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嘉榮
化龍?zhí)渡狡蚯晌幕?jié)
潭山村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乞巧文化節(jié)。其中,節(jié)日活動中的乞巧公仔別具特色。乞巧公仔個頭不大,制作卻不簡單——包括人物造型、服裝裁剪、工藝刺繡、面相繪畫、鑲、扎作等多道工序,完成一個公仔至少需要4至5日。
每逢七夕,許氏宗祠都會進行“擺七夕”活動。屆時,村民們會前去觀看乞巧公仔,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參加節(jié)日盛會。潭山乞巧已列入廣州市番禺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每逢七夕,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鎮(zhèn)潭山村就會隆重舉辦遠近聞名的潭山乞巧文化節(jié)。
乞巧,是中國的一種風俗。農(nóng)歷七月初一到初七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jù)說,織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婦女向七姐“乞巧”,就是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乞巧節(jié)在化龍鎮(zhèn)叫“七姐誕”,又叫“擺七娘”。據(jù)記載,潭山村的乞巧民俗淵源流長,很早以前就有“擺七娘”活動。
其實,“乞巧”也是“斗巧”“賽巧”,也就是利用乞巧公仔的制作,考驗“巧女”穿針引線的制作手藝,所以乞巧公仔制作非常精細?!扒膳睍貌剂?、海綿、泡沫及鐵絲等材料做成各種縮小版的人物、擺設和小物品。雖然是縮小版,但手工一點也不能馬虎。
我們采訪過潭山乞巧的老藝人許冠其爺爺。他說,制作一個乞巧公仔頭就有好幾道工序:一是造型。用泡沫、海綿包裹固定鐵絲,用玻璃鋼材料把乞巧公仔頭灌成模型。成型后,還要往乞巧公仔頭中間填充石膏,用竹筷子固定,等石膏干了再進入下一步。二是設計。給人物配上不同的小頭飾如鳳冠、帽子、頭發(fā)、發(fā)髻等,再套上用碎布、絲綢等材料裁剪成的人物服裝。三是刻畫。就是對應不同題材的場景對乞巧公仔頭面部的眼睛、眉毛、嘴唇等細節(jié)進行刻畫。聽說完成一個“男大扣”需45道工序,完成一個“女大扣”則需56道工序,讓人驚嘆不已!
許冠其爺爺說,潭山乞巧的制作有“新、奇、精、明”四大特色,也就是主題新穎、造型奇特、制作精巧、色彩明快。潭山乞巧在制作中最突出一個“新”字,他們會結合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有特色的主題乞巧作品,有時也會加入一些現(xiàn)代元素。例如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乞巧作品《一帶一路》,一聽主題就知道是多么緊扣時代潮流了。還有,近年來他們創(chuàng)作的《鵲橋相會》,加入了動態(tài)的展示,使那些精巧的公仔活動起來,真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2010年,乞巧作品《長生殿》在全國七夕女紅手工藝大賽中獲金獎,并奪得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
現(xiàn)在,每年七夕,在潭山的許氏大宗祠都會有潭山乞巧展示。只要你到潭山來,就可以欣賞到這門藝術。
攝影 李 艷 屈倩清
指導老師 屈倩清
責任編輯 張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