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陽 何運斌 陳燦華 楊 華 趙 俊
1)中南大學《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南路932號 410083 2)中南大學《中南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南路932號 410083
2015年,《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了“雙一流”建設的5項建設任務和5項改革任務。前人針對高校學術期刊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發(fā)展定位與策略、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等方面開展了研究,呼吁將學術期刊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加速培育能夠承載一流學科成果的一流學術期刊[1-4]。2019年,《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中英文期刊協(xié)同共進”,強調“做精做強專業(yè)類、綜合類學術期刊”,帶動學科和行業(yè)發(fā)展[5]。新時期,“雙一流”建設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高校學術期刊發(fā)展的立身所在和重要推動力,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6]。張海生[7]提出,世界一流期刊應該注重刊發(fā)論文的學術質量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中國需要堅持特色為王和服務為王的實踐模式,將質量、特色和服務融為一體,創(chuàng)建立足本土,具有全球學術引領能力和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高校學報(以“高校+學報”方式命名的期刊)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主辦高校的學術發(fā)展,而高校學報也在反哺主辦高校的“雙一流”建設。當前,“雙一流”建設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如火如荼,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和成果,前人對二者的交叉融合點,即高??萍计诳?含高校學報)如何參與“雙一流”建設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進行了諸多的理論性探討,如:丁佐奇[8]認為高??萍计诳c一流學科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科技期刊應該在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改進績效評價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助力“雙一流”建設;武曉耕等[9]提出了學術期刊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2種模式,以實現(xiàn)學術期刊與學科發(fā)展的“雙贏”;張偉偉等[10]提出借助“雙一流”建設打造世界一流學術期刊群,并提出高校學術期刊服務“雙一流”建設需要向專業(yè)化、國際化、集群化、差異化等方向發(fā)展;熊偉[11]提出,高校學報應努力構建面向特定優(yōu)勢學科的專業(yè)知識生產、傳播和轉化的全服務鏈;田愛蘋等[12]指出,高校自然科學學報需要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提高載文的國際合作度,提高期刊的國際知名度;楊保華等[13]指出,未來高校中文理工類綜合性學報的發(fā)展定位是培養(yǎng)科研新人、培育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和服務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王燕等[14]指出,“雙一流”建設與世界一流期刊培育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雙一流”建設產生的一流科研成果是高校學報進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陣營的動力,而高校學報又通過傳播科學文化、培養(yǎng)科研人才來反哺“雙一流”建設。
目前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已經啟動,關于高校學報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進程中服務第一輪“雙一流”建設的實踐以及成效的研究較少,缺乏相關的系統(tǒng)總結和歸納。國內需要可借鑒、可復制的高校學報發(fā)展與“雙一流”建設協(xié)同共進的實踐經驗。本文旨在研究培育中國特色一流科技期刊進程中,一流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的融合發(fā)展與相互促進作用。
高校是主辦學術期刊的三大主體之一。作為高校的名片,高校學報是“雙一流”建設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結合點,極具中國特色?!吨心洗髮W學報(自然科學版)》和《中南大學學報(英文版)》(以下分別簡稱“《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或合稱“《學報》”)近年來全方位對接并服務“雙一流”建設(含本校和外校),并得到“雙一流”建設的反哺,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的科學技術綜合類期刊,均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項目”以及“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設工程重點項目”,并入選《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shù)(WJCI)報告》,且位居Q1區(qū),連續(xù)11年分別入選“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和“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被國內外多個知名數(shù)據(jù)庫(SCIE、EI、Scopus、CSCD等)收錄。
《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期刊名稱相似(均含有主辦高校的名稱),僅載文語種不同;主編均為黃伯云院士,編委重復度較高,編委會成員主要來自中南大學(約占1/2),并覆蓋國內外多個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載文方向均圍繞有色金屬學科(鏈)和軌道交通學科(群)。2種期刊在辦刊宗旨以及載文方向等方面完全相同或者高度類似,在辦刊實踐中形成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平臺共建,優(yōu)勢互補”的機制[15],具有典型的“姊妹期刊”特征?!秾W報》發(fā)展與中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并駕齊驅、同振共鳴、互利共贏,成為了國內高校學報辦刊的典范。
首先,展示《學報》在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助力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推進科研成果傳播轉化、促進交叉學科發(fā)展,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交流6個方面與“雙一流”建設融合發(fā)展與相互促進的實踐。
其次,提出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之間“三位一體”的融合模式,包括高校學報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方式,對“雙一流”建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反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chuàng)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yōu)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高校學報在科學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三大作用,即促進高校教學科研、培養(yǎng)高科技人才和架起學術交流橋梁[16]?!丁半p一流”建設大學監(jiān)測指標體系(試行)》高校填報部分明確了11個檢測項目、23個檢測要素以及57個核心監(jiān)測點。其中,高校主辦國內外學術期刊清單(C1031)與高校學報直接相關,被列為核心監(jiān)測點。除此之外,本校師生發(fā)表的代表性論文(C0242、C0412)、教師擔任國內外重要期刊負責人(C0324)、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C0611)、促進高校成果轉化(C0613)、助力學科交叉建設(C0851)等核心監(jiān)測點也與高校學報密切相關。
高校學報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長期擔負著教化育人的特殊使命,是人才培養(yǎng)的孵化器和學術道德的守護者,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方面,針對大部分研究生寫作基礎差、無學術論文發(fā)表經歷的情況,《學報》長期在期刊封面、微信公眾號以及期刊官網等的醒目位置進行學術誠信宣傳,同時提供論文寫作培訓(線上+線下)和語言潤色服務,講解投稿技巧和科研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將科學精神、科研評價導向和期刊發(fā)展動態(tài)等信息傳遞給廣大在校研究生,以期全面提升廣大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在校研究生處在學術生涯的起步階段,其研究成果難以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fā)表,《學報》為在校研究生提供了科研成果發(fā)表的重要平臺,支撐優(yōu)秀研究生的學術生涯發(fā)展,許多院士、長江學者等的第一篇論文都發(fā)表在高校學報上。據(jù)統(tǒng)計,2016—2020年,《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分別刊登本校論文640篇和405篇,論文第一作者多為在校研究生(約占80%),這為在校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獎學金申請?zhí)峁┝酥匾嗡夭?《自科版學報》被中南大學認定為A級期刊)。
學術期刊通過建設(青年)編委會,多維助力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秾W報》不僅改選并吸納更多教師進入編委會,而且組建了青年編委會,為青年教師提供參與學術期刊發(fā)展、學術交流和學術治理的平臺,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培養(yǎng)了一批跨學科、跨領域的創(chuàng)新人才,成為學術共同體的黏合劑?!秾W報》在長期的辦刊實踐中,鼓勵主辦高校的青年教師投稿,并指導其選題、寫作等,助力其提升國際視野、培養(yǎng)科學精神、增強學術誠信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學報》歷任主編均為院士。2015年以來,《學報》編委會中有3人(田紅旗、姜濤、柴立元)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何旭輝)或者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周子龍、何旭輝)?!秾W報》編委柴立元院士帶領的重金屬污染防治教師團隊,以及孫偉教授帶領的有色金屬資源開發(fā)利用教師團隊先后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青年編委中,有4人是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或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鄒應萍、韓海生、國巍和王樹英)。許多作者在《學報》的支持下,逐步成長為教授,并擔任期刊青年編委(董隴軍、任政勇、元強、張佳峰等)。
作為科技發(fā)展的記錄儀,高校學報集中報道了主辦單位的科研成果,是高校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尚利娜等[4]指出,高校學術期刊發(fā)展與一流學科建設的匹配度不高;秦明陽等[17]指出,中文科技期刊與高校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未能協(xié)調發(fā)展;霍振響等[18]提出了基于學科優(yōu)勢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模式。
在長期辦刊實踐中,《自科版學報》的欄目設置緊緊圍繞中南大學第一輪(自主)建設的世界一流學科,如學科A(教育部認定的世界一流學科,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yè)工程)和學科B(中南大學自主認定的世界一流學科,包括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以及信息化前沿技術學科群),持續(xù)、集中地刊登相關領域的具有一流水準的論文。2016—2020年,《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分別載文2182篇和1504篇,針對學科A的載文比例分別為30.2%和40.5%,針對學科B的載文比例分別為48.6和43.2%,如表1所示?!秾W報》載文薈萃了國內外大量優(yōu)秀科技成果(外校投稿約占2/3),刊發(fā)了大量關于信息技術、機器人、3D打印、納米流體、新材料、能源高效利用、機械制造、軌道交通、人工智能,以及能源礦產等領域的原創(chuàng)論文。此外,《學報》薈萃了國內外知名院士(除了本校院士外,還有鄭健龍、李根生、李術才、汪旭光、彭金輝、洪明輝、孫金聲、孫友宏、王成善等外校院士)的精品論文,使本校師生能夠接觸國內外前沿的學術成果,助力本??茖W研究水平的提升。
表1 《學報》載文的學科分布特征(2016—2020年)
近年來圍繞“雙一流”學科建設主題,《自科版學報》策劃出版了“粉末冶金”“深部巖石力學”和“低碳有色冶金”等專輯;《英文版學報》策劃出版了“生物冶金與礦物資源”“增材制造與粉末冶金”“先進熱傳遞”“能源材料”“激光加工與微納技術”等專輯。值得注意的是,《學報》重視服務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建設自主設定的世界一流學科。針對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自科版學報》策劃出版了“高速列車結構安全”專輯,《英文版學報》策劃出版了“交通用鋁合金”和“車橋系統(tǒng)安全”專輯。2016—2020年,《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分別累計刊載交通運輸工程領域論文344篇和162篇,助力中南大學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入選第二輪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對于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同時,科技期刊也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為此,高校學報發(fā)展站位要高,要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原始創(chuàng)新,《自科版學報》策劃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fā)”專輯,《英文版學報》策劃出版了“交叉學科:新材料科學+、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專輯,以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面向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學報》緊跟湖南省“三高四新”的戰(zhàn)略要求,針對湖南省的機械制造、軌道交通和航空動力這3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yè)策劃了系列專輯,刊載大量學術論文,提升相關產業(yè)的影響力;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自科版學報》策劃出版了“頁巖油氣地質”專輯以對接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的戰(zhàn)略要求,《英文版學報》策劃出版了“能源存儲與轉化”和“能源利用與存儲”等專輯對接“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主題。2019年以來《學報》策劃的專輯/專欄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以來《學報》策劃的專輯一覽
《學報》在引領相關產業(yè)科技發(fā)展的同時,也在助力科研成果的傳播和轉化。2018年以來,中南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的身份獲得10余項國家科技獎?!秾W報》長期支持并跟蹤重大科研項目成果,歷年來刊載相關論文數(shù)量分別達到380篇和204篇,并助力多項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科技成果應用到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表3)。此外,《自科版學報》和《英文版學報》分別刊載中南大學賴延清教授團隊論文41篇和38篇,助力該團隊的“高比能鋰硫電池技術”獲得成果轉讓費1.4億元。
表3 《學報》對中南大學重大科研項目的載文貢獻
伴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科之間正在加速深度融合,新興學科也在蓬勃發(fā)展。自啟動“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吉林大學等紛紛提出培育交叉學科(群),并培育新興學科[13]。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了交叉科學部;2021年,教育部將交叉學科設定為第14個學科大類,國務院印發(fā)了《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這為學術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作為學科建設的推進器,學術期刊需要促進交叉學科增長點的形成,并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
作為綜合技術類學術期刊,高校學報在促進交叉學科發(fā)展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英文版學報》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枷鎖,策劃并出版了交叉學科???,聚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這2個熱點領域,刊載論文涵蓋納米粒子、陶瓷材料、光電材料、水泥材料、人體組織等多個新材料領域,涉及工業(yè)和生活中的智能決策、分析算法和數(shù)字設備。
《自科版學報》被EI、Scopus、CSCD等國內外知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入選了有色金屬、冶金工程技術與金屬材料、鐵路運輸3個領域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19]?!队⑽陌鎸W報》被SCI、EI、Scopus、CSCD等國內外知名數(shù)據(jù)庫收錄,入選有色金屬和鐵路運輸領域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入選冶金工程技術以及材料科學綜合類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此外,為了適應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需求,《學報》組建了國際化的(青年)編委會以吸引全球稿源。
作為學術交流、學術成果傳播的新平臺,在中南大學組建20周年之際,《英文版學報》出版了“中南大學組建20周年???,向世界展示中南大學代表性優(yōu)秀科研成果?!队⑽陌鎸W報》海外編委Siavashi Majid策劃出版了“納米流體”和“先進熱傳遞”等專輯,來自新加坡的洪明輝策劃出版了“激光加工與微納技術”專輯,這些由海外編委策劃出版的專輯為《英文版學報》吸收了一批國際優(yōu)質稿源,提升了《英文版學報》的國際影響力。據(jù)統(tǒng)計,2016—2020年,《英文版學報》和《自科版學報》分別刊登國際論文433篇和49篇,讀者遍布全球?!队⑽陌鎸W報》70%的讀者來自海外,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60多個國家(數(shù)據(jù)來自Springer Nature網站);《自科版學報》海外讀者覆蓋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海外讀者數(shù)量占讀者總數(shù)量的3.14%(來自《自科版學報》官網2021年度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了進一步服務學校的學科建設,編輯部孵化了TransportationSafetyandEnvironment和AdvancedPowderMaterials2種英文新刊。此外,期刊編輯在學校針對來華學生開展多次科研論文寫作講座,加強了期刊編輯部與國際人員的溝通和交流。
“雙一流”建設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給高校學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校、學科和學報之間“三位一體”的融合可以促進二者并駕齊驅、互融共生、協(xié)調共進。培育一流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的“三位一體”融合模式的特征如表4所示??傮w上,“雙一流”建設會產生一流學術成果、一流人才隊伍和一流師資隊伍,這為高校學報提供了充足的優(yōu)質稿源、穩(wěn)定的核心作者隊伍以及一流的編委隊伍,奠定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礎。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又將作為重要窗口,持續(xù)、集中地報道和傳播一流學科領域的學術成果,促進主辦高校的科技成果傳播轉化、交叉學科建設以及國際交流,提升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yǎng)、師資建設、學術研究、成果轉化、學科發(fā)展,以及國際交流這6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表4 培育一流高校學報與“雙一流”建設的“三位一體”融合模式特征
高校學報長期發(fā)揮著人才培養(yǎng)的孵化器、師資隊伍的黏合劑、科技發(fā)展的記錄儀、學術創(chuàng)新的風向標、學科建設的助推器,以及學術交流的新平臺等作用;“雙一流”建設也給高校學報帶來了核心作者隊伍、一流編委隊伍、優(yōu)質稿件來源,并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學術引領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如在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方面,高校學報一方面通過傳授學術倫理知識和寫作技巧、提供成果發(fā)表平臺等方式扶持科研新秀起步;另一方面,科研新秀成長為學術專家后,又向高校學報提供優(yōu)質稿件,反哺高校學報的進一步發(fā)展。
作為高校的一張名片,高校學報需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系統(tǒng)對接“雙一流”建設的戰(zhàn)略需求,做精做強綜合類學術期刊,實現(xiàn)學校、學科和學報“三位一體”的融合。高校學報肩負著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助力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推進科研成果傳播轉化、促進交叉學科發(fā)展,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交流6個方面的重任;同時,“雙一流”建設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效又反哺高校學報的發(fā)展,將期刊的“質量、特色和服務”融為一體,為期刊帶來核心作者隊伍、一流編委隊伍、優(yōu)質稿源,提升了其社會服務能力、學術引領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名校名刊”。未來將以中南大學主辦的期刊集群為研究對象,研究科技期刊發(fā)展與“雙一流”建設之間的融合促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