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山西國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大同分公司 山西 大同 037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于建筑工程的需求也逐漸增多,與此同時,城市土地資源緊缺,而通過規(guī)劃建設高層建筑,即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各大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很多新建工程項目均為高層建筑。與普通建筑工程相比,高層建筑結構復雜程度比較高,在結構設計和施工方面均面臨很多難點,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要求保證結構強度以及剛度,因此,需綜合考慮各類影響因素,保證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方案的完善性。
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必須重點考慮水平荷載承受力。必須保證結構具備良好的抗震性以及抗風性。高層建筑結構類型比較多,各類結構對于水平荷載以及豎向荷載的抵抗能力均有一定的區(qū)別,因此,應綜合考慮高層建筑總高度、內部結構特征等選擇適宜的混凝土結構類型。
在高層建筑設計中應用框架結構,可顯著提升平面布置的靈活性,即可根據高層建筑建設需求對內部空間進行靈活分割。在框架結構設計中,可將其設計為延性框架,由于結構類型比較少,因此設計計算工作量小。由于框架結構的側向剛度小,因此,主要被應用于高度在60m以下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
剪力墻結構的剛度比較大,是由鋼筋混凝土結構所組成的,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應用剪力墻結構,可有效承擔建筑水平荷載以及豎向荷載。通常情況下,剪力墻結構開間為3m~8m之間,一般被應用于高層住宅工程建設中。在剪力墻結構施工中,可避免墻角部位露出棱角,同時改善結構美觀性。剪力墻結構側向剛度和承載能力均比較強,并且彈塑性變形能力強,一般被應用于高度低于140m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1]。
框架剪力墻結構可將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的優(yōu)勢進行有效結合,使二者共同承擔建筑結構水平荷載以及豎向荷載??蚣堋袅Y構的布置方式靈活便捷,并且延性比較強,與框架結構相比,側向剛度更大,可顯著改善結構承載能力,一般被應用于高度低于130m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
對于筒體結構,可劃分為三種類型:①框筒結構,通過布置小柱距、高截面梁密柱深梁,即可構成整體框架結構,通常情況下,框筒結構為四榀框架,不僅抗側力和承載力強,并且抗扭剛度比較大,可充分發(fā)揮各類施工材料的性能;②筒中筒結構,在筒中筒結構的實際應用中,需將框筒作為外筒,對于高層建筑電梯間、管道豎井等,均需規(guī)劃設置在高層建筑工程中心,據此形成內筒。筒中筒結構的內外筒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其中,外筒可有效抵抗水平作用力,而內筒則能夠抵抗水平剪力,一般被應用于高度低于180m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③框架—核心筒結構,是由外圍框架結構以及中心筒體所組成的,外筒和內筒之間的距離在10m~12m之間,布置形式靈活便捷,一般被應用于高度低于150m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2]。
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中,概念設計是保證結構抗震性能的關鍵,在結構概念設計中,要求設計人員詳細了解各類設計規(guī)范以及規(guī)程中與概念設計相關的規(guī)定條例,避免盲目計算而違反相關規(guī)范。概念設計要點如下:①在結構體系設計方面,需保證結構選型以及內部布置的規(guī)則性,選用經濟效益高、抗風性能及抗震性能好的結構體系。在結構設計方案中,需確定具體的計算簡圖,保證地震力傳遞的合理性,同時還要求保證在兩個軸方向,結構的動力特性大致相同;②水平地震作用具有雙向性特征,在結構布置方面,應當盡量使結構可抵抗來自于各個方向的地震作用力,保證結構沿平面兩個主軸方向均具有較強的剛度以及抗震性能。在結構剛度設計方面,要求綜合考慮建筑工程建設場地特征,合理確定結構剛度,盡量減小地震作用效應,同時還需注意對結構變形問題予以有效控制,如果結構變形量比較大,則會造成P-Δ效應過大,對結構整體性造成不良影響;在結構設計中,還需注意提升水平向剛度、抗扭剛度以及抗震性;③在獨立結構單元設計中,應當注意在凹角以及縮頸部位發(fā)生應力集中問題;對于樓梯間、電梯間,應當盡量避免設置在凹角以及端部;盡量減小地震作用下所產生的扭轉效應。在豎向體型結構設計中,應當盡量避免外挑以及內收過多,在結構剛度、承載力設計方面,均需沿建筑高度方向避免造成結構軟弱。另外,還需注意,避免結構破壞而造成整體結構喪失抗震性能。在高層建筑工程結構單元連接設計方面,應當保證連接牢固性,一般可應用加強連接方式[3]。
①如果建筑工程基礎結構柱下擴展基礎寬度比較大,在4m以上,或者地基為軟弱地層,則應當采用柱下條基,同時還需注意適當增加基礎結構寬度;②如果建筑工程項目建設場地地質條件好,基礎埋深在3m以上,則可設計地下室,如果地基結構承載力已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則無需將地下室底板外伸,以改善結構防水性,另外,每間隔30m~40m均需設置后澆帶,并應用微膨脹混凝土澆筑施工方式,以改善基礎結構承載能力,盡量減小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造成不良影響;③對于新建建筑工程基礎結構深度,應當控制在周圍已建項目基礎結構深度以下,如果與原有基礎結構相比深度更大,則應當將二者之間的凈距控制在基礎結構高差的2倍以上,如果沒有采用這一結構設計方式,則需聯(lián)合應用抗滑移樁,改善基礎結構穩(wěn)定性。
(1)結構體系問題。如果高層建筑結構的地基結構穩(wěn)定性比較高,則在上部結構設計中,應當在滿足變形限制規(guī)定的基礎上盡量減小剛度。通過對基礎結構以及上部結構設計方案進行優(yōu)化調整,確保符合相關規(guī)范中關于高寬比的限制規(guī)定。將塔樓較長肢的剪力墻用輕質墻隔為短肢墻,保證轉換層上下剛度的均勻性。通過對相關規(guī)范進行分析,對于轉換層上下剛度比計算公式,應當調整為控制上下層轉角比值為1左右。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中,如果頂點位移以及層間位移的限值不合理,則應當采用適宜措施進行優(yōu)化調整,改善水平加強層的側向剛度,此時外柱剪力會有所增加,因此,需密切關注結構設計中的各項細節(jié)。
(2)控制柱的軸壓比與短柱問題。通過有效控制柱軸壓比,即可使柱處于大偏壓狀態(tài),如果柱的塑性變形能力比較小,則結構延性較差;如果發(fā)生地震災害,則所吸收的地震能量比較少,導致結構穩(wěn)定性降低。但是,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如果采用強柱弱梁設計方式,梁的延性比較好,則柱不易進入屈服狀態(tài),因此,可適當放松軸壓比限值。另外,在很多高層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底層柱的長細比在4以內,并非為短柱,為判斷是否為短柱,需重點檢查剪跨比,如果剪跨比在2以下,則為短柱。通過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規(guī)范中,應當適當增加軸壓比,另外,推廣應用鋼筋混凝土,提升建筑抗震性[4]。
(1)確定抗震等級。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可參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0)確定建筑抗震等級,如果高層建筑是由主樓和裙樓所組成的,則對于裙樓抗震等級,不應低于主樓抗震等級。部分高層建筑結構的復雜程度比較高,如果將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則對于地下一層結構抗震等級,應當保證與上部結構相同,而對于地下一層抗震等級,應當采用三級或者較低等級。
(2)振型數(shù)目。振型數(shù)與結構層數(shù)密切相關,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0)中,已對陣型取值做出明確規(guī)定,在計算分析過程中,以規(guī)范要求作為依據,對振型數(shù)目取值進行調整。
(3)非結構構件設計計算。在高層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為了改善建筑結構美觀性,可能會設置部分非結構構件,而高層建筑結構所承受的風荷載比較大,因此應當對非結構構件進行妥善處理[5]。
本文選擇某高層商業(yè)辦公樓作為研究對象,對混凝土結構設計要點進行詳細探究。該商業(yè)辦公樓是由A、B、C三棟高層塔樓以及一棟2層裙樓所組成的,其中,一層和二層均為商業(yè)用房,如圖1所示。而三層以上均為辦公用房。A、B塔樓均為18層高層建筑,二者之間頂部兩層相互連接,總建設高度為64.4m,而C塔樓為19層高層建筑,總高度為58.6m。在A塔樓和B塔樓整體結構設計中,采用框架-剪力墻連體結構設計方案。
圖1 A、B棟一層商場平面/mm
在該高層建筑基礎結構設計中,采用樁基礎結構設計方案,在樁體結構施工中,采用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通過對建筑上部荷載進行分析,樁徑設定為兩種,包括Φ700以及Φ800。另外,在主樓基礎結構設計中,采用Φ800樁,而對于其余部分,則采用Φ700樁。樁基持力層為圓礫層,樁進入持力層的深度在2.5m~6.4m之間,有效樁長度在48.1m~56m之間。為確定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應當對試樁結果進行收集整理,同時參考項目建設場地地質勘查報告設定,即3500kN以及4100kN。
該高層建筑工程平面為狹長形,在連體結構兩側塔樓混凝土結構設計中,應當盡量保證二者的體形、平面以及剛度保持一致,盡量減小耦聯(lián)振動。在該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對于兩塔樓之間的平面,設計為喇叭形,柱距北面最小為16.8m,而南面最大為29.4m。在連接體結構設計中,對于最下層鋼骨混凝土梁,可作為轉換結構,即可有效支撐連接體整體結構。通過應用上述設計方案,鋼骨混凝土梁的斷面最大部位面積為900mm×3000mm,施工難度比較大,在對結構安全性以及經濟性進行全面分析后,在兩個軸之間可增加兩個柱,保證連接體柱距相同,為16.8m。在連接體結構和主體結構之間,可采用剛性連接方式,對于該高層建筑每一層,均需設置500mm×1800mm混凝土梁,即可將主體結構連接為整體,同時保證受力協(xié)調。主梁高度比較大,連接體每一層的層高均為主塔樓兩層的高度[6]。
連體結構的振型比較豐富,平動、扭轉振型一般相互耦合,在對結構扭轉效應進行計算時,可采用平扭耦聯(lián)方式,同時還需綜合考慮雙向地震的影響。連體部位的復雜程度比較高,在連體部分設計中,應當注意兩塔樓體型大致相同,并且間距比較小,在風荷載取值時,應當重點考慮建筑工程之間的相互影響,體型系數(shù)與相互干擾增大系數(shù)相乘,在連接體最下一層樓板結構設計中,還需重點考慮扭轉耦聯(lián)時結構周期及振型,如表1所示。通過對結構設計結果進行分析,可將自振周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符合規(guī)范要求。
表1 考慮扭轉耦聯(lián)時結構周期及振型
(1)轉換結構抗震設計。該高層建筑工程結構復雜程度比較高,并且轉換成為薄弱層,因此,對于框支柱、框支梁、剪力墻底部的加強部位,應當提升抗震等級,同時還需增加框支梁所在樓層樓板厚度,并采用雙層雙向加強配筋構造設計形式。
(2)連接體結構抗震設計。該高層建筑工程為I類扭轉不規(guī)則,一旦發(fā)生地震災害,則會對連接體結構造成不良影響,發(fā)生塌落事故,對此,在連接體及連接體相鄰結構抗震設計中,應當提升抗震等級,適當增加樓板結構厚度,另外,對于連接部分,需采用雙層雙向貫通布置方式。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實例,對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設計方式進行了詳細探究。高層建筑工程結構體系復雜程度比較高,在高層建筑設計中,必須保證結構布置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在連體結構設計中,應當保證連體結構各個部分的體型、平面以及剛度保持大致相同,即可避免連體結構復雜程度比較高而誘發(fā)耦聯(lián)振動問題,改善高層建筑結構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