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qū)校 張 童
作文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小學生正處在寫作初期階段,對寫作存在畏難心理,提不起寫作興趣。因此,教師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升寫作教學的效率。
當前,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在寫作時常常覺得沒有話說,不知道寫什么。寫出來的作文可讀性不強,作文質量不高。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注意積累相關知識和寫作素材,也沒有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更沒有對社會現(xiàn)象和生活細節(jié)進行深入思考的意識,沒有寫作素材和生活感悟,自然寫不好作文。
寫作是對語文知識綜合應用的過程,考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文字功底、思維能力等。想寫出佳作,要做到內容充實,讓寫作內容符合主題且立意新穎。但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寫,因為他們不具備思維發(fā)散的能力。還有的學生在寫作時不會合理安排結構,導致文章結構失調。出現(xiàn)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學生缺少寫作思維,不知道應該怎樣構思和布局。
分析以往的寫作教學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存在寫作形式固定,寫作內容千篇一律的情況。這說明學生缺少寫作靈感,思維比較僵化。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離不開閱讀的鋪墊。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量大多達不到標準,影響了寫作思路的拓展,導致思路狹窄。大多數(shù)學生在寫作時喜歡模仿,很少有學生有自己的思路,寫作內容不夠新穎,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
生活化的寫作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會提供范文,利用范文啟發(fā)學生,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但這種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的思維會被局限在范文中,也不會深入思考,對人物或者景物的描寫也大多是照葫蘆畫瓢,不會應用修辭手法。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擺脫范文的束縛,將范文中的人、物、景用具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在實際生活中認真觀察,從而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從學生的認知需求出發(fā),以實際生活為背景寫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寫作興趣,沒有感受到寫作的樂趣。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生能認識到寫作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產(chǎn)生寫作動力,調動寫作的積極性。
學生要具備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更多被忽略的細節(jié),進一步豐富生活體驗。當前,學生沒有觀察的習慣,對寫作造成了一定困擾。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和寫作靈感,為提升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做好閱讀工作,在閱讀時,分析桂林山、水的特點。學生在對桂林山水進行細致分析后,才能把握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明白觀察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從人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入手,體會人物的心理。只有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學生才能知道該怎么描寫人物,才能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以保證學生的作文內容更真實,更有可讀性。不管是平時的寫作練習還是考試時寫作,一般都是有時間限制的,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寫出符合主題的作文,這對學生的素材儲備和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學生必須留心生活,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尋找寫作靈感,從而保證在寫作時能有話可說。
很多學生覺得寫作枯燥乏味,不喜歡寫作,不能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小學階段,學生所接觸的文本和寫作內容都是和生活有關的。因此,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寫作靈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
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保證寫作活動順利進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大量閱讀,不限制閱讀范圍,什么類型的書都可以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作品中汲取更多寫作知識,掌握更多寫作方法,并在實際寫作中應用。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日記,讓學生將每天經(jīng)歷的事、遇到的人、看到的景等寫下來。利用這種方式,學生能更好地感悟生活,深入思考,從而獲得更多寫作素材和寫作知識,為提高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想寫出佳作,學生需要積累很多新穎的素材,因此,需要具備一定的探索和學習能力,在寫作時準確找到作文構思的重點。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對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擁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儲備。
開展生活實踐活動,給學生體驗的機會,學生就能將經(jīng)歷化作寫作素材,寫出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作文。而且,開展生活實踐活動,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產(chǎn)生更多、更深刻的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深入到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比如,清明節(jié)到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掃墓,掃墓結束,可以讓學生寫作,將掃墓過程寫下來,或者將自己的感受、想法表達出來。學生有了豐富的體驗,寫起來就會十分輕松,作文質量也會大大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組織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豐富體驗,增強感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為提升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應站在學生的立場,結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讓學生逐步掌握寫作技巧。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了解和掌握相關寫作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此外,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或者到操場上,關注校園環(huán)境等,從中尋找寫作素材。比如,有的學生觀察到校園中的花草樹木排列整齊,有的學生在大自然中看到了螞蟻搬家的情景,這些都是獨特的生活體驗,也是絕佳的寫作素材。如此,學生能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就不會再受“無米為炊”的困擾。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不端正,面對作文題目,不知道該寫什么,不知道從何處下筆?;谡Z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好教材,剖析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思考。利用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完成對生活情境的再現(xiàn),還原生活,又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科學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寫作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寫作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點撥學生,給予學生思維上的啟發(fā)。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母親的愛,可以適當點撥:你們覺得母親愛你嗎?母愛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寫一寫母愛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寫作方式,能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寫出生動的作文。
教師應帶領學生仔細閱讀文本中的句子,品味句子,感受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了解了寫作內容后,才能根據(jù)要求寫作,達到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意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這能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使作文內容更有深度,更加真實。
比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領會文章主旨,總結文章的寫作目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愛國主題寫作,加深學生對愛國的認識,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十分重要。語言是從實際生活中發(fā)展演變出來的,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還原生活,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的內涵。
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最主要的作文學習內容就是看圖寫話。在日常練習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以創(chuàng)設的場景為基點進行續(xù)寫。
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各種感官,在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找到寫作靈感。
很多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這是因為和生活脫節(jié)。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既定的情境下寫作。比如,可引導學生寫記事作文,讓學生選擇平常的生活小事作為寫作素材。選擇“捉蛐蛐”這件小事,但“捉蛐蛐”的過程寫得十分平淡。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捉蛐蛐的過程,教師可以在網(wǎng)上查找相關資料,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版的捉蛐蛐過程,再讓學生回想自己捉蛐蛐時的場景。為了讓學生有更真切的體驗,教師甚至可以帶領學生去捉蛐蛐。這樣的方式,能解決學生寫作內容空洞無物的問題,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文章質量。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對生活中的很多體驗和情感捕捉不到。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缺少真情實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寫作技巧的價值,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寫作技巧方面的訓練,將生活情境和作文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教師可以深入發(fā)掘教材內容,引入生活案例,將生活和語文教學相結合。
修改是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重視對學生作文的評改,在評改過程中,應及時反饋,給學生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在每次修改學生的作文時,教師應寫好意見,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分析,找到作文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批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互批作文,然后再傳閱,針對作文中的不足進行修改。這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從別人的作文中汲取優(yōu)點,應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堅持生活化的寫作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時,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分析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運用合適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寫作的本質,保證學生在寫作課堂上能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