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鎮(zhèn)規(guī)劃設計院 夏晶晶
隨著高質量發(fā)展、高品質生活等時代命題的興起,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實現中心城區(qū)高品質利用與歷史文化傳承等尤為重要?;诔鞘猩剿宋母窬值目傮w城市設計包括以下內容。
1)城市資源評價 包括對城市的山水格局、山脈走勢、地形地貌、河湖水域等山水資源條件的分析與評價,以及對城市的歷史沿革、古城街區(qū)、文化特色、景觀風貌等人文條件的梳理與評判。
2)城市特色提取 通過品讀歷史、文獻研究、現場感知、聚焦核心等方法對城市的發(fā)展脈絡進行細致分析,明確城市在歷史文化及山水格局方面的特色及優(yōu)勢。
3)城市形態(tài)構建 構建能夠彰顯城市山水格局的景觀體系,打造能夠傳承城市文化的空間形態(tài),以確定城市發(fā)展的整體格局。
4)城市風貌控制 包括視覺廊道、建筑色彩及風貌等要素的控制體系,以要素控制為抓手,引導城市風貌塑造。
1)山水格局 涿鹿縣地形以山體為主,是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的丘陵地地貌,山系以拒馬河為界,境內有丘陵、盆地、河灘、階地等地形,洋河、桑干河流經縣域,具備優(yōu)質的山水資源條件。目前,涿鹿縣山水格局與城市綠廊、景觀通廊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桑干河是城市特色自然風貌的主要展示區(qū),但總體風貌特色不夠突出,故需進一步梳理城市景觀肌理,提升城市環(huán)境品質。
2)文化格局 涿鹿縣仍保存著黃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生活、勞作、爭戰(zhàn)、融合、建都、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遺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至關重要。目前,涿鹿縣對現有歷史遺跡的保護力度不足,城市空間無法彰顯厚重的文化底蘊,故應通過收放有序的城鎮(zhèn)風貌特色規(guī)劃與城市設計,展現涿鹿縣應有的古都風韻。
城市特色的提取應從歷史中尋找城市的山水格局和城市文化。涿鹿縣自古以來就處于山水之間,中心城區(qū)以黃羊山、九龍山和雞鳴山為天然屏障,面向桑干河,背山面水,具備良好的地形條件和風水格局。通過對《涿鹿縣志》《保安州志》《山海經》《水經注》等歷史文獻的品讀與解析,尋找水系及歷史蹤跡,還原古涿鹿城池的位置及規(guī)模。
眾多歷史典籍對于認識城市的山水格局與城市文化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獻研究可分為文字研究和圖紙研究,文字研究包括城市歷史成因、歷史沿革的發(fā)展歷程等;圖紙研究可更直觀地看出城市的山水格局及城市的歷史變遷,為準確把握城市的核心特點提供依據。
從城市建設方面來看,涿鹿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時期,城池的選址與建設均為后期王城與禮制思想奠定基礎。涿鹿古稱冀州,秦漢時期屬上谷郡,晉魏時期屬廣寧郡,隋時屬涿郡懷戎縣,唐為永興縣,元、明、清三代名為保安州,民國改為涿鹿縣,后屬直隸省、察哈爾省、張家口地區(qū)等。通過對文獻古籍的研究可分析涿鹿縣獨特的人文文化特色。
到這里一直都在介紹主人公的境遇和心境。而關于主人公為什么會在監(jiān)獄里卻沒有談及。菊花被帶到監(jiān)獄后不久,由于監(jiān)獄的惡劣環(huán)境菊花一點一點的衰弱下去。每天早上打掃的時候灰塵會粘在花瓣上而無法清理,漸漸地花瓣就變黑了。加上陽光的不足,花朵不斷地變小。終于關于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話題開始了:
城市特色的提取更重要的是對于場地的實際感受,從建筑高度、質量、風貌、色彩4個方面研究,得出涿鹿縣建筑呈“四周高、中間低”“四周好、中間差”的發(fā)展態(tài)勢。城市不斷向外擴張,故城市四周為新建建筑,以現代風貌為主,同時存在傳統(tǒng)建筑,缺少風貌分區(qū)指引;城市色彩缺乏統(tǒng)一管理,忽略對傳統(tǒng)色彩的使用;城市整體呈現“建筑高度無序,城市色彩無章,風貌缺乏引導”的特征。
將重點聚焦于城區(qū)核心,即對于城區(qū)發(fā)展最重要的古城、古街等人文資源,或者護城河等能體現城市山水格局與人文歷史的重要城市特色風貌核心,抓準其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重點著手設計。
涿鹿縣最具特色的是古城“一城兩郭”的“品”字形格局,1949年后,古城向四周拓展的趨勢越發(fā)明顯,城墻逐漸損毀,古城整體格局及主要道路脈絡雖得到保留,但“品”字形格局逐漸消失。
在山水格局方面,除環(huán)繞古城的“品”字形護城河外還衍生出一圈不完整的環(huán)城水系,加上外圍的桑干河等其他生態(tài)水系,可依稀感受到涿鹿“三環(huán)水系”的格局。中心城區(qū)內古城護城河遺跡已消失殆盡,城區(qū)仍留存部分近現代水渠,作為重構中心城區(qū)水系的基礎。
在城市景觀體系構建方面,一般有通山達水、顯山露水、疏山理水等多層次的設計手法:①通山達水一般是建立通風廊道與貫通山水的交通廊道,使城市周邊的山水能夠到達,是最基本的構建手法;②顯山露水是通過建立視覺廊道、高低錯落布局建筑等手法,建立城市與周邊山水的融合關系;③疏山理水是通過城市自然的本底資源,由山水衍生出城市的整體景觀格局,既對自然條件進行保留,又對其進行一定的設計與改造,如將已干涸的水系打通,或運用綠地暗喻水系等手法,將綠地與水系串聯(lián)成環(huán)城水系,將古代重要水系節(jié)點重構成為體系中的景觀節(jié)點,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體系。
如圖1所示,涿鹿縣城市景觀體系運用疏山理水、山水同構的手法,打造“一屏一帶、藍綠三環(huán)、星羅棋布”的山水格局:以“一屏一帶”為格局基底,“一屏”為雞鳴山—九龍山—黃羊山—燕山山脈—太行山脈,“一帶”為桑干河;針對保安州的人工水系及現狀留存水渠,疏通并恢復部分已干涸河道,無法恢復的部分由綠地等暗喻河道,由古護城河衍生出小環(huán)城水系和大環(huán)城水系,構建完整的“藍綠三環(huán)”,即古護城河、小環(huán)城水系、大環(huán)城水系及綠環(huán);串聯(lián)中心城區(qū)的點狀綠地水系,構建“星羅棋布”的點狀水系系統(tǒng),包括原址恢復的古蓮花池及7處新建湖泊,構建特色景觀體系。
1 山水同構景觀體系
涿鹿縣城區(qū)現狀空間結構為單核心圈層式,具有東西、南北2條城市主要軸線。城市空間形態(tài)打造“一核四心、十字主軸、城郭四區(qū)”的空間結構。綜合城市現狀空間結構及古城空間結構,提取現狀空間形態(tài)要素主要包括功能核心區(qū)、古城文化區(qū)、城市功能軸線及古城文化軸線。以涿鹿古城作為“發(fā)展核心”,打造涿鹿古城綜合服務區(qū);將東西南北4處功能中心作為“門戶節(jié)點”,完善配套設施,減少城市中心壓力;延續(xù)并傳承歷史上的功能主軸作為城市的“十字主軸”,即軒轅大街、合符大道;按照城市功能劃分“城郭四區(qū)”,分別為企業(yè)辦公配套服務區(qū)、舊城活力居住生活區(qū)、新城現代居住生活區(qū)、濱水生態(tài)居住生活區(qū),構建合理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
山水格局要素可從城市設計與山、水、城的空間關系確定,主要山峰及山勢高點不得被建筑遮擋,山體是城市景觀背景,城市設計需要注意與山體的協(xié)調。山峰是視線保護的主要目標,視線保護的重點是在片區(qū)主要路徑和重要節(jié)點上保證山峰的可視性及較好的景觀效果。當遠觀建筑最高位于1/3山體線的位置時,建筑輪廓與山勢和諧靈動,且對山體遮擋較少,規(guī)劃較為適宜。
結合現狀水系情況及相關規(guī)劃要求,從疏山理水的空間訴求出發(fā),以“一河”塑造露水空間骨架,以“一環(huán)”串聯(lián)人文生態(tài)基底,以“八湖”打造親水空間核心,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體驗。
視覺廊道要素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山體輪廓線不被建筑高度破壞,保證重要節(jié)點及觀山通道,使建筑天際線輪廓與山體輪廓線協(xié)調,形成前景、中景、遠景相互協(xié)調且富有層次感的城市標志性天際線,重點包括:控制道路綠帶,即軒轅大街、合符大道、東環(huán)路等,形成視線通廊;控制視廊兩側建筑的高度;視廊依托道路空間,避免板式高層建筑阻擋視線。
城市色彩基調需從“城市色彩的特質”“城市色彩的意向”提取?!俺鞘猩实奶刭|”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地貌、民族、文化分布等;“城市色彩的意向”應從城市的歷史角度切入,結合城市現有城市景觀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地域文化特色,總結城市色彩。
涿鹿縣位于內陸丘陵山區(qū),居民以漢族為主,也包括滿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考慮山水輝映及人文文化的顏色呼應,總結出涿鹿縣的城市色彩本底,宜選取偏暖色調。在城市色彩的意向選取方面,自然景觀提取如墨綠、麥黃等城市色彩;人文景觀提取中灰、土黃等城市色彩;現代建筑提取赭石、淡黃等城市色彩;歷史建筑以青灰色為主,古城墻及城市建筑主色調為暖黃色為主(見圖2)。涿鹿城市色彩總體應以素雅、偏暖的復合灰色和淡黃色為基調,充分體現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
2 涿鹿縣城市色彩的意向選取
城市建筑風貌可表現城市文化特色。規(guī)劃可從建筑風貌的分區(qū)及分類控制入手,構建不同類型的核心風貌區(qū),展現城市文化特色。為展示中心城區(qū)特色風貌,實現對外宣傳城市新形象的目的,基于涿鹿縣目前的建筑風貌特色,將其劃分為五大核心風貌區(qū),通過街區(qū)尺度、景觀、建筑形式、材質、高度等要素控制,為城市營造優(yōu)美的視覺空間形象。
通過梳理總結涿鹿縣的總體城市設計工作,形成基于城市山水人文格局的設計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初步探索。以山水格局為基礎,以人文格局為特色提升,形成疏山理水、宜人傳文的城市空間形態(tài),既是城市山水與人文相融合的思想體現,又彰顯出新時代高品質發(fā)展對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新要求。