得意”,“得意而忘言”,言辭只是表“意”的工具,“意”才是最終所求。只有“不言”“無言”“忘言”,才能最終“得意”。
到了魏晉時期,言意之辨成為玄學的一個重要論題。歐陽建發(fā)展了“言盡意論”。他的出發(fā)點是先有“物”后有“名”,先有“理”后有“言”,“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名”與“言”天然是為了形容“物”與“理”而出現(xiàn),且會隨對象的變化而變化,任爾千般變化,我都如實描繪,既如此,“則言無不盡矣?!蓖蹂鰟t發(fā)展了“言不盡意論”。首先他指出“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边@種具體的“象”和“意”當然可以由“言”和“象”去表現(xiàn)?!跋笊谝舛嫦笱?,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笨筛橄蟾咂毡橐饬x的“象”和“意”則不行。若被具體的“言”和“象”所限制,則得到的不是真正的“象”和“意”,惟有“忘象”“忘言”,舍棄具體的物象和言語,方能得到抽象出的普遍意義的“象”和“意”。王弼講的是方法論,“忘言”才能“得意”。
這種哲學上的理論也進入到文學領域,產(chǎn)生了一系列關于言意的論述。陸機在《文賦》中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彼^的“文不逮意”更側(cè)重于寫作能力的欠缺使語言文字無法表達意旨。《文心雕龍·神思》“神居胸臆,而志氣統(tǒng)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薄耙夥斩灼妫哉鲗嵍y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眲③恼撌隽恕吧瘛迸c“物”“意”與“言”的關系,所謂“文外曲致,言所不追”,那些曲盡其妙的意,是流于征實的言所難于表述的?!峨[秀》篇亦曰:“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指出文外意可以隱含于篇中言,詞不達意的問題可以通過含蓄的方法得到解決,言辭可以含蓄地達意。后來唐司空圖進一步發(fā)展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中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嚴羽《滄浪詩話》也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至清代王士禛提出“神韻說”,追求“清遠”“超逸”“含蓄”“蘊藉”,標舉“古人詩只取興會超妙”“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笨梢姡把酝庵狻薄绊嵧庵隆笔窃陂L期發(fā)展中逐步成為我國古代文論鮮明的風格特征和美學追求的,這對我們今日閱讀并闡釋經(jīng)典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借鑒。
既然古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意追求“言外意”,那我們今天在解讀古詩詞時當然可以從“言”“意”入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思想,力求從語言層面到意蘊層面更深入準確地理解詩歌。以新疆理工學院為例,在幾近于古典文學零基礎的少數(shù)民族班級開設《大學語文》課,需要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我們在講授古詩詞的課堂中突出了對“言”與“意”的雙向探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蒹葭》篇,詩三章首二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從語言層面分析,“蒼蒼”“萋萋”“采采”皆為疊詞,意為“茂盛的樣子”,疊詞的使用不僅使描寫對象更形象化更生動,而且讀起來音樂性很強,是《詩經(jīng)》重章復沓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后一句則有了變化,白露“為霜”“未晞”“未已”,寫出了露水的不同狀態(tài),從初寒時的凝而為霜,到日出后逐漸消融,逐漸蒸干又尚未干透仍有留痕,描寫細膩而微妙。首二句描繪了河邊蘆葦盛放,遠望一片蒼茫迷離,拉近距離方看到葦葉上的露珠,它隨著日出而逐漸消融,這是言語層面的認識。我們更進一步去探究意蘊層面,寫露水的狀態(tài)其實是在寫時光的流動,寫內(nèi)心情感的流動。這是“興”的手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蘆葦即是眼前引發(fā)主人公情思之物。他從更深露重之時一直佇立到日出,看著眼前蘆葦上的露珠漸漸消散,切身感受到時光流逝之速,心思也愈加急迫。什么心思呢?就是三四句中的“伊人”。對三四句我們同樣從言語層面與意蘊層面進行探究?!耙寥恕笔悄莻€令他牽系心頭之人,他追逐而來,每每發(fā)出“看到了,就在那兒”的狂喜,仿佛“伊人”每次位置的變動皆可以尋覓,這是我們從語言角度所得,可細細深究,“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伊人”到底在哪?她所在之處是那樣飄忽而不確定,看似可及,可每至近處就發(fā)現(xiàn),隔著水的彎曲回環(huán),二者之間的距離始終難以跨越。無論如何追逐,始終追不上對方。所以表面看來,好似可以尋覓得到,深層去推想才發(fā)現(xiàn),根本無從尋覓。一種矛盾的張力在語言與意蘊層面充分展示,而詩歌最感人處也正在此:明知難以尋覓,仍不停追逐;內(nèi)心有失落有悵惘,仍不失希望。時間流淌,物象萬變,可是在永恒的變動中也存在著永恒不變的東西,就是那顆執(zhí)著追求的心。通過這樣一分析,同學們切實體會到了“言”與“意”之間互為表里、互相聯(lián)系,明白了此詩簡單往復之“言”卻極富深“意”,可謂言意兼美。
再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主題歷來有政治說、愛情說、雙重說等幾種。那我們應如何理解呢?詩歌的意蘊內(nèi)涵必然得通過言語層面去表現(xiàn)和塑造,這仍是我們解讀此詩的著眼點。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啟發(fā)同學們?nèi)杂谩把砸饽J健比ヌ骄?,同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預期。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首八句從語言層分析,寫了一位愛重美色的君王終于得到一位絕色佳人。君王是怎樣的?他“重色”,“御宇多年”如何統(tǒng)治不表,卻寫他一直在搜求美色,竟還一直求而不得。這不僅說明要找到一位傾國絕色是多么不易,也引發(fā)讀者想象得到之后又當如何,為下文做了鋪墊。楊玉環(huán)又是怎樣的?是深閨之中初長成的純潔少女,其美色令搜求多年的皇帝一朝選中,就此開始了一段帝王與后妃的愛情故事。
這是言語層面的意義,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意蘊層面。詩人用“漢皇”之稱,以漢代唐雖是唐人寫詩慣例,但聯(lián)系漢武帝晚年的荒誕誤國,“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唐明皇的結(jié)局卻是“思傾國,果傾國矣”。后文道士尋訪至仙山,也與漢武帝通過方士再見到懷念的李夫人情節(jié)相似,所以這個稱謂是含了以古鑒今之意的。對楊貴妃的描寫也是頗有用意。楊玉環(huán)本為唐玄宗兒媳,壽王李瑁之妻,在這里卻被描述成未出閣的少女。作者為何要掩飾這段丑聞,美化貴妃身份,將其塑造成一個毫無缺點的完美之人?陳鴻等人斥之為“尤物”“惑人”,“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tài),以中上意,上益嬖焉?!睂腋餐龅呢熑螝w之于紅顏禍水,而白居易此舉表明他并不這樣認為。他筆下的貴妃單純、美麗。得到如此絕色,君王又待如何呢?
接著下文,先從言語層面分析,極寫了君王對貴妃的盛寵:春寒賜浴,承歡侍宴,夜夜專寵,寵及整個門戶;也極寫貴妃之美:膚如凝脂,嬌美無力,云鬢花顏,金屋妝成;也極寫場面的奢華熱鬧:芙蓉帳暖,玉樓宴罷,驪宮仙樂,緩歌曼舞,可謂“烈火烹油之盛”。白居易如此盛贊這盛大的場面,盛贊這頂級的富貴奢華,盛贊這轟轟烈烈高調(diào)的帝后之愛,是為何呢?
探究意蘊層面,不難得出:作者是在追慕大唐輝煌的過往。楊貴妃也是盛唐的象征之一,是大唐輝煌的親歷者,美化其形象有這方面的原因。此外,也是為了與后文映襯,盛極必衰,深層的意蘊就是“長恨”。為什么“長恨”?就君王來說,“從此君王不早朝”“盡日君王看不足”,君王因?qū)檺酆箦⒄`國事,致使國家傾頹。覆巢之下,安得完卵?國家爆發(fā)叛亂,安能守得住一己愛情?作為一國之君,若只為一己愛情而不顧國家使命、君王職能,則最終隨著國家的傾頹,連帶著自己的愛情也走向覆滅。因身份得美人,也因身份失美人,君王的身份恰是永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是“長恨”的主觀原因。就楊貴妃來說,盛寵達到極點,楊家滿門炙手可熱的權勢早埋下了危險的種子,戰(zhàn)亂一起,楊家兄妹率先成為“清君側(cè)”的攻擊對象,其命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前多風光熱鬧,如今就多冷清凄慘。她的“長恨”在于從始至終她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她參與其間只為一段情感,而被選中,被寵愛,被縊死都是她無力左右的命運,就更別提左右感情了,只能徒留憾恨。就作者來說,這“長恨”也是永遠無法消弭的,雖有諷喻和批判,但更多是嘆惋,盛世的繁華熱鬧終是煙消云散,熱鬧的情感最終也以凄涼收場。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他們也只是如世間所有普通人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感一樣,也會終結(jié),也有缺憾,作者真可謂是頗多感慨,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奈與深切的同情。
于是,我們看到下文,作者的筆墨略過戰(zhàn)爭,靜止在了貴妃死時的畫面,這是弱小無力的美被摧殘而消逝的悲劇?!盎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定格了美人離世的瞬間。曾經(jīng)“云鬢花顏金步搖”生動立于美人頭上,如今,縱再奢華,也散落一地,只余死寂,形成熱鬧與凄涼的強烈對照?!巴疝D(zhuǎn)蛾眉馬前死”,流露的不正是白居易對美人隕落的深切同情與嘆惋嗎?
再到下文,大量筆墨全用來摹寫貴妃死后唐明皇對其刻骨銘心的思念,從入蜀途中,滯留蜀中,還都途中,返回宮中,逐層渲染,真是無限的深情與無奈。最終作者安排了浪漫性的結(jié)局,即終于在虛無縹緲的仙境中尋見貴妃,貴妃也以其“梨花帶雨”的“憔悴損”形象與重申舊日誓詞回應了唐明皇的深情。這還不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態(tài)度嗎?就是感同身受的“長恨”。詩歌結(jié)尾處再次點明“長恨”主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言已盡而意未盡,“長恨”仍在繼續(xù)。
就這樣先“言”后“意”,通過逐步引導,使同學們在逐章逐句解讀時始終注意從言語層面與意蘊層面雙管齊下,最終在讀完全詩后得出了結(jié)論:此詩更多的是側(cè)重愛情故事,政治意蘊相較之下是隱而不顯的;白居易更多的是同情與追慕,諷喻中更多夾雜著嘆惋,同學們最終認可了愛情主題說。雖然結(jié)論并不新穎,但通過“言意”模式,同學們把握住了解讀詩歌的正確門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以上課堂實際運用案例,已經(jīng)驗證了“言意”模式在解讀詩歌時的出色表現(xiàn),將詩歌的語言層面與意蘊層面相結(jié)合,可以更接近其內(nèi)在本質(zhì)。由此,我們完全可以將“言”與“意”的結(jié)合確定為一種古詩詞教學的模式,套用于其他詩篇上,無疑也將是非常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