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芳
(天??h畜牧技術推廣站,甘肅 天祝 733200)
天祝白牦牛生活在天??h境內海拔3 000 m以上高寒草原上。天??h年均氣溫-10~0.3℃,最低氣溫-30℃,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嚴酷,加之天然草原超載過牧,產草量下降,草原生產能力低下,放牧白牦牛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營養(yǎng)不良。
特別是進入冬季,外界環(huán)境溫度低,白牦牛母牛進入關鍵懷孕期,如果只放牧不補飼,對懷孕母牛和腹中的胎兒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嚴重影響白牦牛的分娩、哺乳、產后體能恢復以及發(fā)情周期的恢復,進而影響白牦牛的繁殖性能和再生產能力。
冬春季節(jié)的補飼是白牦牛繁殖生產的關鍵,對白牦牛進行補飼,加強飼養(yǎng)管理,關系到白牦牛和犢牛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和健康成長,關系到白牦牛的繁殖生產性能,決定著白牦牛的養(yǎng)殖效益。
試驗于2017年11月12日開始,至2018年4月11日結束,為期181 d。試驗地點設在天??h松山鎮(zhèn)黑馬圈河村。白牦牛放牧地位于祁連山脈毛毛山南麓松山灘草原,海拔在2 600~3 800 m之間,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260~300 mm,年蒸發(fā)量1 703 mm左右,屬干旱半干旱氣候,也是全縣降水量最小、蒸發(fā)量最大的地區(qū)。
天祝白牦牛均為自然交配受孕,因個體分娩時間差異較大,故選用分娩日期相近的懷孕牦牛為試驗對象。從白牦牛養(yǎng)殖戶中選擇6~10周歲健康無病的經產懷孕白牦牛母牛24頭,隨機分成2組, 每組12頭,分設試驗組與對照組,組間和組內牛只無顯著差異,試驗牛只均佩戴耳標編號。試驗組和對照組白牦牛白天在相同的圍欄草場上放牧,通常8:00出牧,18:00進暖棚補飼。補飼的粗飼料為燕麥青干草,補飼量為1.5 kg;補飼精料為自配的混合飼料,配比為玉米52 %,豆粕20 %,棉粕8 %,預混料5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提供)、菜籽餅5 %,粗小麥粉5 %,麩皮5 %,補飼精料量1 kg,分早晚兩次補飼,每次補飼0.5 kg,補飼時間181 d。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對試驗牛只和犢??崭狗Q重。試驗牛只進入夏季草場放牧時,指定專人觀察并記錄母牛發(fā)情情況。
對妊娠期白牦牛每天補飼混合飼料,補飼期內試驗組母牦牛體重增加8.09 kg,而對照組妊娠母牛體重減少24.07 kg,差異顯著 (P<0.01);試驗組母牦牛平均日增重44.9 g,對照組平均日減重133.7 g(見表1)。
表1 補飼精料對天祝白牦牛懷孕母牛體重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對妊娠期白牦牛母牛進行補飼,犢牛初生重和6月齡重比對照組分別增加4.7 kg和19.2 kg,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極顯著(P<0.01)。對妊娠期母牛補飼,能促進犢牛的生長發(fā)育,試驗組犢牛日增重270.6 g,對照組日增重126.7 g,差異極顯著(P<0.01)。
表2 母牛補飼精料對犢牛初生及6月齡的影響
天祝白牦牛繁殖多為兩年一胎或三年兩胎,正常年景一年一胎占比不到10 %。冷季對妊娠母牛進行補飼,能顯著提高天祝白牦牛的繁殖性能。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母牛的發(fā)情率、妊娠率、產犢率、繁殖成活率均高于對照組,發(fā)情率提高了88.33%(P<0.01),妊娠率提高了75%(P<0.01),產犢率提高了75%(P<0.01),繁殖成活率提高了75%(P<0.01)。補飼對天祝白牦牛母牛體后恢復效果明顯。
表3 補飼精料對白牦牛繁殖性能的影響
進入6月份,白牦牛能啃食青草,體質開始恢復。試驗從6月底開始,11月底結束,試驗組12頭母牦牛平均增活重44.60 kg,平均日增重247.8 g;對照組12頭母牦牛平均增活重35.30 kg,平均日增重196.1 g (P<0.05)。
冷季對妊娠白牦牛母牛補飼混合精飼料,可防止妊娠母牛掉膘減重,提高白牦牛的繁殖性能。補飼當年,白牦牛受胎率、產犢率、繁殖成活率均顯著提高,增加犢牦牛初生重和6月齡重,促進犢頭生長發(fā)育,增加暖季帶犢母牦牛體重,能快速體能恢復,提高母牦牛發(fā)情率。
天祝白牦牛由于受氣候條件、草原生產能力影響,天祝白牦牛在冷季補飼后,由于有較高的營養(yǎng)水平,母牛在臨產期保持有較好的體況,對當年發(fā)情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照組牦牛由于沒有補飼,妊娠階段消耗能量過多,物質和能量在自然放牧條件下不能得到及時補充,體況較差,發(fā)情較遲甚至當年不發(fā)情,從而影響天祝白牦牛的繁殖率,使本來能夠通過補飼增加牦牛體能正常繁育的生產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