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清
重癥肺炎屬于嚴重感染疾病之一,該疾病是臨床多發(fā)病與常見病,隨著季節(jié)變化不同發(fā)病率也有所變化。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全身中毒、持續(xù)性高熱等,病情一旦發(fā)作會給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1]。在重癥肺炎患者發(fā)病初期予以患者相應藥物能改善預后,對促進患者康復有重要價值,其中比較常見的治療藥物有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這是一種復方制劑,比較適用于多種病原體引起的混合性感染疾病患者中,應用效果比較明顯[2]。本文主要分析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應用于重癥肺炎患者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重癥肺炎患者,以數(shù)字抽簽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0 例。實驗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7~74 歲,平均年齡(49.46±8.18)歲;病程3~16 d,平均病程(8.87±2.38)d。參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7~77 歲,平均年齡(49.02±9.33)歲;病程4~17 d,平均病程(8.28±2.9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經(jīng)本院醫(yī)學診斷確診為重癥肺炎;簽署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完整;對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癥狀。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精神障礙、血液系統(tǒng)疾??;肝腎功能不全或功能障礙。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干預,具體內容為:患者入院后需要予以抗感染、抗休克等對癥治療,并予以營養(yǎng)支持,予以患者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33,規(guī)格:10 ml×5 支)治療,將50 ml 血必凈注射液混入100 ml 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2 h/次。實驗組患者應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深圳市海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131,規(guī)格:亞胺培南500 mg 與西司他丁500 mg)治療,將1.0 g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溶于100 ml 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2 h/次。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接受連續(xù)10 d 治療后觀察其療效,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相關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與不良反應(惡心、頭痛、腹瀉、瘙癢)發(fā)生率。血清指標(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液標本5 ml,經(jīng)離心處理后使用主動免疫投射比濁法檢測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采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使用儀器為上海羅氏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機械注進號為20153401247。炎性因子指標(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患者的靜脈血液標本離心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炎癥因子水平,儀器型號為AU58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實驗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b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肺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發(fā)病原因主要有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會引起肺部發(fā)生嚴重炎癥,大多數(shù)患者都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發(fā)燒以及咳痰等臨床表現(xiàn)。對于嚴重肺炎患者來說,在發(fā)病4~8 h就應該及時入院接受對癥治療,從而緩解患者的不良癥狀,起到抗感染等作用,如果患者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將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終導致死亡[3]。對于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主要是藥物干預,其中抗菌、抗感染等對癥治療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患者一經(jīng)入院均需要接受這一治療,但這種治療方法能緩解患者的病情與臨床表現(xiàn),并不能獲得更理想的效果[4]。
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是一種新型β-內酰胺類抗生素,廣譜抗菌活性比較強,不但擁有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的抵抗作用,還具有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陰性桿菌產(chǎn)生的抑制β-內酰胺酶的作用[5]。C 反應蛋白是血清指標中一種敏感指標,當C 反應蛋白上升時機體炎癥反應也會隨之上升,一般來說,C 反應蛋白水平應該在5 mg/L 以內,如果機體組織受到細菌感染,則C 反應蛋白水平會迅速上升[6]。降鈣素原能夠充分表達機體炎癥反應的活躍度,機體受到感染越嚴重,則降鈣素原水平越高,二者呈現(xiàn)出正比例線性關系。腫瘤壞死因子-α 與白細胞介素-6 均是反應機體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當這兩個指標水平不斷上升時則表示機體炎癥反應比較嚴重[7]。
從結果上看:治療后,實驗組腫瘤壞死因子-α(9.23±1.45)ng/ml、白細胞介素-6(14.24±4.35)pg/ml、降鈣素原(2.13±0.46)μg/L、C 反應蛋白(2.13±0.62)mg/L 均低于參照組的(12.42±1.76)ng/ml、(19.45±5.31)pg/ml、(2.81±0.41)μg/L、(3.51±1.12)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對機體炎癥反應的作用更為顯著,究其原因,可能在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脆弱擬桿菌、糞鏈球菌等均能產(chǎn)生較高的治療效果,其分子結構比較小,能進入到菌細胞當中對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產(chǎn)生抑制作用,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抗菌作用。西司他丁鈉則是一種脫氫肽酶抑制劑,可以保護亞胺培南免受水解皮懷,能有效降低腎毒性,比較適用于敏感菌造成的感染[8,9]。另外,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參照組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的耐受性比較好,副作用一般比較輕微且短暫,患者用藥期間通常不需要停藥,也少見發(fā)生嚴重副作用,一般屬于局部反應,藥物安全性比較高[10]。
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應用過程中,部分研究資料表明:該藥物與其他青霉素類藥物、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等均存在部分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之前應該要明確患者是否有β-內酰胺抗菌素過敏反應,如果出現(xiàn)有過敏反應則應該要及時停藥并做好相應的處理[11]。另外有研究表明:合并碳青霉烯類用藥,患者的丙戊酸濃度有所下降,由于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丙戊酸濃度低于治療范圍,會增加患者顛痛發(fā)作風險,增加丙戊酸或雙丙戊酸鈉劑量無法克服這一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將亞胺培南與丙戊酸同時給藥[12]。
綜上所述,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應用于重癥肺炎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與安全性均較高,但在患者用藥之前應該要明確藥物使用規(guī)范,明確患者的過敏史,保證藥物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