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巧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迸@煽椗墓适铝鱾髑?,成為中國最具有浪漫愛情色彩的節(jié)日——七夕節(jié)。
七夕節(jié),又稱為七巧節(jié)、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等。傳說七夕這天,在銀河邊守望了一年的牛郎和織女終于可以踏著鵲橋相會,便有了“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名句。
七夕節(jié)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tǒng)。2006 年,七夕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七夕節(jié)”一詞是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獻多稱此天為七月七、乞巧節(jié)、七夕”等。宋代將七夕節(jié)定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節(jié)日娛樂性及商業(yè)氣息突出,七夕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達到頂峰。宋元之際,七姐誕的乞巧習(xí)俗相當(dāng)隆重,京城中還設(shè)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近代因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并產(chǎn)生了“中國情人節(jié)”的文化含義。
七夕,除了浪漫的愛情之外,這個節(jié)日當(dāng)然也離不開美食相伴。七夕這天有吃巧食的風(fēng)俗習(xí)慣,在庭院中擺上一個幾案,在上面陳列各色瓜果和精巧的面點,邀請?zhí)焐系目椗畞砥吩u出手最巧最有智慧的女子。這些美味的七夕美食也流傳到了今天,為現(xiàn)代的七夕佳節(jié)增添了一份甜美和溫馨。
七夕節(jié)的飲食風(fēng)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愿望。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由面、糖、蜜、油制成。在《東京夢華錄》中稱為“笑厭兒”“果食花樣”,主要圖案有金魚、蓮子、壽桃、花籃等等。制作好的巧果串在一起,掛在小孩的脖子上邊玩邊吃,充滿了童趣。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致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dāng)?shù)氐耐恋毓恍∏傻恼\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由于玉帝礙于天規(guī),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又很感謝小巧的心意,因此就讓月老牽線,讓小巧的婚姻能夠更美滿一些。小巧在日后的生活中確實與自己的意中人相守,一生不離不棄。后來在七夕節(jié),人們?yōu)榱思o念這件事情就制作形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巧果在各地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tǒng)一的制作方法。流傳比較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沒有發(fā)酵的死面巧果,個頭比較小,面團里面加入白糖和面,不經(jīng)過發(fā)酵。然后在各種花色的木質(zhì)模具里面塑形出各種人物、動物樣子,在鍋中烙熟。還有一種經(jīng)過發(fā)酵的巧果,半發(fā)酵好的面團里面加入白糖,在比較大的模具里面塑形成不同的花色,然后在鍋內(nèi)烙熟。吃起來麥香暄軟、清甜怡人,是一種美味的七夕傳統(tǒng)美食。
每逢七夕時,許多糕點鋪會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售賣時又稱“送巧人”,這個風(fēng)俗在一些地區(qū)流傳至今。巧酥最多見的一種制作方法就是把熬好的糖漿略微冷卻,借著熱乎勁,反復(fù)抻拉形成糖絲。趁著糖絲尚柔軟,塑形成各種人物、動物形象。
在北方,還有一種巧酥,就是用面粉、糖、黑芝麻和面,搟成薄餅,切成長條。從中間切開一條縫隙,兩頭別切斷,兩個一組從中間翻轉(zhuǎn),形成花瓣狀,炸至酥脆。咬一口,清甜酥香、脆爽怡人,怎么也吃不夠。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種炸巧酥越來越少見了,偶爾還能買到,但已經(jīng)不是過去傳統(tǒng)的味道了。
炸巧酥,最關(guān)鍵的特點就是突出一個“酥”字,用哪種糖就成了最重要的技術(shù)核心。除了常規(guī)的白糖,要加入一種很特殊的糖,那就是麥芽糖,可使炸出來的巧酥特別酥脆。還可以使炸出來的巧酥內(nèi)部出現(xiàn)小的氣泡,有點類似于膨發(fā)劑的作用,吃起來更清脆。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會吃巧芽面。這個“芽”其實也就是豆芽,用豆芽做好的豆芽湯作為面的澆頭。做巧芽面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干凈飽滿的綠豆一小碗,平鋪在盤子上,用濕紗布蓋好,放在遮陽溫暖的地方,不定期噴水保持水潤。七天后,生好豆芽,清洗好,然后熱鍋燒油,加肉丁爆炒,再依次加入蔥姜、醬油、醋熗鍋,放豆芽炒熟,加水做成豆芽湯。
巧芽面的面條則選擇手搟面。據(jù)說在七夕這一天吃面條,是因為面條棉柔纖長,寓意著家人心連心。若是這一天你碰到了喜鵲,還大可以給它兩根面條,以感謝它搭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
老南京人過七夕有個獨特習(xí)俗:吃江米條,寓意生活愛情甜如蜜。以前市面上零食很少,江米條算是不多見的零食之一了,放在嘴里,用牙齒輕輕一碰,嘎嘣脆,上面裹著的那層糖霜,直讓人甜到心里去。
江米條的制作比較方便,麥芽糖加水煮沸,趁熱下入三分之二量的糯米粉,翻拌均勻。經(jīng)手后再下入另三分之一的糯米粉,和成柔軟的糯米面團,搟成厚約0.5 厘米的長形面餅,切成0.5厘米見方的長條,在手心搓成圓棒形。直接涼油下鍋,中小火炸成金黃色,撈出瀝油。白糖加水熬至形成密集的小泡,下入炸好的江米條,快速掛糖霜。
在福建地區(qū)一帶,有過七夕“吃水果、食五子”的習(xí)俗,在七夕節(jié)這天,一家人吃各種新鮮的水果,還要吃五種干果。這五子有紅棗、花生、桂圓、榛子、瓜子,連起來就是“早(紅棗)、生(花生)、貴(桂圓)、子(榛子、瓜子)”的諧音,也是祈福子女愛情美滿,早日成家立業(yè)。
七夕這天晚上,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有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和乞盼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輸巧”,“輸巧”者要將自己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我國很多節(jié)日都有吃餃子的習(xí)俗,而七夕節(jié)也不例外。
傳說織女到牛郎家第一餐吃的就是餃子,當(dāng)時牛郎和哥嫂分家,除了分到一間簡陋的茅草屋,其他什么都沒有了,可他一直想給織女親手做一頓好吃的。于是,牛郎開始到村子里挨家挨戶的借面粉,然后挖了野菜,給織女包了人間第一餐餃子,于是餃子就成為了牛郎織女甜蜜而幸福的愛情象征。也有一說,餃子餃子,相互交往才能得子,是人們在情人節(jié)這天對男歡女愛最樸素的表達。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fēng)俗十分有趣——相傳七個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甚至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了獨屬于七夕的“玫瑰餃子”,有料有顏值,增添了幾分節(jié)日的浪漫氣息。
在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之日,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相愛之人牛郎織女永遠相愛、不分開的心意,在浙江等地區(qū),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公雞,傳說是因為王母娘娘的規(guī)定,七夕過后,天亮雞叫時,牛郎織女就得馬上分開,再次天各一方。
大家都感覺這樣太殘忍了,一年才見一面,時間還這么短,所以大家就會選擇在這一天吃雞,尤其是公雞,希望把雞吃了之后,就沒有了雞鳴,那么牛郎織女就可以在一塊,不用分開了。所以在七夕這天,人們便把自家的報曉雞殺了,早上沒有了雞鳴,牛郎織女還可以多待一些時間,也寄托了人們對牛郎織女故事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