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婷婷,尹 玲,任麗紅
(常熟理工學院 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江蘇 蘇州 215500)
戲曲服飾是戲曲表演要素之一,它因戲而生,能夠鮮明地塑造戲劇中人物的角色,使之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焦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伴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歷史悠久、工巧技美的戲曲服飾同樣面臨承續(xù)的現實思考,探索如何讓傳統(tǒng)戲衣服務于當今舞臺,是既堅守傳統(tǒng)又積極創(chuàng)新的一種態(tài)度[1]。日益成熟的數字化技術為戲服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將虛擬仿真應用于戲服服飾,也是戲曲藝術創(chuàng)新研究的一個獨特角度,對推動我國戲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裨益。
已有關于戲曲服飾的研究大多是針對戲服的文化內涵[2-3]、顏色考究[4]、形制結構[5]、圖案紋樣[6-7]等,近幾年一些學者將數字化技術引入古代服飾的復原及民族服飾的仿真,如明代官服[8]、烏珠穆沁部落蒙古袍[9],針對戲曲服飾的虛擬仿真不多,楊若冰等[10]針對宋代影視化女裝進行了虛擬仿真的嘗試,林聰瑾[11]對5個朝代的樂舞服裝形制進行梳理分析,并對共有的袍服和上衣下裙式的款式進行了數字化復原。但戲曲角色的扮演通常是整套行頭,包括官帽盔頭、發(fā)飾、臉譜、鞋靴等,而不僅僅只局限于服裝本身,這也是戲服相較于其他類別服裝,在數字化技術上的難點。
基于此,以戲服中最尊貴的“官服”蟒袍為例,在分析其基本形制的基礎上,選取兩款典型的蟒袍,完成蟒袍的三維虛擬建模,并對模特妝容、配飾進行了仿真展示,對虛擬仿真中的關鍵技術作以總結,探索戲服之蟒袍的數字化傳承方法。
蟒袍源于明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所以又被稱為“象龍之服”,只是衣身上所繡的龍少了一爪,為四爪[12]。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曾述:“蟒衣,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13]。至清代,蟒袍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因戲曲服裝中的“蟒”是在明清“蟒衣”的基礎上裝飾和美化后形成的,所以蟒袍是戲曲中扮演文臣武將的老生、小生、武生皆可穿著,是用于上朝、出巡、坐堂等正式場合所穿的禮服[14]。傳統(tǒng)戲服之蟒袍通常存放于衣箱制的大衣箱中,同一件服裝可供不同劇目使用。
蟒袍按照性別分為男蟒和女蟒兩類,以衣領形式而言,可分為圓領與交領兩類[15]。圓領蟒袍齊肩圓領、上下連身、寬身(直腰)、右衽大襟闊袖,左右裉下各綴有一擺,戲衣中的蟒袍即源于此。戲衣之男蟒,將明代的蟒服闊袖改為直袖,并且在袖口添加水袖,袖裉下有插擺結構,裉下縫有襻,在穿戴時,用來掛寬大尺寸的環(huán)狀玉帶,與蟒組合為“蟒袍玉帶”;武將所穿的蟒袍另需搭配三尖領,屬于“深衣制”,十團龍老生蟒如圖1所示。
圖1 十團龍老生蟒及蟒領(中國昆曲衣箱)
女蟒與男蟒的領型、大襟結構基本相似,但衣長僅及膝下,穿著時需配裙,兩側無擺,是上衣下裳制式,穿戴時需搭配云肩。
目前大衣箱備有男蟒十件、女蟒五件。男蟒主要有十團龍老生蟒、加官蟒、太監(jiān)蟒、文武衣、散團龍小生蟒、大龍凈角蟒及改良蟒等;女蟒主要有旦角蟒、老旦蟒、梅派女蟒等[16],旦角蟒如圖2所示。
圖2 “鳳穿牡丹”女蟒及云肩(中國昆曲衣箱)
選取兩款有代表性的蟒袍進行結構尺寸解析,一款是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所穿的十團龍老生蟒,如圖3所示;一款是京劇《貴妃醉酒》中楊貴妃所穿的旦角紅蟒,如圖4所示。兩款蟒袍的款式如圖5、6所示。
圖3 京劇《珠簾寨》李克用穿的十團龍老生蟒
圖4 京劇《貴妃醉酒》楊貴妃穿的旦角紅蟒
蟒袍是典型的“十”字型結構,以通軸線前后對稱,以前后中心線為對稱軸左右對稱。衣身除領口、下擺和大襟的位置稍微有一些弧度,基本上是直線造型,不破肩,前后片在整幅面料上。
男蟒由兩片接袖、兩片水袖、四片插擺、一片里襟和前后片合為一體的衣身組成;女蟒由兩片接袖、兩片水袖、一片里襟和通肩接袖衣身組成,沒有插擺。男女蟒袍的結構如圖7所示,尺寸規(guī)格說明見表1。
表1 男女蟒袍的尺寸規(guī)格明細表 單位:cm
續(xù)表
圖6 女蟒款式圖
蟒袍的數字化復原從樣板安排、坯布虛擬試衣、紋樣仿真、蟒袍關鍵細節(jié)虛擬展示、模特妝容仿真等幾個方面完成。
CLO 3D是實時呈現2D樣板和3D服裝虛擬效果的3D服裝制作軟件,將CAD軟件中完成的樣板圖輸出為DXF格式,在CLO 3D軟件中打開。采用CLO 3D軟件中的虛擬人體模特,并且在虛擬模特編輯器里輸入相應尺寸來調整模特尺寸,具體參數見表2。
表2 虛擬模特的體型參數 單位:cm
與現代服裝相比,蟒袍在CLO 3D中模擬的最大難題是板片的排列?,F代服裝板片一般分為前片、后片、袖片、領片等基本樣片,蟒袍的樣板是一體式的(圖8),無法有效利用點安排。針對這一問題,可以用分割法將樣板進行分割,將樣板分為前片、后片、袖片,分割后的樣板需保證拼合后與分割前一致,再利用安排點對樣板進行安排(圖9)。
圖8 男(左)女(右)蟒的樣板圖
圖9 男(上)女(下)蟒樣板安排圖
使用CLO 3D軟件中的自由縫紉工具進行縫合衣片,將縫跡設置為不可見并隱藏肩縫,使模擬效果與原型保持一致,由于蟒袍的衣身寬松,又綴有寬闊水袖,在模特身上試衣,袖子易滑落,因此需要不斷拖曳衣身及袖身部分,才能達到得體的穿著效果。最終坯布虛擬試衣效果如圖10所示。
圖10 男(上)女(下)蟒袍模擬效果
蟒袍以蟒紋裝飾為主,蟒紋有“坐蟒”“行蟒”和“團蟒”之分[17]。陪襯紋樣為日、山、流云、“八寶”和“八吉祥”等。服飾中的紋樣除了用來表現等級,更體現了明代紋樣寫實化和寓意吉祥的特點[18]。十團龍老生蟒的裝飾紋樣是以“團蟒”為主,蟒、龍紋、正龍團、側龍團,共有十只龍團。在前胸、后背、雙肩處均繡正龍團,在膝蓋、兩袖的后面繡側龍團,且左右紋樣一定要對稱,布局規(guī)整嚴謹。其次用八吉祥、海水江崖、云頭等紋樣在適當部位進行點綴[19]?!傍P穿牡丹”女蟒主要紋樣是鳳穿牡丹、丹鳳朝陽,然后在適當的部位用八寶、八吉祥、牡丹花、云頭紋進行點綴。
收集紋樣并通過Photoshop軟件從原圖中進行提取,調整圖案的色相、明度、飽和度使其與劇照色彩相一致,并營造出刺繡等工藝的立體感,以Tiff格式進行保存,見表3。
表3 經過Photoshop軟件處理后的紋樣
將處理后的刺繡紋樣以貼圖Tiff格式導入CLO 3D,置于相應位置,左右對稱,布局嚴謹規(guī)整,將衣身、接袖、上擺的面料底色設置為紅色,水袖底色為白色,插擺底色為黑色,如圖11所示。
圖11 將刺繡紋樣導入CLO
十團龍老生蟒的插擺是將現實中蟒袍的裝飾性飄帶與服裝結構結合,擺與衣身相連,夾縫于裉下的前身側縫中,穿著時與后身相連,起到開衩部位大動作時遮擋腿部的作用。插擺在刮漿的基礎上,需要附上一層黏合襯,使其相較于衣身更挺括。同時,用兩片藤條置入插擺中定型。在CLO中使用假縫工具固定插擺與衣身,并對其硬化,使之更加挺括(圖12)。
圖12 插擺細節(jié)
其次十團龍老生蟒是老生扮演的文臣武將穿著,需加穿蟒領;旦角蟒為后妃、公主、郡主、貴婦、女將穿著,須加穿云肩。衣身穿著好之后,將蟒領和云肩的樣板導入CLO中,用紐扣工具將領口扣合固定,并設置為不可見,同時用嵌條工具對蟒領和云肩的邊緣鑲嵌。將云肩的麥穗移動到合適位置將其冷凍固定,并設置顏色為黃色,細節(jié)如圖13、14所示。為了使玉帶環(huán)繞在虛擬模特的腰周圍,使用冷凍的辦法將其冷凍固定,細節(jié)如圖15所示。
圖13 蟒領細節(jié)
圖14 云肩細節(jié)
圖15 玉帶細節(jié)
為進一步營造人物角色穿著蟒袍的舞臺裝扮效果,分別對虛擬模特進行舞臺妝容的仿真。將模特原始皮膚導入Photoshop中,通過調整PS畫筆的筆觸類型,畫出眉形和眼影,眼角微上挑,畫筆結合羽化功能在整個臉部均勻涂抹粉底,在兩靨施以淡粉腮紅,通過圖層混合模式使唇色呈朱砂紅,整體色調自然融合。在女模特的額頭處畫出貼發(fā)發(fā)型,圖16、17所示。
圖16 男模特妝容虛擬展示
圖17 女模特妝容虛擬展示
通過面料性能調試,將面料設置為絲綢特性,使服裝的穿著效果更加貼近真實面料的穿著效果,最終的虛擬效果如圖18所示。
圖18 男(上)女(下)蟒虛擬效果
針對戲衣中的男女“蟒袍”進行數字化復原,并對模特妝容、配飾進行了仿真展示,還原效果良好,觀感逼真,證實通過CLO 3D軟件對戲服進行數字化還原以此傳承戲服服飾文化是行之有效的。
數字化復原技術可有效節(jié)約蟒袍的制衣時間和工藝成本,但對蟒袍服飾造型細節(jié)的處理上,面料質感、紋樣刺繡肌理等細節(jié)模擬上還有待改進與完善。
曲服飾文化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其數字化傳承方式可以對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更多的實踐指導,為戲曲服裝產業(yè)結構的升級轉型提供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