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薇 張靜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情緒管理是個體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與社會適應的重要內容,不僅影響個體認知活動的方向、行為的選擇、人格的形成等多方面心理健康,[1]還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人際關系[2]、生活滿意度和身體狀況[3]、個人掌控感[4],與個體能否很好地適應社會、享受生活以及獲得事業(yè)的成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階段”(15~18 歲),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家庭、社會、同伴等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陷入情緒困擾,加之中職學生的生源結構與家庭背景等相對復雜,情緒情感問題較為突出。特別在社會環(huán)境加速發(fā)展的今天,情緒管理能力對于中職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環(huán)境中保持心理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化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縱觀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情緒管理相關研究主要聚焦普通中小學生或大學生,少數(shù)關于中職學生的實證測評工具多以自編為主,其科學性和有效性相對有限,對于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水平究竟如何、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受哪些因素影響等系列問題尚未進行深入探討。本研究將對國內外科學的情緒管理測量工具進行適切性改編與驗證,并以上海市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調查,分析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并對影響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因素進行探討,以期為促進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改善中職學校教育管理、提升中職教育質量等方面提供思考,更好地回應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國內外對情緒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行為學和心理學兩大領域。在組織行為學領域,情緒管理更關注員工在工作組織中的情緒表達與規(guī)則,旨在幫助員工緩解工作情緒與壓力,而在心理學領域,情緒管理則起源于情緒智力這一概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Salovey、Mayer首先提出情緒智力概念,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加工情緒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準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恰當?shù)乇磉_情緒以及適應性地調控情緒的能力。[5]在內涵結構討論中,形成了以Salovey、Mayer為代表的能力型、以Gross、John 為代表的過程型、以Goleman為代表的混合型三種典型理論模型,其中能力型為主要代表。以Salovey、Mayer為代表的能力型認為情緒智力是個體的能力特質,包括四大要素十六種能力:(1)感知、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能力;(2)促進個體思維過程的情緒能力;(3)理解、分析運用情緒信息的能力;(4)情緒管理的能力。與此理解不同的是,Gross 更多地關注個體的情緒反應過程,認為情緒調節(jié)是個體對情緒產生、體驗以及如何表達等一系列的動態(tài)過程,并提出了“輸入—輸出(input-output)”的過程模型。當前國內心理學界也更多認為情緒管理屬于能力范疇,但從過程角度對情緒管理進行研究的趨勢愈加明顯,認為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jié)的過程,它是研究人們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xié)調、引導、互動和控制,[6]主要包括情緒識別(情緒感知)、情緒表達、情緒理解與分析、情緒調節(jié)等要素。
國外情緒管理能力測量工具的相關研究較為成熟,經典研究成果豐富,包括Schutle 等人的情緒智力量表,Gross、John 的情緒調節(jié)量表,Bar-On的情商量表,Goleman 的情緒勝任力量表,Roger、Najarian的情緒控制量表,Watson、Greer的情緒控制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中的情緒性量表等。其中,Schutle等人基于Salovey&Mayer情緒智力理論模型開發(fā)的情緒智力量表(EIS)是情緒智力理論的代表量表之一;Gross & John 情緒調節(jié)量表(ERQ)在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亞、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兒童、青少年、大學生、成人等不同群體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并表現(xiàn)出了穩(wěn)定的測量學性能,國內學者也對該問卷進行修訂并就其在我國中學生群體中的適用性進行驗證,最終達到測量學標準,[7]為我們進行情緒管理能力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相比之下,國內關于情緒管理能力測量工具的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已有研究主要是對國外的成熟量表進行介紹和本土化改良與驗證,也有許多國內學者面向大學生、中小學生、中職學生等自主進行情緒管理問卷的編制工作。
情緒管理能力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成因探究是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研究的重要主題。在現(xiàn)狀調查方面,由于對情緒管理能力的內涵理解差異、自編測評工具的科學性水平及難度差異、調查對象的抽樣差異等諸多因素影響,已有研究對于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究竟如何這一問題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知。殷利從情緒覺知能力、情緒評價能力、情緒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情緒表現(xiàn)能力等五個方面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除情緒覺知能力基本達到較高水平外,其余維度均處于一般水平,并且情緒適應能力僅是基本合格層次。[8]但謝雨希和邱曉彤從情緒表達、情緒感知、情緒調控能力三個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中職學生情緒管理的能力相對較好,但在不同維度上的發(fā)展情況有所差異。[9][10]在成因分析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從學校和教師管理、家庭環(huán)境、同輩群體以及學生自我情緒控制方面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進行成因探析,但大多數(shù)研究者僅停留在經驗或思辨層面,通過調查、訪談、個案研究等方法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探究的較少,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情況的分析不夠深入。少數(shù)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情緒管理在性別、年級、專業(yè)、來源(城市/農村)、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家庭結構、家庭經濟條件、學生成績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中,女生、農村家庭學生、非單親家庭學生、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相對更高,[11][12]但對中職學生的家庭背景等因素如何影響其情緒管理能力缺乏深入探討。
鑒于此,本研究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從情緒識別、情緒表達、情緒理解與分析(自己/他人)、情緒調節(jié)等要素出發(fā)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的現(xiàn)實狀況進行調查,并從中職學生特殊的家庭背景及個體特征等因素出發(fā),結合相關理論探究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發(fā)展特點與影響因素,回應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水平究竟如何、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有哪些影響因素等系列問題。
本研究面向上海市商業(yè)學校和上海市貿易學校兩所中職學校發(fā)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454 份,有效問卷389 份,問卷有效率85.7%。樣本在性別結構、年級結構、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布情況較為合理,父母婚姻基本處于正常已婚狀態(tài),父母職業(yè)大多屬于二類職業(yè),在專業(yè)分布方面涉及類型廣泛,包括室內設計、西餐烹飪、商務英語、數(shù)字影像、會計、食品加工技術、美發(fā)與形象設計、旅游服務等(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信息
本研究主要借鑒Schutle的情緒智力量表(EIS)和Gross的情緒調節(jié)問卷(ERQ),并充分考慮高校專家、中職教師、中職學生有關問卷的題項數(shù)量、語言陳述、理解難度等方面的建議,初步編制了《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調查問卷》,包括基本信息和測評量表兩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學生的姓名、性別、專業(yè)、年級、家庭結構(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職業(yè)、父母婚姻狀況等基本內容。其中,父母職業(yè)方面,選取父母二人中最高職業(yè)并劃分為高低兩類,醫(yī)生、律師、工程師、教授等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高的為一類職業(yè),工人、服務員、農民等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為二類職業(yè)。[13]測評量表部分共39題(含3個反向計分題),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共五個分量表,分別對中職學生的情緒識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理解和分析自己情緒的能力、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等五個方面進行探究,各分量表的題項數(shù)量及指標操作性定義如表2所示。
表2 測評量表基本情況
1.信度檢驗
本研究運用SPSS 21.0 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測評量表》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情緒管理能力總量表科倫巴赫Alpha系數(shù)達0.80以上,各分量表信度系數(shù)均高于0.70,表示各分量表信度較高,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可接受水平,量表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
2.結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Mplus7.4對各分量表進行擬合指數(shù)評估與模型修正(見表3),修正后的各分量表模型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統(tǒng)計學標準。另外,情緒管理能力總量表擬合指數(shù)為[χ2=2,233.528;χ2/df=3.25;RMSEA=0.076;SRMR=0.071;CFI=0.82]。其 中,絕對擬合指數(shù)RMSEA 是模型評估最重要的適配度指標,本研究中RMSEA 小于0.08,模型擬合度良好;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處于1至5之間,模型適配較佳;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RMR處于0.06至0.08之間,比較擬合指數(shù)CFI在0.80以上,模型擬合處于可接受水平。
表3 測評量表模型擬合指數(shù)
本研究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及各個維度得分進行均值計算。結果顯示,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M=4.191, SD=0.417)。在情緒管理能力五個分維度上,除“情緒表達能力”維度外,其余4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4,其中,“理解和分析自己情緒的能力”的得分最高(M=4.515,SD=0.550),“情緒識別能力”位居第二(M=4.314,SD=0.458),“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的能力”位居第三(M=4.215,SD=0.601),說明中職學生對自身及他人情緒的識別、理解與分析能力較強,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從各種語言活動、情感體驗、思想狀態(tài)中進行不同情緒的辨別,能夠較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與他人情緒所表達的意義以及情緒的轉變等?!扒榫w調節(jié)能力”位居第四(M=4.125,SD=0.679),均值高于4,但相比“情緒管理能力”得分仍較低。說明中職學生在調節(jié)自身情緒方面相比其他維度相對較弱,而中職學生“情緒表達能力”得分最低(M=3.785,SD=0.605),表明中職學生在情緒管理過程中,對于如何區(qū)分自身情緒表達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方面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一些障礙,需要進一步提升。
為探究中職學生情緒管理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與方差分析(見表4)。第一,性別因素對中職學生的情緒表達能力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顯著影響,女生情緒表達能力(P<0.05)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P<0.01)顯著高于男生。第二,年級因素對中職學生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顯著影響,二年級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顯著高于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P<0.01)。第三,父母受教育程度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有顯著影響,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及以上水平的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顯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處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學生(P<0.05),且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學生群體其情緒管理能力得分越高,而且標準差更小,說明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第四,父母職業(yè)對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有顯著影響,父母職業(yè)為一類的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顯著高于父母職業(yè)為二類的學生(P<0.05)。第五,是否為獨生子女對中職學生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有顯著影響,結果顯示,獨生子女的中職學生在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學生(P<0.05)。第六,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沒有顯著影響,從均值得分來看,父母婚姻狀況為正常已婚的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得分相對高于父母婚姻處于離異或喪偶狀況的學生,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
表4 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差異性分析
1.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整體水平較高,但情緒表達與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弱
我國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總體水平較高,但在不同維度上發(fā)展不均衡。具體而言,中職學生的情緒識別、情緒理解與分析能力較好,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弱,該結論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14][15]究其原因,情緒展開有其順序性和階段性規(guī)律,據(jù)Gross 等人的情緒調節(jié)過程模型,個體情緒主要按照“情景—注意—評價—反應”的順序展開,在這一過程中情緒的注意、識別、理解、分析能力處于基礎發(fā)展階段,更多包含的是感知認知成分,一般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已得到較為成熟的發(fā)展,但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更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更高階的自我調節(jié)和合理外化,對學生的情緒表達和管理調節(jié)等策略技巧掌握程度要求相對更高。同時,中職學生從小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相對復雜,學生“察言觀色”的能力相對更強,更善于注意和觀察他人細微的語言語氣、表情神態(tài)、動作行為等,對復雜情緒的理解與分析能力相對更強,但由于對如何在復雜情境中通過語言和行為合理表達自身情緒,對如何通過注意力轉移、積極暗示、情緒歸因等技巧進行合理調節(jié)等方面的發(fā)展尚未十分成熟,故在情緒表達和調節(jié)方面相對更弱,這一點需要家長、學校、社區(qū)等各方教育教學主體加以關注與支持。
2.女生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jié)能力顯著高于男生
女生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顯著高于男生,但在其他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該結論與大多研究一致,但也存在差異。已有大多研究證明,在中學生或青少年群體中,女生的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顯著高于男生。[16][17]但張秋艷等人發(fā)現(xiàn)初中階段女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顯著高于男生,高中階段男女生的情緒管理不存在顯著差異;[18]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中男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得分顯著高于女生[19]??梢?,關于情緒管理的性別差異特點在目前仍存在爭議。就本研究而言,首先,進化心理學認為“性別差異在心理變量上廣泛存在”,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形成上看,女性的神經系統(tǒng)相比男性而言普遍興奮性更高,[20]對客觀環(huán)境中的刺激反應更加敏感,在情緒感知、理解、表達等方面更加細致入微;但生物社會理論提出心理差異并非完全由生理差異決定,認為不同性別在生理屬性上雖存在差異,但其心理特質會因其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不同而產生變化,性別化的認知與行為更多源于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建構,社會上性別文化情境越平等,兩性心理差異越小。[21]本研究中女生在情緒表達與調節(jié)方面顯著高于男生,一定程度上與男女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與敏感性差異有關,同時隨著社會上性別平等意識逐漸覺醒,男女平等、相互理解等文化環(huán)境因素逐漸形成,社會對女性的性別角色觀念不再僵化,對男生的情緒理解、分析、識別等要求也相對更高,減輕了以往性別刻板印象及角色觀念對男女生在心理路徑形成等方面的固有影響,男女生在情緒理解與分析等方面的性別差異逐漸減弱。
3.二年級學生情緒調節(jié)能力顯著高于其他年級
中職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有年級差異性,二年級學生情緒調節(jié)能力顯著高于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三年級學生情緒調節(jié)能力高于一年級學生,但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該結論與已有結論存在差異。就能力發(fā)展的基本趨勢而言,個體情緒管理各方面能力會隨年齡增長逐漸提升,但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所呈現(xiàn)的特點不盡相同。邱曉彤發(fā)現(xiàn)中職學生在情緒識別能力、情緒表達能力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三年級學生得分更高;在情緒調控能力方面二年級學生得分最高,但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不存在顯著差異。[22]究其原因,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不僅與個人情緒調節(jié)策略掌握和運用熟練程度有關,同時也與個體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與成長階段密不可分。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剛入學面對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社交環(huán)境,尚處于對外在環(huán)境的熟悉和適應階段,情緒調節(jié)能力在充滿新鮮刺激的環(huán)境中處于快速提升和發(fā)展階段;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經過一年的快速適應和能力發(fā)展,加之教師的關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學生情緒調節(jié)的技巧和策略掌握程度得以提升,情緒調節(jié)能力達到峰值;而三年級學生對于新環(huán)境的刺激趨于平淡,對情緒管理能力的要求達不到入學的水平,加之面臨畢業(yè)升學、找工作等外在壓力,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相比二年級有所下降。
1.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對子女心理素質具有重要影響。[23]本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父母受教育程度對中職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具有顯著影響,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及以上的學生情緒管理能力顯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處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學生,這一結論與已有研究一致。雖較少研究對父母受教育程度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進行實證探究,但國外研究顯示,以父母文化程度為核心指標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青少年的情緒認知具有重要影響,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xiàn)情緒認知障礙問題。[24]而情緒認知包括個體對不同情緒的識別與理解分析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處于較低水平的中職學生在情緒識別與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方面顯著低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學生。第二,母親受教育程度對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相比父親受教育程度而言更高,特別在情緒識別能力方面的差異性影響更加顯著(P<0.01),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中職學生的情緒識別能力更強。究其原因,父母受教育程度影響父母教養(yǎng)觀念與教養(yǎng)行為。有研究顯示,受教育程度低的母親在教養(yǎng)方式中的溺愛、忽視、專制、懲罰、成就要求與教育的不一致等趨向性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親,[25]加之中國家庭中對子女的管教多以母親角色為主,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和性格情緒等對子女情緒管理能力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等相比父親而言具有更為直接且深刻的影響,因此,母親受教育程度對子女的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更為直接且顯著。
2.父母職業(yè)是影響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父母職業(yè)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職業(yè)屬于一類職業(yè)的中職學生在情緒管理各方面得分均優(yōu)于父母職業(yè)屬于二類職業(yè)的學生,且在情緒識別能力、理解與分析他人情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差異,該結論與已有研究一致。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研究表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在面部表情識別能力方面顯著更高,[26]更易察覺和識別他人的面部情緒。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師、律師、醫(yī)生、企業(yè)管理人員等被視為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職業(yè),其工作角色、工作環(huán)境、工作關系相對復雜,對個體包含情緒管理能力在內的社會交往能力往往要求更高,父母自身的情緒識別、情緒表達、理解與分析他人情緒、情緒調控等方面相對更強,通過教育要求和行為示范等方式在有形或無形中對子女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在經濟資源、組織資源、文化資源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不僅更易獲得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信息與服務,同時通常具備更加多種多樣的人際交往機會與環(huán)境,能夠為子女的情緒識別與表達、情緒理解與分析、情緒管理等社會化發(fā)展所需的心理品質提供指導與支持。
3.獨生子女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他人的情緒
在人口宏觀調控背景下,我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群體成為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重要群體。本研究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學生在各項情緒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非獨生子女學生,且在理解和分析他人情緒這一能力維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該結論與已有研究一致。[27][28]關于對獨生子女群體的認識,受中國“多子多?!钡葌鹘y(tǒng)觀念的影響,社會大眾給獨生子女貼上了諸如“任性”“自私”等刻板標簽,認為獨生子女在家庭生長環(huán)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和社會化發(fā)展。但從家庭投資相關理論進行闡釋,獨生子女家庭通常來說家庭經濟水平相對更高,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對更高,家庭所擁有的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等相對更多,[29]獨生子女通常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投入與資源;并且相較于多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的時間、精力、金錢等各方面投入更為集中,對獨生子女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變化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加之伴隨年齡的增長,獨生子女從家庭進入學校,同伴群體、學校教師、大眾媒體等社會化因素對個體成長的影響逐漸加深,“獨生”這一特性所造成的成長環(huán)境差異逐漸消失,個體的成長發(fā)展更多地受家庭本身的經濟、文化等資本擁有量的支持以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獨生子女在情緒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心理發(fā)展相比非獨生子女相對更好。
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整體水平相對較好,但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弱,并且不同性別和年級學生的情緒能力水平特征不同;在影響因素方面,家庭是影響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職業(yè)、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對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具有顯著影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重視中職學生情緒表達和調節(jié)能力培養(yǎng)。一方面中職學校和家庭等需要營造良好的情緒表達環(huán)境與氛圍,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身情緒的機會與空間,教師與家長在表達自身情緒時也要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給予學生積極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情緒調節(jié)相關的主題講座、班會討論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情緒調節(jié)各種策略方法,提升自我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和水平,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業(yè)化的心理咨詢與輔導。第二,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培養(yǎng)需要遵循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原則。一方面,一年級學生和男生群體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弱,中職學校需要做好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調節(jié)與輔導工作,同時需要多關注男生群體的情緒狀態(tài),鼓勵學生表達自身的情緒需要;另一方面,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情緒疏導時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特征,在了解學生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的前提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第三,家庭是影響中職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父母應提高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教養(yǎng)水平,主動學習和了解情緒管理策略與技巧等相關知識,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恰當?shù)母深A,積極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緒,教給孩子如何通過轉移注意、轉變觀念等方式進行情緒調節(jié),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