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麗 李 峰 李可夫 張麗娟 候康鋒
(1慶陽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甘肅慶陽 745000;2慶陽市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甘肅慶陽 745000)
冬油菜是甘肅省慶陽市的主要油料作物,出油率在36%左右,是工業(yè)的重要原料,還可作機械潤滑油。榨油后的菜籽餅含氮4.6%、磷2.5%、鉀1.4%,是很好的肥料;菜籽餅含粗蛋白30%~40%、粗脂肪10%以上、粗纖維7.5%,可作為家畜的精飼料。油菜生長過程中大量落花、落葉和遺留在土壤中的根系,翻耕腐爛后能提高土壤肥力。油菜根須分泌的有機酸,能使難溶性礦物質(zhì)磷轉(zhuǎn)化為可供作物吸收的可溶性磷,種植油菜后土壤堿解氮、有效磷明顯增加。另外,油菜花量大、花期長,是很好的蜜源作物[1-3]。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總面積達27 119 km2,屬半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土質(zhì)良好,適宜于冬油菜的生長。為了篩選出適宜慶陽市旱塬區(qū)種植的冬油菜品種,提高冬油菜產(chǎn)量和經(jīng)濟效益,2019—2020年筆者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引進17個冬油菜品種(系)進行了引種試驗,以期為冬油菜新品種(系)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提供參考。
試驗于2019—2020年在慶陽市鎮(zhèn)原縣臨涇鎮(zhèn)新堡村進行。試驗地為旱塬地,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 7~10℃,年日照時數(shù) 2 250~2 600 h,無霜期140~180 d,年均降雨量 480~660 mm。前茬作物為冬小麥,土壤肥力中等水平,土質(zhì)為黃綿土,前茬冬小麥收后及時對試驗地進行耕翻。
供試的冬油菜新品種(系)共17個,分別為16GAU-1(甘藍型)、16NTS309(甘藍型)、16RTS309(白菜型)、15QX60(白菜型)、16QX367(白菜型)、pbⅡ-15-1、pbⅡ-2-309、pbⅢ-1-DY8-1、16-450、2013-平試 8 號、2019pbⅡ-1(白菜型)、17-2251、16-2444、2019QL-GAU-30、天油 14 號、2019QL-GAU-39、2019QL-GAU-24,均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提供。
試驗共設(shè)17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天油14號作對照(CK)。試驗采用露地栽培模式,行距30 cm,株距10 cm,小區(qū)面積為24 m2(3 m×8 m)。
2019年8月26日整地,9月2日采用人工開溝方式播種,當(dāng)天播種結(jié)束,播種量4.5 kg/hm2。播種前1 d對試驗地用旋耕機進行整地打磨,結(jié)合整地一次性施農(nóng)家肥 22.5 t/hm2、復(fù)合肥(15-5-5)375 kg/hm2,2020年3月20日隨雨雪追施尿素67.5 kg/hm2。出苗后三至四葉期間苗、定苗,保苗數(shù)為30萬株/hm2。2020年4月2日中耕除草1次。冬前和早春苗期用20%硫克百威1 500倍液、48%樂斯本2 000倍液噴霧防治莖象甲;角果期用10%吡蟲啉4 000~6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2020年6月6日按成熟時間人工收獲。
成熟后在各小區(qū)中間連續(xù)取10株,測定株高、分枝部位、一次分枝數(shù)、二次分枝數(shù)、有效分枝數(shù)、主花序有效長度、全株有效角果數(shù)、角果長度、角粒數(shù)、千粒重,小區(qū)單收、單脫、單稱重計產(chǎn)[4-6]。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系)中除15QX60、2019pbⅡ-1、16GAU-1、16NTS309 越冬率較低(分別為 77.92%、74.44%、69.93%、63.29%)外,其余參試品種(系)的越冬率均較高,以2019 QL-GAU-24越冬率最高,為 99.01%;其次是 2019QL-GAU-30、16-450、16RTS309、pbⅡ-2-309、pbⅢ-1-DY8-1、2013-平試8 號、2019QL-GAU-39、天油 14 號(CK)、16QX367、16-2444、pbⅡ-15-1、17-2251,越冬率分別為 98.84%、97.69%、96.77%、96.56%、93.34%、92.31%、92.30%、92.30%、92.22%、91.19%、90.09%、86.71%。
表1 參試冬油菜品種(系)主要農(nóng)藝性狀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株高為80.73~147.60 cm,其中16-450株高最高,為147.60 cm,較天油14號(CK)高43.53 cm;2019pbⅡ-1株高最低,為80.73 cm,低于天油14號(CK)。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一次有效分枝數(shù)為7.00~11.00個,其中天油14號(CK)最多,為11.00個,其他16個品種(系)均低于天油14號(CK)。二次有效分枝數(shù)為1.00~29.00個,其中2019pbⅡ-1、16GAU-1和2019QL-GAU-30較多,分別為29.00、11.67、11.33 個,分別較天油 14 號(CK)多 21.00、3.67、3.33 個;其后依次是 pbⅡ-2-309、pbⅢ-1-DY8-1、2019QL-GAU-24,分別為 10.00、10.00、9.33 個;其余品種(系)均少于天油14號(CK)。
參試冬油菜品種(系)的有效分枝高度為2.73~41.90cm,其中16-450最高,為41.9cm;其次是2013-平 試 8 號 、16GAU-1、2019QL-GAU-39、17-2251、16QX367,分別為 32.86、29.57、28.37、28.33、25.73 cm,分別較天油 14 號(CK)高 17.20、8.16、4.87、3.67、3.63、1.03 cm;其余品種(系)均低于天油14號(CK)。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主花序長度為9.20~62.40 cm,其中pbⅡ-15-1最長,為62.40 cm,較天油 14號(CK)長 40.40 cm;其次是 16NTS309、16-450、15QX60、16GAU-1、16QX367、2013- 平 試8號、pbⅡ-2-309、16-2444、2019pbⅡ-1、pbⅢ-1-DY8-1、2019QL-GAU-24, 分 別 為 52.53、49.80、49.20、42.03、41.83、36.10、35.37、34.47、32.23、29.60、24.67 cm;2019QL-GAU-39最短,為 9.20 cm。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角果長度為5.96~8.07 cm,其中天油14號(CK)角果長度最長,為8.07 cm,其余品種角果長度均低于天油14號(CK)。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角果數(shù)為55.91~139.89 個, 除 2019QL-GAU-39、2019QL-GAU-24、2019QL-GAU-30和17-2251外,其余品種角果數(shù)均多于對照天油14號(CK),其中2019pbⅡ-1角果數(shù)最多,為139.89個,較天油 14號(CK)多 53.67個;其次是 pbⅡ-2-309、16NTS309、pbⅢ-1-DY8-1、16RTS309、2013-平試 8 號、16-2444、15QX60、pbⅡ-15-1、16QX367、16-450,分別為 137.89、123.88、115.78、111.89、108.11、95.78、94.33、94.22、93.22、87.44 個,分別較天油 14 號(CK)多 51.67、37.66、29.56、25.67、21.89、9.56、8.11、8.00、7.00、1.22 個。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角果粒數(shù)為16.00~25.33 粒, 除 15QX60、2019pbⅡ-1、2019QLGAU-30、pbⅡ-15-1、pbⅡ-2-309、pbⅢ-1-DY8-1、16-450、17-2251、16RTS309外, 其他品種均多于對照天油 14號(CK),其中 16NTS309最多,為 25.33粒,較天油14號(CK)多5.76粒;其次是16GAU-1、2013-平試 8 號、16-2444、2019QL-GAU-24、2019QLGAU-39、16QX367,分別為 24.78、22.56、22.11、21.89、20.22、19.67 粒,分別較天油 14 號(CK)多 5.21、2.99、2.54、2.32、0.65、0.10 粒。
參試的17個冬油菜品種(系)的千粒重為2.73~3.47 g,其中2019QL-GAU-30千粒重最重,為3.47 g,較天油 14號(CK)多 0.36 g;其次是 2019QL-GAU-24、17-2251、2019QL-GAU-39、pb Ⅲ -1-DY8-1、16QX367、15QX60, 千粒重分別為 3.43、3.41、3.38、3.27、3.15、3.13 g,分別較天油 14 號(CK)多 0.32、0.30、0.27、0.16、0.04、0.02 g;其余品種(系)的千粒重均小于天油14號(CK)。
從表2可以看出,參試冬油菜品種(系)2013-平試 8 號、pbⅡ-2-309、pbⅡ-15-1、16-450、pbⅢ-1-DY8-1的折合產(chǎn)量均高于對照天油14號(CK),其中2013-平試8號產(chǎn)量最高,達3 445.83 kg/hm2;其次為pbⅡ-2-309,產(chǎn)量達 2 925.00 kg/hm2,居第2位;pbⅡ-15-1產(chǎn)量為2 745.83 kg/hm2,居第 3位;16-450產(chǎn)量為2 737.50 kg/hm2,居第4位;pbⅢ-1-DY8-1產(chǎn)量為2 687.50 kg/hm2,居第5位;其余參試品種(系)產(chǎn)量均低于對照天油14號(CK),其中2019QL-GAU-39、2019pbⅡ-1產(chǎn)量較低,僅分別為1 041.67、879.17 kg/hm2。 方差分析顯示,2013-平試8號、pbⅡ-2-309產(chǎn)量較其他品種高,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表2 參試冬油菜品種(系)產(chǎn)量表現(xiàn)
試驗結(jié)果表明,參試品種2013-平試8號、pbⅡ-2-309、pbⅡ-15-1的越冬率、農(nóng)藝性狀、產(chǎn)量均優(yōu)于對照品種天油14號。2013-平試8號產(chǎn)量最高,為3 445.83 kg/hm2,較對照天油14號增產(chǎn)36.02%;pbⅡ-2-309產(chǎn)量為2 925.00 kg/hm2,較對照天油14號增產(chǎn)15.46%。以上2個品種(系)增產(chǎn)幅度較大,綜合性狀優(yōu)良,抗逆性強,越冬率高,適宜在慶陽市旱塬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