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雪俐,迪娜·艾尼瓦爾,孫 湛,李秀娟 ,宮海燕
(新疆醫(yī)科大學1基礎醫(y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2第五附屬醫(yī)院檢驗科,烏魯木齊 830011)
《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機制的學科,其根本任務是揭示疾病的本質,從功能和代謝的角度闡述患病機體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從而為常見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因其知識體系復雜,理論機制抽象,涉及臨床概念繁多,學科相關研究發(fā)展迅速,使得傳統教學模式及手段凸顯滯后。本研究通過實施基于“三核”策略的《病理生理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解決課程教學痛點提供新的思路。
1.1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的矛盾《病理生理學》是一門具有明顯臨床屬性的基礎課程,涉及大量的臨床概念,而教學多采用傳統課堂教學,學生少有機會看到真實的臨床表現,無法有效理解理論知識并應用。
1.2知識體系與知識網絡的矛盾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已初步具備知識儲備,但尚未形成知識體系。本課程需應用所有已學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如學習《缺氧》,需構建氧氣進入機體至利用全過程的知識體系,而學生很難做到新舊知識的銜接,存在所需的知識體系與缺乏的知識網絡間的矛盾。
1.3重臨床實踐與輕理論知識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偏愛臨床實踐,且存在分數導向性,特別是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更加重視,而忽視發(fā)病機制的學習。
依據認知心理學原理[1],本研究提出內容以優(yōu)化表征為核心,學習以關聯概念為核心,動機以明晰價值為核心的“三核”策略教學體系,既通過優(yōu)化表征尋找有效的途徑貼近臨床,促進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理解;通過關聯概念反復強化,豐富學習體驗,促進知識網絡的構建;通過明晰價值,提升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加強學生對課程的重視。
2.1優(yōu)化表征本研究以綜合實驗為基礎,以臨床病例為引導,構建整合實驗教學模式,將各系統、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具象的形式進行表征,使抽象的機制更容易理解。整合實驗教學模式對各學科相關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增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了推測診斷疾病過程中的臨床思維能力[2],將抽象概念置于具體情境,促進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理解[3]。
2.2關聯概念本研究針對每一章內容梳理出教學案例、科研進展、高階性問題,將新舊知識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知識體系。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和錄制微課視頻,使學生對形成的概念網絡進行外化表達,提升學習效果。
2.3明晰價值通過課程思政與專業(yè)知識深度融合,多維度傳授醫(yī)學生所應具備的價值目標,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情感價值,成為合格的醫(yī)學人才。本研究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共27個。在《缺氧》章節(jié),引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提到的19歲的邊防戰(zhàn)士生前寫下的口號“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通過駐守在祖國高原邊防戰(zhàn)士的感人故事,學習機體缺氧時所出現的功能代謝變化,學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升內在情感價值。
3.1教學內容模塊化將教學內容中的《應激》作為貫穿全篇的主線,內容重構為3個模塊,從正常到異常,從簡單到復雜,使教學內容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通過關聯概念,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通過實驗、臨床案例,科學前沿進一步關聯概念、優(yōu)化表征,將課程思政教育貫穿全程,形成知識思政雙育人的內容體系。
3.2開展“OP+BOPPPS”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本研究通過實踐,引入BOPPPS 教學模式[4]。課前,學生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任務性的自學,完成課前測驗;課中,學生進行基于“三核”策略的參與式學習;課后,在線上平臺進行鞏固和拓展學習。
3.3量化的過程性評價本研究設計過程性評價考核體系,提高其在總評價中的比例至40%。加入典型病例題,以病例題為引導,重點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圍繞問題重組、調用概念,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4.1教學對象選擇新疆醫(yī)科大學2020級中醫(yī)學本科班66人為傳統教學模式組,2020級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班57人為“OP+BOPPPS”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組,兩組理論學時數均為45學時,教材、相關課程設置、授課教師均相同。
4.2評價方法對兩組學生綜合成績進行比較。包括:(1)平時成績占40%共40分:包括病例討論(5分)、雨課堂課前測試(10分)、實驗成績(5分)、線上學習(15分)、思維導圖(5分)。(2)期末成績占 60%共100分,采取統一閉卷考試。
綜上,本研究基于“三核”策略的教學體系,有效融合了課程思政的雙育人教學內容,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了多種參與式學習活動和方法并量化了過程性評價考核體系,有望解決痛點問題。教師應加強課堂的深度互動,側重對學生學習動態(tài)的關注,更好地掌控教學的實施。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將進一步深入的摸索和實踐過程性評價考核體系的設計與實施,為提高教學效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